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s

Saturday, 17 March 2018

參「二月話頭」:零(0)與數學、邏輯、物理學、與空和禪、與一切的關係。

 
參「二月話頭」:零(0)與數學、邏輯、物理學、與空和禪、與一切的關係。
黃高正2009.2.22
達摩書院的二月話頭是「零(0)與數學、邏輯、物理學、與空和禪、與一切的關係」。筆者有感如下:
0」是一個不代表任何數目的數字,這個觀念現在人人都習以為常。但在幾千年前,大部分的人都沒有「0」的觀念,因為對於存在的事物命名是理所當然,容易達成共識。但要對抽象的概念命名則有其界定的困難,往往產生定義的分歧,特別是幾千年前用類似結繩記事的方式是難以表達抽象觀念的。以中國為例,最早在河圖、洛書中已有正整數的符號(從一到十),《易經•繫辭上傳》中也說:「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可知上古時代並沒有「0」這個數字概念。而「零」這個方塊字幾千年來都是用來表示「零落」、「零星」之類的意思,或表示物之細碎不整為零。用「零」來表示「0」,絕對是受到外來文化影響所致。世界各大古文明中,不僅古中國沒有「0」這個數字觀念,就連古埃及與古印度都沒有早早發展出「0」這個概念。考古資料顯示「0」的概念是由兩河流域的蘇美人在西元前三千年所建立,並用楔形文字記錄下來。據說在西元前三世紀,古希臘的亞歷山大帝征服兩河流域的巴比倫帝國後,希臘人學到了「0」這個觀念,隨後將它傳到印度去。现代「0」的觀念由印度學者波羅摩笈多(Brahmagupta)在西元628年提出,經阿拉伯人傳至歐洲(故被稱為阿拉伯數字)。歐洲人開始時仍對「0」作為數字感到排斥,還把它和魔咒連結在一起。所以過去「0」對人類來說真是可有可無的。
      在數學中,由於「0」不代表自然界存在的事物,所以不被列入「自然數」(傳統上只把正整數當成「自然數」)。十九世紀末,集合論者主張把0包括於自然數內。因為空集合{}可以與「0」相對應,而包含一個空集合的集合{{}}被定義為「1」。此外,必須先有0與1存在,其他的數字才能由0與1產生出來。邏輯論者贊同這種看法,也把「0」看做「自然數」。到了今天這資訊時代,電腦只要用「0」和「1」的二進位法就能處理一切資訊,因此「0」的應用被發揮得淋漓盡致。
在物理學中,大部分實驗量測都必須先由儀器歸零開始,決定了零的位置後,其他的正負數值才能隨之確立,量出的結果才有意義。凡是未經過歸零而得到的數據是沒有人會採信的。因此,「0」的定位在實驗中有其絕對的重要性。
      中國過去雖然沒有「0」的數學概念,卻有「0」的哲學概念,所以《繋辭上傳》裡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又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可見「太極」與「道」都指宇宙產生之前的「0」。後來梁朝傅大士說:「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是指天地本體的0。六祖惠能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與劭康節的「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依然是說這個天地本體即為自性本體。而這個「萬物未生時」就是「0」,等到開天闢地之後,「一、二、三」等才跟著產生出來。
古人把「一」視為一切萬有的基礎,老子說:「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萬物得一以生。」《楞嚴經》說:「一為無量,無量為一。」等到有朝一日,太陽冷卻了,地球毀滅了,那麼天地萬物將又歸到「0」了。從「0」到「1」,相當於從無到有,是乾坤氣機偶然凝結,也是人的心念乍動所致;從「1」到「0」,相當於從有返無,是萬物生生滅滅之必然。古印度人則把「0」的哲學概念用「空」來表示,萬有存在都建立在「空」之上,《楞嚴經》文殊菩薩說:「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漚滅空本無。」因此萬有所依止之「空」又是來自於人的「覺性」。這「覺性」既能顯現如「0」之「空」,也能變現如「1」之「有」,還能在「0」與「1」間變化,更能超越「0」「1」之間。
總之,「0」與其他數字都是為了表達世界的真相而創造出的符號,結果人卻陷入這些數字的加加減減中,不得安寧。禪是要人由這些紛紛擾擾中解脫出來,歸到「0」的寂然無事,再超越「0」去實踐「1,2,3…」。普庵主性空禪師所說:「心法雙忘猶隔妄色空不二尚餘塵。百鳥不來春又過,不知誰是住庵人。」就是這種境界吧。





師批:
一切存在互因、互依、互化,起於「0」(零),也歸於「0」(零),其乃:
「有」、「空」、「即有即空」、「非有非空」。
智者靈明不昧,常樂我淨。
                    尚德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