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老師談彌勒菩薩
當釋迦牟尼佛在人世作佛的時候,彌勒菩薩和釋迦牟尼佛在一起,祂們兩者之間,不僅是亦師亦友亦伴,而且過去祂們本來就是同學,是古佛底沙佛的同修弟子。由於這一因緣,釋迦牟尼佛不但授記彌勒菩薩當來作佛,而且說了許多與彌勒菩薩直接相關的經典:
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
佛說彌勒下生經,
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
佛說彌勒大成佛經,
佛說彌勒來時經。
由此可見釋迦牟尼佛對彌勒菩薩的重視。
佛法有多門,歸元無二路,話雖這樣說,但若從重要的佛經中,能窺探出從什麼法門著手,也許會事半功倍,這就不能不談到彌勒菩薩了。
佛法中有兩部最重要的經典:
一是經中之王:
《華嚴經》;
另一是經中之寶:
《楞嚴經》。
在這兩部經典中,雖非像前列釋迦牟尼佛所說的與彌勒菩薩有關的經典一樣,直接談及彌勒菩薩,但當在《華嚴經》和《楞嚴經》出現彌勒菩薩時,彌勒菩薩即在這兩部經典中,佔著極重要的地位。以華嚴為例:
釋迦牟尼佛首先向諸神打了招呼以後,便以毘盧遮那佛(法身佛)即本體佛作總樞紐,接著是代表智慧的文殊菩薩出面,然後是善財童子的五十三參的問道歷程,最後由代表行願的普賢菩薩作總結。
這裡有一關鍵,就是在《華嚴經》快結束前,彌勒菩薩向善財童子所展示的兩點:
第一、彌勒菩薩向善財童子顯示出華嚴性海、不可思議的彌勒內閣,是那樣的莊嚴、華美、高貴、豐富……,這說明人是可以攀上精神宇宙之最高峰的。
第二、彌勒菩薩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的囑咐善財童子,作一位發心菩薩和成佛,「菩提心」的重要性,若沒有菩提心,則文殊菩薩的智慧和普賢菩薩的行願,兩者之間是連接不起來的,這也就是說,彌勒菩薩在《華嚴經》所展示的,絕對是連結文殊菩薩的智慧和普賢菩薩的行願兩者之間的一座宇宙人文精神理想世界的天橋。
彌勒菩薩在悟道的《楞嚴經》中所展示的,也是如此:
《楞嚴經》的悟道有二十五位「圓通」,第一位「圓通」是憍陳如體悟四聖諦│苦、集、滅、道。二十五位的證道,不論是哪一位,都是經由體悟和證驗色心五蘊。最後一位是觀世音菩薩從聞思修三慧證空、契空而捨空,由之上與諸佛菩薩同一慈力,下與六道眾生同一悲仰,起用則展示出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度之的「觀音法門」。
第二十四位就是大勢至菩薩的「念佛圓通」。念佛圓通的關鍵在一個字:「淨」。這裡有一個大問題:
如果沒有大勢至菩薩所成就的「淨」,就不可能有觀世音菩薩的「觀音法門」,因為觀音法門非具備「淨」不可,這當然不是說觀音菩薩的「淨」,是由大勢至菩薩那邊來的,而是說明若沒有「淨」,即沒有「觀音法門」。
那「淨」又是那裡產生的呢?
若從《楞嚴經》二十五位圓通來看,那彌勒菩薩就是在理上助人產生「淨」的關鍵了,這個關鍵就是:
「唯心識定」。
「唯心識定」簡單的說,就是把我們生生世世的那個不定、痛苦和煩惱給定下來,知一切乃「識」所變現,最後應入「圓成實」。原文是這樣的:
「彌勒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經微塵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燈明。我從彼佛而得出家。心重世名。好遊族姓。爾時世尊。教我修習唯心識定。入三摩地。歷劫已來。以此三昧事恆沙佛。求世名心歇滅無有。至然燈佛出現於世。我乃得成無上妙圓識心三昧。乃至盡空如來國土淨穢有無。皆是我心變化所現。世尊。我了如是唯心識故。識性流出無量如來。今得授記次補佛處。佛問圓通。我以諦觀十方唯識。識心圓明。入圓成實。遠離依他及遍計執。得無生忍。斯為第一。」
如上所述,彌勒菩薩在佛法中所展示的,不是至為重要所能形容的。學佛是瞭解自己,若不首先成就「唯心識定」,就無從瞭解自己,而其所述的《瑜伽師地論》,便是唯識的主論。這本論典把佛法見地、工夫、行願從羅漢、菩薩、佛,一步一步的說得至為清楚和細緻,而且洞見了人類歷史的末世景象。那麼久遠以前,祂即看出了當今世界的墮落,這不是「神通」所能形容的,而是乃其所以要成佛的道理所在,吾人豈可不嚮往乎?
謹虔敬膜拜頂禮。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