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s

Saturday 17 March 2018

感想中庸


感想中庸
張尚德講述
杜威記錄
仁義
古今中外最常討論的一個人文議題是:人究竟是什麼?個人(主觀)與天地宇宙(客觀)二者的關係是什麼?
綜觀儒家的四書五經,全部都是在討論這個議題,而孔子特別著重於討論:
孔子並不把「仁」固定,就是不把「仁」予以邏輯的界定化,這是有祂的道理。孔子說的「仁」,是個指標,是個範限(category),而這個範限是無邊無際的(infinitive)。孔子說的「仁」就是佛法所說阿陀那識淨的一面,也就是
三界唯心,
萬法為識。
孔子為何不把「仁」給明確的界定呢?既然仁是「三界唯心,萬法為識」淨的一面,那怎麼來實現呢?為解決這個問題,子思於《中庸》提出:
至誠盡性,
進而
贊天地之化育,
最後
與天地參。
而紹繼者孟子則著重在義上,何謂義?韓愈原道說:
博愛之謂仁,
行而宜之之謂義。
也就是
行義以顯仁
孔子說:「我欲仁,斯仁至焉!」
用義將仁顯現出來。所以儒家講:人無義,於人何?
這與六祖悟道後所說的種種,是一樣的。
蔣介石終身認定自己是:
「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
南公懷瑾先生公開說:
「蔣介石先生是宋明理學的最高峰。」

浩然之氣
孟子一書,與佛法相通,除「行義以顯仁」之外,還有:
浩然正氣。
孟子講浩然正氣,有二個重點:
一、  在修法上,與佛家數息法門,也就是天台宗所提倡的六妙門相通。孟子有二句話:「志壹則氣動,氣壹則志動」。志壹與氣壹即與佛法所講的止與觀相同。天台宗數息法門,是止觀與定慧的雙用雙融。
孟子的養浩然之氣,就是六妙法門。
二、浩然之氣的起用在於四端(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也就是佛家所說包括了三十七菩提道品在內的四無量心(慈、悲、喜、捨)。
子思傳孟子「中庸」,後來子思的中庸傳到了宋朝,理學家們借用禪宗的語句,稱中庸是儒家的心法。宋明理學主要說三個:誠、敬、靜。實際上,誠、敬、靜,是一而三、三而一,是儒學的三胞胎,也是佛法的三胞胎;整個金剛經就是在說誠、敬、靜這三方面,祇不過金剛經裡面還把「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一點加進去了。

誠與道
《中庸》裡面有一句話:
不誠無物。
何謂不誠無物?就是自己不歸到自己,自己不跟一切的存在相應,不與宇宙山河大地一切相應,整天在那裡昏沉散亂,不與客觀合而為一;一切存在本來是那麼美好、本來是那麼無事。無物,是不相應,不能契合。
《中庸》又說:
至誠無息,
不息則久。
因為唯誠乃久,才能永遠在一切中又超越一切。其超越是在透過和諧維護;和諧維護的本身,就是超越,也就是道家和佛家所稱的無為法。
中庸的首尾是一貫的,文章的開始為:天命之謂性,並以詩經的無聲無臭作為總結。天命就是無聲無臭,也就是《心經》說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天命在哪裡?道家說的很清楚:無所在無所不在,到處在到處不在。
老子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其實天命就是道的意義。
不誠無物,無物即無道。道在物中,誠相應於道也。
  
明心見性
何謂性?性也者,一切存在本身的內容叫做性。所以禪門的明心見性,就是了解自己真正存在的內容是什麼。請黃高証起來講,明心見性的道理。
黃:
明心:了解一切存在的外延。見性:了解一切存在的內涵。外延與內涵是與一切宇宙山河大地統合在一起的,整個是相應在一起,所以前面講不誠無物,唯誠乃久。
明心見性,就是了解自己與外在存在的本身究竟是什麼,然後歸到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方法是佛家所說三十七菩提道品,而從實際功夫上來說,是二十五位圓通,用金剛經與楞嚴經所說的方法,也就是所謂抱本參禪,來幫助我們明心見性。
師:
明心見性有幾個條件:
一、知道自己很壞。要知道自己六個根本煩惱與二十個大中小隨煩惱,就是壞、就是罪。不知道自己很壞,想要明心見性,自古以來沒有,過去沒有,現在沒有,未來也不可能有。
二、呼吸要停下來。氣息停下來,大學一開始就講:定、靜、安、慮、得。定就是安定下來,呼吸停下來,也就是氣住脈停。無氣住脈停,根本不可能明心見性。
三、氣脈打通。當反省到自己原來是這麼壞,人為什麼這麼壞,壞了一生。用佛家來講,就是人本身所具有六個根本大煩惱和二十個大中小隨煩惱。這個時候會有各種不同的心理表現,有的人會大哭,大哭以後;這時歸到自己的本來的清淨,氣息就會慢慢的停下來,接著氣脈打通。俗語講,人逢喜事精神爽。打通什麼呢?你看嬰兒剛生下來頭頂囪門未閉,是跳動的,這個百會穴一定要打開,才能通上通下,與四面八方相通。
四、動地發光。這時全身毛細孔一定打開的,全身發軟,身體肌肉像豆腐一樣,不能碰的。這幾年我一直想碰到一個二個人,但都沒碰到。
我曾經到美國出家受戒,當時已經受完沙彌戒,在禪堂裡全身都是光,到了第三天入大定走不動了,這個時候內行的老師就會要我不要走了,但當時法會各項儀式仍在進行,咣咚咣咚直響吵鬧不堪,接著住持要我受比丘戒,我不肯,他們就罵我,威脅我,但我就是不受比丘戒。我走不動,當時負責打鼓的僧人就用打鼓的木杵頂我,一直叫我走啊!走啊!這些人在方法上完全不懂甚麼是明心見性。
這個時候會有各種不同的現象,人人不同,有人會哭,有人會笑,視個人過去世的業報、業力與遺傳而定。依佛法的層次來講,有的是羅漢的再現,有的是菩薩的現身,當然有的是凡夫受菩薩的感召等等,情況不一,因人而異,並不相同。
基本上,到這個階段,動地發光。何謂動地發光?因為身體上幾十億萬種基因強烈的震動,而且與天地宇宙的震動和在一起等等,個人的情況不同,震動的態樣也不一,是很奇妙無從解釋的。
發光是因為動了以後產生能量而發光,這時內觸妙樂,妙樂到極點,進而忘我,忘掉身心;但是一執著,念頭一起,馬上跑掉。如此就會了解,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也就能真正體悟六祖所說: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以上是講明心見性的初階。

如何發心
事實上,從佛位和自性佛本位來講,沒有什麼個明心,也沒有什麼個見性;也沒有甚麼小乗、中乗或大乗,也沒有一個甚麼發心或不發心。雖然金剛經一開始就強調要發心,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但發心在哪裡發的呢?金剛經最後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發心是在
如夢幻泡影中發的。
否則在哪裡發?在地獄裡面發心,地獄更是夢幻泡影。其實人間就是地獄,文殊菩薩說:此娑婆世界中,或名:罪。罪,就是地獄。不用跑到地獄裡面去發心。自己相處的人事物,整天吵吵鬧鬧,昏天黑地,那個就是地獄。地獄在哪裡?地獄就在自己的身邊,自己對自己不好,就是地獄!
六個大煩惱
及二十個大中小隨煩惱,
就是地獄。
接著我們先來看中庸第二十二章: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此章段是講主觀客觀,客觀主觀,天地人萬物整個的打成一片,就是道家所講:道通為一。也就是: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更是佛家所講:一歸萬法,萬法歸一。以上是儒道釋三家針對人究竟是什麼?個人(主觀)與天地宇宙(客觀)二者的關係是什麼?這些問題以不同的文字所作的詮釋。
自己歸到自己
唯天下至誠
真正的、徹底的、絕對的自己歸到自己,叫做「至誠」。歸到自己本來的淨。淨又要如何歸呢?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如果真有個誠,就不是誠了。整天在那裏搞思想、搞念頭,煩自己又煩別人,那就不是誠了。因為有個誠,就不是誠了。聖者朱熹講的「虛明靈覺」,那是楞嚴經講的「純覺遺身」的上面一層。在「純覺遺身」中,又超越之。如此一來,即不執著「虛明靈覺」,便是「至誠」,也就是:
「清淨圓明,了不可得」
我常講:身體健康,心理平靜,死時不哎呦哎呦;穿衣吃飯睡覺,飲食男女,平常心,平常事。在超時間、超空間中,明明了了、了了明明,就是至誠。平常心,就是誠的起用;而這平常心,平常事,就是
修身養性。
不把修身搞好,穿衣吃飯睡覺,飲食男女,一定錯亂。
不知養天地正氣之「性」,活著也一定會不知所云。
儒家的四書五經,第一步就是修身,那如何修身呢?正心為先。
誠就是自己歸到自己的本來,本來是什麼?本來無一物,就是《心經》所說,本來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誠、敬、靜
為能盡其性;
盡是了解、歸到、回歸、完成。和天下一切萬物打成一片,也就是道通為一。在座有外國同學,我們來看這一節英文翻譯,It is only he who is possessed of the most complete sincerity that can exist under heaven, …… 中文哲學文字,英文常常沒有適當對應的字彙,“sincerity”是誠懇的意思,儒家所說的誠,意義有三:
一、形上形下打成一片,不僅僅是英文“sincerity”的意思,“sincerity” 雖然可以表示外在及內在的誠懇,但是無法表達形上形下打成一片。
二、超越形上形下打成一片。完成了形上形下打成一片之後,還要超越這個打成一片。要如何超越呢?中庸的結尾:無聲無臭。子思所作的中庸一文,結尾若沒有無聲無臭,那就算不上是超越,不是徐同學所說:抽離、相應及超越。佛學及儒學所講的都是相通的,都在講超越。
三、誠、敬、靜。誠、敬、靜是一而三,三而一的,萬物都在靜中,敬是外顯,是自然而然,本來如此,誠於中,形諸外。六祖講:以無念為宗。整天我要敬,我要敬,那是精神病人,結果呢?天天抓著那個念頭,變為精神病人。靜則是內示外顯二者合在一起,也就是金剛經講的莊嚴寂靜。

合乎道理與禮貌
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
明心見性了解自己以後,就歸到最高真正的真善美裡面。什麼叫做真?存在合理為真。存在必有其理。合理有其義,但未必有其事。黑格爾唯心哲學有一句話,「凡合理必存在」是不成立的。1-1=0。沒有1-1=0,整個數學系統及邏輯系統就都沒有了,這是合理的;但是人世間並沒有一個0的存在,你到哪裡找一個0?所以凡合理並不一定有事,惟有其事必有其理。
人世只搞理不搞事,天下必垮,也就是只搞思想,這個主義,那個主義,天下必垮;只搞事但不合乎理,天下必亂;所以做個小結論:理也好,事也好,要合乎道理,合乎禮貌。所以禮記非常非常重要,禮記就是說一切的一切要合乎道理,合乎禮貌。此外,《禮運大同篇》說: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禮記最終是歸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等等,老早就把真正的自由民主說的一清二楚,也就是這裡所講的盡人之性

各家之道
誠與道是有關聯性的;中國的文化是道學的文化,中國文化從古到今是道學的文化,講到道學,原始道家也好,原始儒家也好,都是從易經而來的。《易經繫辭》講:「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這個性,依佛法來講,是從成住壞空中來做解釋的。一切存在本身的原始性,沒有個什麼性或不性,沒有這個的。性是從存在的轉換、存在的發展、存在的結果、存在的輪迴來說的。
從易經來講,成之者性也,繼之者善也,所以中國文化包含儒釋道各家,所指的善並不是一種抽象的概念,而是從事上與人的行為上來作表現的;繼就是繼續,要在成就的成,或成功的成上去表現出來,在好的方面去表現出來,叫做善。所以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一切道門與修為都是在這二句話上。
一陰一陽之謂道,現在科學的發展,全部落在陰陽上。一陰一陽之謂道,不是指陰與陽就是道,不是指這個。是一陰一陽二個合在一起才叫做道。所以事為道,道為事。因為事才為道,所以道家的祖師爺莊子說:
道在屎溺。
又說:
道無所不在。
而所謂無所不在,是從事上表現出來。
儒家的誠,在大學就說得很清楚,「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朱熹把大學這句話解釋,搞狹了,他把「道」解釋成「路」。大(唸太)學古時候叫小學,一部份成立的,但是這個「道」的解釋朱熹錯在什麼地方?他把下面一句割斷了,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就是
明心見性。
明明德的第一個明,就是禪門所講的止與觀,也就是孟子所講二個重心:
一者,修浩然之氣。
二者,與修為上表現盡心而已。
也就是把道顯現出來,明德則是佛法所說:是諸法空相,是指存在的本身,而不是指道德。在親民,就是佛法所說發心,行菩薩道。止於至善,則是道家所說:無為而無不為,佛家所說:成就無為法又超越無為法。
中庸與道家的學說是相通的,中庸第二十七章:天地之道,可壹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第三十一章: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與老子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和其光,同其塵。是相通的。此外,和其光,這個光又與阿彌陀佛的十二光(無量光、無邊光、無礙光、無對光、炎王光、清淨光、歡喜光、智慧光、不斷光、難思光、無稱光、超日月光)相通的。基督教新約聖經,一開始所說的光,完全是一個的,它不是電燈光也不是太陽光,而是講宇宙光。老子講的和其光的光也就是指這個,同其塵,塵不是指灰塵,而是指與一切的存在合而為一,又超越一切存在。

中國學問菁華大要
下面,問題來了,禪門人物裡面,很多很多原來是道家或儒家的龍頭,包括禪門二祖神光,神光大師是講易經的專家,後來覺得這個不夠。中國先秦精華文化雖是道門文化,其不夠又是在哪裡呢?佛法系統有二個層次:
一、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一切因緣生因緣滅是佛法的初階與中階。佛法的系統,是從因緣所生法建立起來的。
二、否定因緣所生法又超越因緣所生法。
道家也好儒家也罷,都離不開自然哲學,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是屬自然哲學。孔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又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這也是自然哲學接著嚴重了,釋迦牟尼佛主張:在自然中,又否定自然。這個不得了了。也就是說釋迦牟尼佛收納了儒家和道家的見解,又超越之。
佛法的系統是從因緣所生法,雖然由因緣條件、因果條件所建立起來,但又把它否定掉。怎麼否定?悟道的《楞嚴經》講:
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這一句話以前我一直不懂,釋迦牟尼佛這個佛法系統,是在因緣所生法裡面建立起來,沒有因緣所生法,絕對沒有釋迦牟尼佛這個思想系統,結果到後面祂卻又把它否定掉。為什麼是本非因緣,非自然性呢?這個大問題,我不懂。我花了好大好大的勁及好大好大的耐心來研究。喔!那是要了解楞嚴經二十五位圓通的二十三位、二十四位、特別是第二十五位之後,才能了解這個道理。
二十五位圓通是二十五種了解存在的方法,什麼方法?了解存在是什麼?包括自己的存在。第一位圓通憍陳那於佛音聲悟明四諦得阿羅漢,了解人生是苦的,盲目的投胎與十二因緣等,這個比較容易了解。
第二十三位圓通是彌勒菩薩的唯心識定,什麼叫做唯心識定?一句話就說清楚了:定下來,自己安定下來,把自己的愚癡轉過來,轉成智慧叫做唯心識定。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裡,還歸罪於別人,整天在那裏不安定,你搞什麼?至於智慧當然有深淺高低,那看各人的修為。所以你一定要安定下來歸到智慧上,才會知道為什麼釋迦牟尼佛把這個因緣的系統甩掉,然後進到第二十四位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也就是念佛法門。
何謂念佛?念就是念頭的念,不祇是口念,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淨念相繼,甚麼叫做淨念相繼?自己徹底在清淨的善上,內內外外,打成一片,叫做淨念相繼;如何做到呢?有二個條件:
一、信。我們人是可憐的,並沒有力的,但是人傲慢以為自己有力量,絕對要信仰往聖先賢,要信佛。孔子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畏就是敬,就是誠。人是沒有力量的,不信往聖先賢,整天誰也不怕,不畏天命,還狎大人,侮聖人之言,絕對是死路一條。
二、悲。同是天涯淪落人,無一不可憐,包括植物都很可憐。悲還不是慈,慈是要有力量的。
最後,第二十五位圓通,觀世音菩薩觀音法門,祂否定了陰與陽。
觀世音菩薩說:
動靜二相,
了然不生。
聞所聞盡,
覺所覺空。
所以一切一切的道門不管中國也好,外國也好,過去的也好,現在的也好,未來的也好,都是要歸到觀世音菩薩的修法,無一例外。所以文殊菩薩稱讚觀音法門是:「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講了一大堆,釋迦牟尼佛好高興,接著傳楞嚴咒。
以上是我把中國自古以來學問的菁華大要,記起來一些,當然不只這些,說的也不夠完整。

愛物惜物
中庸說:
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
也就是張載西銘:
民胞物與。
「物與」就是愛物、珍物、惜物;真的做到愛物如同愛自己一般,那就行了。蔣介石有一件夾衣,穿了一輩子捨不得丟掉,越久的東西越愛惜。其實人的一生一切一切,都在因因果果上,逝去的也加以珍惜,林黛玉同體大悲葬花,就是盡物之性。
現在給大家講一個真實的故事,曾國藩做大元帥,對抗太平天國,大哥有個兒子,大元帥一直想要培植他,有一天一起吃飯,吃飯時大哥兒子嚼到一顆穀子,當下就把它吐到地下,曾國藩看到如此,只有淡淡地跟他說:你回去好了。因為曾國藩愛惜物命,一粥一飯皆來之不易,他吃到穀子是把它慢慢嚼碎之後吞下,把穀殼吐掉。

大和諧
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
這是指天地與我同根,同根的根有二個意思,一個根、另一為宮,根宮一體。也就是:
小德川流,
大德敦化。
萬物並育而不相害。
如此就和諧了。所以佛法一直強調真俗一如與六和敬(身和共住、口和無諍、意和同事、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我一直想搞這個,搞不起來。人病得太深了,遺傳、教育、環境等等,把每一個人通通都搞壞了,現在道門搞不起來的,就是做不到六和敬,彼此你看不起我,我看不起你,你看我討厭,我看你討厭,個個身心病得很深。

平天下
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
用禪門的話來講:天地就是你,你就是天地,然後在天地中又超越天地,超越生死,超越一切一切。有三句話:
一、道家在一切中調整一切。
二、儒家在一切中維護一切。
三、佛家在一切中超越一切。
儒家由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出發,進而修身齊家治國,最後歸到平天下。格物致知是唯物的,誠意正心是唯心的,唯物唯心相會又超越之,成就智慧,方能平天下。所謂平天下,是指把自己交給眾生交給天下,而不全是治理的意思。跟佛法所講的一樣,就是發心,服務人群。
中庸說:
「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
「執其兩端」,這也是禪門說的不二法門。
「用其中於民」,為不二法門起用的慈悲喜捨四無量心。
中庸最後結論說:
無聲無臭
和佛法所說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說法,是一樣的。

以上係尚德在一次談話會上,所言種種,係隨興認知感想。
2014420日於台灣
高証讀後:
吾師張公尚德先生所說「感想中庸」,將儒家心法中庸,與佛家、道家核心思想,概要的合解合論,在修行方法上,是至為重要。也就是說:儒釋道三家,原來只有小異,實為大同也。
二零一四年五月十九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