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與死生中陰初探
中華唯識學會理事長 黃高証
中陰是凡夫眾生在六道輪迴時,上一期生命剛結束,下一期生命尚未開始,這中間的存在歷程稱之為中陰身。像這樣子輾轉分期分段的生生死死,稱之為分段生死。福慧具足者超越分段生死或直接往生淨土,沒有中陰身;惡貫滿盈者死後直墮地獄,也沒有中陰身。除此二者之外,死後一般都有中陰身,也就是意味著從某一業報的結束,到另一段業報開始前的緩衝期。其中的變化,可以用唯識學來說明。
壹、 臨終階段
眾生的色身,由地水火風四大組成,地是固體,水是液體,火是體溫,風是氣息。若四大開始陸續不斷分離,即進入臨終階段,這過程又可細分如下:
一、地大融入水大,也就是由形體部分衰敗,可能出現肌肉萎縮變形、消瘦、皮膚無光澤、筋肉無力。目眶內陷,視力退失,眼睛張不開。身體感受到壓迫或沉入地下、泥沼。惡業重者感到山崩地裂。
二、水大融入火大:水大失去平衡,不是過多就是過少,或四肢末端水腫,或唇乾舌燥,或大小便脫序等。五臟中,腎主水,開竅於耳,此時聽力消退。水屬陰,火屬陽。若津液突然大量流失,導致全身機能嚴重衰竭,陰虛至極,此之謂「亡陰」,須速搶救。惡業重者感到水大的分離就像海嘯或漩渦。
三、火大融入風大:《內經》說心主火,此時心氣慢慢減弱,心火不能制約肺金,連帶影響到肺,呼吸淺而快或者深而費力,嗅覺喪失。若是體溫開始降低,由於陰過虛或過盛使得陽氣將脫,此之謂「亡陽」,生命岌岌可危。善業多者會由腳開始降溫,惡業多者由頭開始降溫。
四、風大融入意識,舌頭變得僵硬,全身毛孔閉塞,味覺和觸覺也退失,終至斷氣。惡業重者感覺風大的分離就像狂風呼嘯。
地水火風四大的分離順序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們彼此互消互滅,並且受到各種內外因素影響,如現代醫學技術的運用,使得四大崩壞速度減緩或加快。醫學界對此有更詳細的診斷與解釋。一旦呼吸停止,心跳停止,瞳孔放大,醫學上便判定為死亡。若考慮器官捐贈的話,則是在臟器還沒衰竭前,以「腦死即死」作為判定標準。
五、在四大分離過程中,若修養不夠者,會因身體的不適而情緒起伏,甚至瞋忿。從唯識學上來說,凡夫的四大分離,在道教是說人的七魄(屍狗、伏矢、雀陰、吞賊、非毒、除穢、臭肺)散失;在佛法上則講眼耳鼻舌身五根敗壞,一旦五根的功能衰竭,出現不可逆的無反應性,眼耳鼻舌身五識也就不再作用了,只剩下第六意識、第七末那識和第八阿賴耶識。
對修行者而言,當最後一口空氣吸入體內,尚未吐出斷氣之前的這一時段,憑藉其本身的功夫定力,作意著或任運地把僅存的陽氣由四肢、軀幹收攝到中脈,往頭頂融入虛空,身體的覺受自然空掉,開始出現自性光明。在外人看來,其肉體是處於彌留狀態。假如無法把陽氣收攝到中脈的話,便會從身體其他部位散失掉了。
六、前五識退失以後,接著是第六意識失去知覺,意識的貪瞋癡慢疑惡見都會停止作用,相當於三魂中的「爽靈」,代表機謀萬物,心勞氣散。另一種特殊情況是,腦部缺氧太久,則會先有意識昏迷,然後才四大分離。在此階段最重要的是第六識的瞋心銷落,因為前五識的瞋心是聽第六識指揮的,而第七和第八識都沒有瞋心。此怒火退失時,精氣內凝,光明初顯,好像有個光源,淡白如秋月。此光明顯現的時間長短,與亡者生前的功德、修持有關。有的可長達數天,有些只有短暫幾秒鐘。與此光相應時,大體發暖,這也表示阿賴耶識還沒完全離開肉體,故有煖壽識。
七、然後是第七識接著失去作用,第七識是意根,貪執第八阿賴耶識,以為有我,構成了自我戀。相當於三魂中的「幽精」,代表生之欲到了欲枯精竭。亡者到此階段,油盡燈枯。前五識和第六意識已不復存,也不用再去空第七識,而是第七識來空他,無力把抓什麼了。第七識的貪心退失過程中,原先的光明更加開展增盛擴大,猶如黎明朝陽。相當於三魂中的「胎光」,屬於陽和之光。
八、接下來心脈全停,魂飛魄散,只剩第八阿賴耶識將要離開大體,阿賴耶識又名藏識,是一切存在的起始、過程、歸結與轉化。具有能藏種子、業習所藏、執藏諸法等作用,代表最根本的無明。由無明起諸煩惱,便是癡。《攝大乘論》與《成唯識論》都認為:「阿賴耶識與雜染法互為因緣。」值此階段,定力不足者便昏厥在無邊漆黑中,定慧強者看到的是暮光襲來。
九、前述六、七、八各種光明階段的產生,是由於貪瞋癡業力習氣的退失而顯露。大家平時靜坐時沒有光明,也是因為被這股貪瞋癡業力所遮蔽。若亡者能先以自性光明與法界光明融合,或者全心念佛,淨念相繼,阿賴耶識自然從囟門離竅,清淨解脫。
阿賴耶識是八個識中最後離開遺體,最先投胎到母體的,《八識規矩頌》言之為「去後來先作主公」。當此之時,乍離三魂七魄、五陰八識染污,如釋重負,累世的業力瀑流,暫時沒有了落點,清淨大光明頓然涌現,朗徹無礙。若對世間尚存留戀,阿賴耶識便隨業力牽引從身體不同部位離散,亡者很快又進入昏迷狀態。
貳、 頭七與二七
亡者在大光明後的昏迷中,若無大修行者超渡喚醒,便持續一天到四天不等,醒來後已是中陰階段了。
中陰階段以七天為一個週期,如果七天之內沒有投生或超生,便昏死過去,然後又如夢初醒,每七天一個變化,就這樣七日反覆多次,最久會經歷七七四十九天才投生。
當神識在頭七首次恢復的時候,是因為覺性的光明發動,但是當祂見到家屬哭泣,陰陽兩隔,無法溝通。於是情緒一激動,累世的業力死灰復燃,春風吹又生,使得十二因緣重新出現,由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等等,還有色受想行識五陰(蘊)、地水火風四大與眼耳鼻舌身意等諸根又慢慢恢復,來面對阿賴耶識所顯的中陰幻境。《修行道地經》說中陰身是「五陰悉具,無所乏少。」《瑜伽師地論》以「中有(即中陰身)必具諸根」來概括之。中陰身除了缺少生前的肉體以外,內心的煩惱並沒減少,而且可以在剎那間回憶多生累世所造之善業、惡業與無記業。等到五陰(蘊)都逐漸回復齊全了,便感覺自己彷彿又有了身體,實際上這是自己業力引發阿賴耶識的種子變現出來的,屬於意成身的一種。此身輕微,不吃人間食物,須接觸香氣為食,另外還以意念不斷來維生,即思食;及以第八識業種的流注來維生,即識食。
在這階段,由於貪瞋癡的業力又恢復了,中陰境界所顯光明,便隨著心境的投射,分成了淨光與業光。淨光明亮,業光黯淡。此刻亡者有三種選擇:若歸到清淨,便與淨光相應,超越分段生死;若起煩惱,便與業光相應,進入六道輪迴;如果是在無記中,非善非惡,便繼續處於中陰狀態,直到期滿投生。而這時的抉擇力,絕對與生前的習性密切關連,差之毫釐,便失之千里了。
在頭七與二七時,佛教徒會見佛來迎,《西藏度亡經》列舉了頭七會見到的五方佛影像,二七則會見到各種怒目金剛。其他宗教者也會隨其信仰,見到平時信奉的神祇。但業力來勢洶洶,清淨光明會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而逐漸減弱,再入輪迴的可能性便越來越大。若見到令人怖畏的幻象,都是內心瞋習種子所現。
無論生前有多少深仇大恨或依依難捨,在死後的第十四天之前,如果能發現所有的愛恨情仇,只不過是自己的業報讓念頭停止不下來,念頭的相續不停,讓人誤把所緣對象看成真實存在。而念頭本身是來無影去無蹤的,一有慧劍揮去,當下無生無滅,相應清淨法界。若定力不夠,被念頭左右,就隨著心念流注,進入下一階段:準備投胎。
參、 後續五週
亡者在前一階段,業力尚弱,仍可仰仗佛力超脫,若清淨不下來,錯失良機,往往會被恐怖的幻象而嚇昏。這後面五週,起初意念呈現的是亡者前世身形,但隨著業力排山倒海的湧現,心中天人交戰,彷彿出現最後的審判。在古埃及的《亡靈書》、古印度的《阿闥婆吠陀》、道教的《玉歷寶鈔》、基督教的《聖經》等,都有各自的審判程序,這是各宗教信徒由前世的信仰現行熏習種子,再由種子生起中陰現行的結果。這種冥界審判的幻境,實際上是內心抉擇向上超生或向下投生的自我衝突。經此過程,中陰身最後便漸漸轉化為來生的中陰影像。如果前世與來生隸屬六道之中的不同業道,中陰身的身相會出現轉變。
《大寶積經》中說:「地獄的中陰身,醜陋如黑炭。餓鬼的中陰身,有如水腫;畜生道的中陰身,形色如烟;轉生人道和欲界天的中陰身,往往帶著金黃色光;色界的中陰身,形色鮮白;無色界天本來無色法,沒有中陰身。中陰身們有的有雙手雙腳;有些是四腳、多腳或無腳。隨其果報,準備轉生到相應的業道時,這個中陰身就會呈現那個業道的的模樣。如果是善業所感,中陰身就頭朝上的轉生天上;如果轉生為人畜,或者餓鬼,這些中陰身就橫身而去投生;如果要沉淪地獄,中陰身就頭朝下的墮落。」
中陰身具有五通: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祂除了度亡的道場與受孕的產門兩處是有進無出以外,其他地方都可以任意進出,穿透無礙。中陰身唯缺漏盡通,所以煩惱依舊在。由於此身是意念所成,沒有肉體將其安止一處,便會隨著心念的浮動而四處飄蕩,一受到業力感召,即使萬水千山,也會被吸引入胎。物理學家目前發現微中子能穿透地球,量子物理專門處理肉眼看不到的微觀超距作用,或許科學家未來可用此來探討中陰身具有的極微物理特性。
當中陰身放不下前世親人的痛苦,或想起血海深仇,便再度落入煩惱的深淵,配合地水火風,產生種種幻相,或風雨交加,或大火圍遶,或惡鬼追趕,或聚眾吵鬧,只好四處飄蕩,急著尋覓一個躲避的地方,這個倉皇躲避之處,往往是畜生、餓鬼、地獄三惡道的入口。幻境中,若出現白光通道則屬於天道,綠光通道為阿修羅道,黃光通道是人道,暗藍光徑是畜生道,暗紅光徑是餓鬼道,煙霧瀰漫則下地獄。
肆、 超越生死
如何在中陰境界轉換心境,脫困而出,全靠平時修持的正能量。正能量來自正面的心態。若生前總是執世間種種以為實,則中陰境界亦為實。如果生前視世間種種以為幻,則中陰境界亦為幻,只是心念上的投影,念頭一空,影像便無法播放了。
所以要洞察念念生滅之間,介於前念與後念的空隙,當意念前後不接時,前念已去,故不是生,後念未起,也不是滅;不生不滅,沒有增也沒有減。如果能清晰覷得此間隙,無去無來,無住無往,便有機會擺脫念力之流。但要注意的是,此間隙是業力的間隙(念力不生則業力寂滅),不是時間或空間上的間隙,因為它沒有邊際、沒有始末;也不是空空洞洞,而是當下一片空靈,四通八達,光照十方,無所不徧,無時不在。在這種廣大心境看一切念頭和宇宙萬有,猶如滄海一粟。故能納大千世界於其內而不為小,現三世諸佛於其中而不為多。由此泯然忘我,斷除一切染法,皮囊不再換來換去,也就是超脫有形的分段生死,沒有中陰階段了。
接著往前,要了掉第八識的變易生死。變易生死從何而來?是來自於一切有漏善法與劣無漏法。若行善卻有漏,便不能無相無願;若無漏而少力,便不能大機大用。此二法往往表現在一個人的個性、習氣上。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因此障礙了如來十力與大圓鏡智的彰顯,此為導致變易生死的主要原因。若以法界之胸襟,推己及人,想到一切眾生,都因愚痴顛倒,逐念住相而生死痛苦,遂於空性之中發大悲心,於大悲行中顯現空性,空悲不二,如《金剛經》所言:「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矢志不渝,無復變易,由此斷除有漏善種與 劣無漏種,不讓它們在時空中生根、發芽、異熟、開花、結果,如此才能了掉變易生死。沒有變易,方可常樂我淨。
佛菩薩應世,可以率爾超越色身,歸於法界。例如佛陀涅槃時,放大光明,遍照十方;六祖惠能大師圓寂時,白虹屬地,林木變白,都是示現的一種。但行者不可執象而求。而是要自強不息,修道積德。一方面須了解平時對染淨的種種選擇,必會影響到中陰境界的抉擇。故而拒作諸惡,奉行眾善。另一方面,要體悟中陰性空,全是業識的顯現,從此決心遠離灰暗,常樂於本來有的自性淨光,又不執著於淨光,如此便可超越生死也。
結語:
習氣種子如瀑流,
念若奔馳業不休,
光明遍照破幻境,
死生中陰一浮漚。
2017.2.3講於達摩書院
尚德讀後:
要文一篇
二零一七年二月二十六日
於台灣達摩書院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