試從五家宗風中的曹洞宗闡釋其祖師禪的機用(上)
禪宗初祖菩提達摩至六祖慧能以下五家七宗傳來的禪法,不同依經教裡如來所說的禪法。他們主張教外別傳,不立文字,不依言語,直接由師父傳給弟子,祖祖相傳,以心印心,見性成佛,稱為祖師禪1。
禪宗有五家七宗之說,五家即:臨濟、溈仰、曹洞、雲門、法眼等南宗禪流派。七宗即五家中之臨濟宗又分出楊岐派、黃龍派。曹洞宗為佛教禪宗五大流派之一,源出六祖弟子青原行思,傳希遷,希遷傳藥山,藥山傳雲岩,雲岩傳瑞州洞山良价禪師,再傳曹山本寂禪師,成立曹洞宗。後傳至宏智正覺禪師,創默照禪,與大慧宗杲所提倡話頭禪,成為後世禪宗兩大流派。
佛教禪宗「五派的思想,一般說來相差無幾,都屬於南宗,只是由於門庭設施不同, 特別由於接引學者的方式上各有套,形成為不同的門風而已。」2文益重《華嚴》,講的禪完全建立在理事圓融的基礎上。呂澂認為各派宗眼都以此為中心, 只是用的形式有所不同3。
「曹洞宗的思想淵源,可上溯到石頭希遷《參同契》之理事參同回互的見解,從事上顯現出理來指導踐行。[…] 曇晟更提出『寶鏡三昧』的法門,意謂人觀萬象,應該和面臨寶鏡一般。鏡裏的影子正是鏡外形貌的顯現,所謂『渠(影、萬象)正是汝(形、本心)』,從而說明了『由事相上能顯出理體』的境界。」4曹洞宗之宗風主要體現在「五位」、「接引三路」和「三種滲漏」說之中。本文試從以上曹洞宗的宗風特點,闡釋其祖師禪的機用。
曹洞宗的「五位」說
根據法眼宗文益所著的《宗門十規論》指出:「曹洞則敲唱為用,臨濟則互換為機, 韶陽(指雲門)則函蓋截流,溈仰則方圓默契。」這是四派不同之處。曹洞宗的洞山良价禪師,在贊寧《宋高僧傳》卷十二有傳,而《景德傳燈錄》卷十五、《人天眼目》卷三等載5。《五燈會元》卷十三云:「价師自唐大中末於新豐山接誘學徒,厥後盛化豫章高安之洞山。權開五位,善接三根。大闡一音,廣弘萬品。橫抽寶劍,剪諸見之稠林。妙葉弘通,截萬端之穿鑿。又得曹山深明的旨,妙唱嘉猷。道合君臣,偏正回互。由是洞上玄風,播於天下。故諸方宗匠,咸共推尊之曰曹洞宗。」
曹洞講禪法的語句是偏正回互──有「五位」之說。五位者,有「正偏」、「功勳」、「君臣」和「王子」四種,其中「正偏五位」、「功勳五位」都是良价的創說。「君臣五位」和「王子五位」,則是曹山本寂所立。「正偏五位」發揮石頭希遷理事回互的禪法,是「五位」說的基本6。
良价的「正偏五位」說
洞山認為自與他、形與影是有主從之別的,故以偏正、君臣喻之。7 所謂「五位」是指正中偏、偏中正、正中來、兼中至、兼中到。「正」指理、本體、平等、絕對、真如等;「偏」指事相、差別、杷對、生滅等。「回互」指互相融會;「不回互」指各有自己的位次。「偏」、「正」互相配合而構成五種形式,即五位。「敲唱為用」是說明五位之間的相互配合,諸如偏中正,正中偏等各不相同,因而有唱有敲,於中聽出他們的「偏」「正」來。8
「正偏五位」說是說事理相互配合,生出正中偏等五種關係。在「君臣五位」、「功勳五位」和「王子五位」都有用到,藉以說明開悟的五個階段。
一、正中偏9
良价《五位君臣頌》云:「正中偏,三更初夜月明前,莫怪相逢不相識,隱隱猶懷舊日妍。」首句中,「三更初夜」為正位,「月明前」為偏位,表示黑多白少之狀態,故「相逢不相識」;這一階段的開悟乃以現象界為主。雖然參禪者知道自心具有佛性,但滯於外物,也就是背理就事。李潤生教授即指正中偏是「體用無礙」、「理事無礙」,正中來即是背理就事。10
二、偏中正
良价頌云:「失曉老婆逢古鏡,分明覿面別無真,休更迷頭猶認影。」在這一階段裏,學人不再強烈呈現分別見解,現象界的一切逐漸隱退。即是捨事入理,攝用歸體。首句中「失曉老婆」為正中偏位,「逢古鏡」為偏中正位,意思為自千差萬別的事象直指真如平等法界;次句說在明相未顯之時,如同照古鏡而面容模糊不分明;末句乃勸誡學人不要迷執於鏡中影像的有無。徐文明認為這頌是「說有用無體,雖有古鏡可鑒,恰逢老婆失曉,是故雖然分明照面,卻不見本來面目,前頌云有眼無鏡,此頌稱有鏡無眼,均有偏失,故不得見。」11
三、正中來
良价頌云:「無中有路隔塵埃,但能不觸當今諱,也勝前朝斷舌才。」這一階段已不再感覺身心的存在,二者皆泯滅無餘,也就是本體無化而無所不化,應萬象之差別,變現出沒自在的妙用。首句「無中」為正位,「有路」為來偏,以示凡聖尚隔之相;次句謂「說有論無」皆不中;末句則顯示有語中之無語、無語中之有語。徐文明認為這頌說「體無用有,依空寂之體而有出世絕塵之功用」。12
四、兼中至
良价頌云:「兩刃交鋒不須避,好手猶如火裏蓮,宛然自有沖天志。」在這一階段,從現象界差別之妙用,體悟到現象與本體冥合,而達於無念無想的境界。參禪者應轉身入世度生。徐文明認為「偏中至或作兼中至,即從用歸體,臣奉於君, 如此有體有用,有君有臣,體用俱備,君臣協力,只是欲到未到,將合未合。此頌是說二者如同兩刃交鋒,然意在相合而非相傷。」13
五、兼中到
良价頌云:「不落有無誰敢和?人人盡欲出常流,折合還歸炭裏坐。」這是圓滿總收前四位,正偏兼帶,理事圓融,內外和合,非染非淨,非正非偏,便是達理想的境界。
良价的「功勳五位」說14
此說亦以偏正的五種關係,用來判證修行之淺深。 第一「正中偏」相當大乘的地前三賢之位,乃正位之體處,具偏用事相的階段;第二「偏中正」即大乘的見道, 是偏位之用,具正位之體之位;第三「正中來」是有為之諸法如理,如性緣起者, 相當初地至七地之法身菩薩,亦是「君向臣」之位,學者如理修事,如性作行;第四「偏中至」即由八地至十地之無功用修道位,亦是「臣向君」之位,終日終夜修行而不見功用;第五「兼中到」即「君臣合體」之位,亦是最上至極之佛果。
本寂的「君臣五位」說15
曹山本寂繼承良价「正偏五位」說,藉五種君臣關係,則「君為正位,臣為偏位,君視臣是正中偏,臣向君是偏中正,君臣道合是兼帶語」,說明參禪悟者在不同階位的悟道境界。據本寂的說法,即是以君臣關係作比喻,來表示理與事之間可能存在的五種關係。他解釋「五位君臣旨訣」:「『正位』即空界,本來無物;『偏位』即色界,有萬象形。『正中偏』者,背理就事;『偏中正』者,舍事入理;『兼帶』者,冥應眾緣,不墮諸有,非染非淨,非正非偏,故曰虛玄大道無著真宗。」「君」象徵本體,「臣」象徵現象界;在二者關係中,若只有君主一方面發揮作用,相當於「舍事入理」,反之,若只有臣民一方面發揮作用,就是「背理入事」,都是失「位」的表現 ,只有「君臣道合」,才是「理事俱融」,也就是符合理想的。《人天眼目》卷三中形象地描述為:「混然無內外,和融上下平」、「君主相忘古殿寒,萬年槐樹雪漫漫,千門坐掩靜如水,只有垂楊舞翠煙」。這時已達到體用圓融、理事圓融的至極境界。 (待續)
1 其實祖師禪也是如來所傳,並非祖師所發明,釋尊在靈山會上,把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咐囑摩訶迦葉,這便是祖師禪的來源。
2 參考呂澂:《中國佛學源流略論》(台北:大千出版社, 2003年3月再版), 第376頁。
3 同上, 第377頁。
4 陳雁姿老師:《五燈會元選筆記》,第71頁。
5 參考李潤生:《五家宗風》, 載於法相學會集刊第七輯, 第43頁。
6 陳雁姿老師:《五燈會元選筆記》,第71頁。
7 徐文明:《洞山良价與曹洞宗風》
8 參考呂澂:《中國佛學源流略論》,第377-378頁。
9 以下五位說,主要參考溫金玉:《曹洞禪法》,載於1996年度第四期禪刊。
10 李潤生:《五家宗風》,載於法相學會集刊第七輯, 第45頁。
11 徐文明:《洞山良价與曹洞宗風》
12 同上
13 參考陳雁姿:《五燈會元選筆記》,第75頁。
14 主要參考溫金玉:《曹洞禪法》,載於1996年度第四期禪刊。
15 同上
作者 - 黃首鋼
法門無量,我有幸由禪修入門,多認識了自己,亦稍減習氣。在生活中不時運用佛法,發覺與內外境更能融洽相處;要感恩多位善知識,不時提點扶持,一方面使我拓闊眼界,稍涉獵中觀、天台宗和唯識等其他法門,更重要是可不忘有信、有願和有行地在學佛之路邁步前行,開始領略到生命的真善美。專欄【禪心印月】、【天台片語】及【法相津塗】作者。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