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s

Saturday, 17 March 2018

文化鐵路

有感
文化鐵路
黃高証
今日在新浪博客上,讀了〈張尚德教授的農禪學派風範〉一文。要點有:
1.   張老先生是臺灣的名教授,湖南湘潭人,對唯識學研究很深,在禪方面有真修實證之功夫,先後創立了臺灣達摩書院和湘潭道南書院。
2.   該作者從《張尚德教授在北大、清華的演講錄》一書中,看到一段描述,印象深刻。那便是過去有一次張老師給老外主持禪七。十點鐘禪七開始,九點多鐘,來自各國的老外已來到達摩書院。到處找都未看到禪師(他們此前未見過尚德禪師)。只見到一個打著赤膊的老農,在菜園裡專心幹農活。快要十點鐘時,老農回房,過了一會兒,發現這位“老農”身著禪服出現在禪堂——哇,禪師竟是他!老外們真的有點兒驚呆。
3.   該作者表示,這一情景彰顯了中華農禪學派的風範 ——幹農活時,就是百分百的農夫;主持禪七時,即是真修實證的禪師。 真真實實的“活在當下”。其次, 幹農活即是修禪,且將禪之意覺綿綿密密貫穿於幹農活中,從而使普通的農活昇華到與天地合一、與萬物同在的性靈境界;於是,自然生成出最實在也最空靈的生活方式。
---------------
農禪是中國傳統文化中,融合勞動與生產的特有修行方式,既播菜種,也植善種;既耘農田,也耕心田。揮汗舉鋤,自食其力,何等高貴;放下簸鏟,俯仰天地,何等自在。所以自唐朝百丈懷海禪師提出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後,農禪風氣便在中國流傳逾千年。
吾師張公尚德先生四十八歲悟道後,先追隨南太老師懷瑾先生多年。到了六十歲時,在台灣苗栗山區,以農禪方式創辦達摩書院,推廣禪門文化與唯識學。書院草創初期,筆者還是大學生,有幸躬逢其盛,故略述一二。
張老師的達摩書院,原本是個荒廢的農場,老師帶著少數幾位道友一鏟一鋤的開墾。每到禪七前的準備工作,常常要趕夜工,或種花、或搬石、或造橋、或鋪路。由於山區濕氣重,老師都會在旁為大家燒起一堆大火,讓作夜工的人免於受寒。有一次禪七期間,大家克服不了腿痛,老師讓大家出坡,有的撿乾樹枝、有的燒火、有的舀水、有的填土,把一大塊溼地,用數堆大火烤乾,再把草皮鋪下。深夜完工時,已是天地無聲, 諸念俱銷了。
春天時山上百花齊放,氣象萬千。夏天颱風頻繁,若遇到山洪氾濫,常會沖垮溪河堤岸,或者發生土石流,使得山路中斷。所以當颱風季節快到時,老師就帶大家疏通河溝,避免樹枝堵塞而水洩不通。平時老師也會帶大家開卡車到山下河床搬運石頭回山上。大石頭用來造堅固的河堤或坡崁,小石頭用來鋪路。書院的幾百畝地,就這樣一石一磚的開墾出來了。
 在山上平時常常可以與翩翩白蝶與嚶嚶鳥鳴為伍,但山區也多蛇窩,有蟒蛇和龜殼花、雨傘節、赤尾青竹絲等毒蛇,都會在天氣好時出沒。有些藏在菜園或竹林裡,有些又會在屋樑或房間角落出現,所以老師總會提醒大家要小心蛇,也囑咐要在房間四周灑雄黃或石灰。因而幾十年來山居,彼此皆能相安無事。佛法中的天龍八部,其中有摩睺羅迦(大蟒神),便是重要護法之一。
   書院若逢山嵐繚繞,真如縹渺仙境。只是大量溼氣,也使得屋內很多東西容易長霉。從前沒有除濕機,老師帶大家到海邊撿大塊的漂流木,運回山上。木頭燒了之後的熱氣,可使山谷的空氣變得乾爽,也能驅除身上濕氣,有時甚至可以衝破天上雲霧,使太陽金光普照大地。這正是農禪的重要內容之一, 隨地取材,善用周邊一草一木,使其發揮其最大效用。
多年來,老師在山上農禪兼修,每年定期在達摩書院主持兩次禪七,此外,還不時到大陸作文化交流。從早期的著作《禪的超越性》、《中國人是真的》、《分析命詞與綜合命詞》到後期的《張尚德演講集》、《禪與中國文化》、《北大、清華演講錄》、《散談唯識學》等。如此一本本講稿集,都是老師的農禪體悟,化作文字來救世救人。現雖年過八十,仍孜孜不倦的在整理唯識學系統,已出版《唯識新引》至第五冊,詳細的解釋了眾生存在的起始。
山林農禪,隨緣度日,坐空谷裡,行大教化。這在現代工商社會的急速開發國土之情況下,越來越是難得。今年湖南湘潭道南書院的新禪堂將要完工,願張老師空手把鋤頭的農禪精神,日後也能在道南書院及神州大地恢復與振興。
以唯識學作基礎的禪門文化,是中國傳統人文精華最重要的文化寶藏之一。
想到此處,那真是要謝謝太老師南公懷瑾先生,一生在這方面的整理與開創。
祂一再囑咐大家的,就是建立中國特有精神文明的:
文化鐵路
 
二零一五年一月二十八日
於台灣達摩書院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