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s

Saturday, 17 March 2018

菩薩的止與觀(六)


瑜伽師地論
菩薩的止與觀(
 
 
轉勝妙因        
張尚德講述
杜威記錄
由依止法得奢摩他毘舍那故。我施設隨法行菩薩是利根性。由不依法得奢摩他毘舍那故。我施設隨信行菩薩。是鈍根性。世尊。如說緣別法奢摩他毘舍那。復說緣總法奢摩他毘舍那。云何名緣別法奢摩他毘舍那。云何復名緣總法奢摩他毘舍那。善男子。若諸菩薩緣於各別契經等法。於如所受所思惟法。修奢摩他毘舍那。是名緣別法奢摩他毘舍那。若諸菩薩即緣一切契經等法。集為一團一積一分一聚。作意思惟。此一切法隨順真如。趣向真如。臨入真如。隨順菩提。隨順涅槃。隨順轉依。及趣向彼。若臨入彼。此一切法宣說無量無數善法。如是思惟修奢摩他毘舍那。是名緣總法奢摩他毘舍那。
世尊。如說緣小總法奢摩他毘舍那。復說緣大總法奢摩他毘舍那。又說緣無量總法奢摩他毘舍那。云何名緣小總法奢摩他毘舍那。云何名緣大總法奢摩他毘舍那。云何復名緣無量總法奢摩他毘舍那。善男子。若緣各別契經乃至各別論義。為一團等。作意思惟。當知是名緣小總法奢摩他毘舍那。若緣乃至所受所思契經等法。為一團等。作意思惟。非緣各別。當知是名緣大總法奢摩他毘舍那。若緣無量如來法教。無量法句文字。無量後後慧所照了。為一團等。作意思惟。非緣乃至所受所思。當知是名緣無量總法奢摩他毘舍那。
世尊。菩薩齊何名得緣總法奢摩他毘舍那。善男子。由五緣故。當知名得。一者於思惟時剎那剎那融消一切重所依。二者離種種想得樂法樂。三者解了十方無差別相無量法光。四者所作成滿。相應淨分。無分別相恒現在前。五者為令法身得成滿故。攝受後後轉勝妙因。
感想
我對在座各位有一些感想,你們有煩惱沒有痛苦,有問題沒有挫折,小人小事黏著丟不掉,這樣是上不來的。反之,若有極大的痛苦,因為成長等等都經過,一下子就上來了,學禪是減法不是加法。
了死很難的,了死非常難。佛法無二事,就是了生脫死。所有佛經二句話就解釋清楚;第一,了生。不要投胎了,如果要投胎,就要能做主,要是菩薩。第二,脫死。死時能夠說走就走,自己能夠做主。我現在拼命希望能夠做到這一點。能不能做到我不知道。脫死非常難,就是一口氣斷掉,如何離開肉體,平平靜靜、靜靜平平,回歸靈山,非常難。
利根與鈍根
「由依止法得奢摩他毘舍那故。我施設隨法行菩薩是利根性。由不依法得奢摩他毘舍那故。我施設隨信行菩薩。是鈍根性。」
隨法行菩薩,自覺覺他,瞭解華嚴經十法界,配合華嚴經菩薩五十二位的成佛的次第,然後超越、入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是利根性。隨法者,信法、依法、歸法也。隨信行菩薩包含小乘聲聞,聲聞乘講苦寂滅道;著重於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僅在「它力上」下功夫,在「信上」下功夫,未在徹底「自覺上」下工夫,是鈍根性菩薩。
尋與伺
「世尊。如說緣別法奢摩他毘舍那。復說緣總法奢摩他毘舍那。云何名緣別法奢摩他毘舍那。云何復名緣總法奢摩他毘舍那。」
別法與總法是修持禪定止與觀的各種方法的分類,也就是修持功夫的「尋」與「伺」。尋伺有三種,有尋有伺、無尋唯伺及無尋無伺。總法就是無尋無伺,別法就是有尋有伺。無尋無伺就是大菩薩及佛的境界。下面有解釋。
緣別法
「善男子。若諸菩薩緣於各別契經等法。於如所受所思惟法。修奢摩他毘舍那。是名緣別法奢摩他毘舍那。」
緣散經,各門各類、各宗各派的佛經,來修持止與觀,叫做緣別法奢摩他毘舍那。
真如
若諸菩薩即緣一切契經等法。集為一團一積一分一聚。作意思維。此一切法隨順真如。趣向真如。臨入真如。」
一股攏統,內內外外,所有十二部經經典所說一切,都去了解、修持、證明、實現,一團、一積、一分、一聚(「團」是指總體,「積」是部分,「分」即分別,「聚」為綜合),此四者,是將十二部經分類開來,有小乘、中乘、大乘,實現之,統一之,超越之。
隨順:就跟著它,就接受。趣向:深深地接受進到裡面。臨入:進到、實現。
隨順、趣向、臨入真如,就是在信仰、了解及實現真如。真如就是佛,起用則無事中有事、有事中無事,自在隨緣、清靜莊嚴,且了不可得。這些都是因為本來清靜,本來自在。
黃高証曾寫的一篇究竟什麼是真如(文章刊露在達摩書院網站),非常重要。我有一點感想:
一切存在的起始、過程、本末究竟,西洋文化提出一個本體或上帝,中國則說為「道」,印度佛法指其為「真如」,究竟是什麼?
禪門說得好: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中外往聖的成就,有一共同點:
智慧。
一旦達到最高智慧者,不在有上,也不在無(空)上,既在有上,也在無(空)上,更是超越上說種種,留下的是:
慈悲喜捨、常樂我淨。
真如者,佛也。本來如此,法爾如是。
金剛經說得好:
「無所從來,亦無所去,謂之如來。」
那麼,了解自己,解脫自己,得真正自在與清靜,不管哪生哪年哪月哪日,非作到這個不可,此事絕對是三世因果,絕對是歷劫修行,絕對要歸到真如也。整個的金剛經與大般若經,就是歸到真如。
禪門二聖典
對於修持的解說禪門有二本書,日本人說是假的。
自晉朝以後,這兩本大著,可以說是中國道門文化的骨髓之一,日本人圖中國之深,不僅是想搶中國的土地,連中國精神文明的一些骨幹,也思徹底毀掉。
這兩本經書,如果是假的,但其內容對修行者而言,不啻為金科玉律。也就是說,其內容絕對為真,乃學佛修證所必知者。
一本是悟道的楞嚴。楞嚴經的重要不在果位,而是在於因位上來說;其中心點為二十五圓通,也就是修證空性的方法。學佛修道,不管任何人,都非經過這階段不可。
從苦集滅道四聖諦開始,一共有二十五種方法,初步證到空性,實際上每種方法都是相通的,都要好好去琢磨去證、證到以後還要持續保任。所以叫悟道的楞嚴。
有謂:
自從一讀楞嚴後,不讀人間糟粕書。
尚德受南師訓練時,南師囑我在十方叢林書院,陪大家讀完此書,後來也曾在台北公開完整講授此書。
另一本是印心的楞伽,若楞嚴是大廈的基礎,楞伽則是大廈的棟樑。楞伽經處理很多很多的問題。開頭幾句話就說「智不得有無」,不可以在有上,也不可以在空上;要在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上,並且不要落在語言的窠臼裡面,什麼邏輯、什麼哲學,種種的念頭通通都要打掉。
打得念頭死,方得法身生
法身即佛身
然後解釋佛的知覺,佛亦為幻,證覺人無我和法無我,斷除烦惱障和所知障,轉八識成四智,遠離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楞伽經成為唯識與禪門重要的典籍之一,所以叫:
印心的楞伽

菩提與涅槃
「隨順菩提。隨順涅槃。隨順轉依。及趣向彼。若臨入彼。此一切法宣說無量無數善法。如是思惟修奢摩他毘舍那。是名緣總法奢摩他毘舍那。」
一切一股攏統,通通在裡面,大中有小,小中有大,一為無量,無量為一等等,完美的統一在一起。但這裡面有個關鍵,千萬千萬把握這個關鍵,「無善」即無真正的佛法,所有的奢摩他及毗鉢舍那都起不來的。無善,個人、家庭、團體、社會、國家、天下,一定悲慘。
善是無愧天下的好好生活,是做人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石,善是一切一切的根本。所以大學講:要止於至善。有善即可以做到無我和大公無私。由之儒家所說的三達德,便油然而生:
智者不惑
仁者無憂
勇者不懼
「隨順菩提」:
菩提就是覺。小乘自覺,大乘覺他,佛位覺行圓滿。覺行圓滿,便是無上正等正覺。
「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
所以:
覺在覺空
空有雙際雙融
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覺悟的,便是:
緣起性空
性空緣起
因此,六祖惠能大師便說: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以上所言,是為「隨順菩提」。
「隨順涅槃」:
涅槃是指清涼寂靜,眾苦永滅。小乘只達到有餘涅槃,大乘則成就無餘涅槃,佛可入涅槃而不住涅槃。楞伽經說
無有涅槃佛,無有佛涅槃。
所以
隨順世緣無罣礙,涅槃生死等空花
這就是
隨順涅槃
「隨順轉依」:
轉依指的是菩提涅槃二果之成就。轉掉煩惱障即證得涅槃,斷掉所知障證得菩提。
楞嚴經卷七說:
「如來無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轉依。」
成唯識論卷九也講:
「由轉煩惱得大涅槃,轉所知障證無上覺,成立唯識,意為有情證得如斯二轉依果。」
再說:
轉就是轉掉、轉動。依就是依靠、歸依。轉依就是把眾生的煩惱障及所知障全部轉掉,轉到善法那一面。轉煩惱障,轉見思二惑,是小乘羅漢;既是煩惱障一定在所知障裡面,千萬別將煩惱障與所知障分開。有煩惱是所知不夠,因為智慧不夠知識不夠才煩惱,意識第六識最主要的作用是分別作用,這個分別、那個分別,這個要得、那個要不得,這個好、那個不好,這個是、那個不是,這個非、那個不非等等。第六識的分別,來自第七識的情執,所以要轉煩惱障,轉見思二惑。思惑不只是在羅漢道裡面,所知障更在思惑中。所知障的了是了俱生法執,要到八地菩薩以上才徹底轉掉。俱生法執也者,一切的存在,包括佛在內等等,要轉成菩提和回歸真如二種智慧。
實際上,轉依是方法,菩提涅槃是轉依;真如是現象的本身,也是佛法修持和證量的結果;菩提涅槃是真如所顯示的善法,積極性一面的根本歸依。
菩提與涅槃本來寂靜。真如也本來真如。
「及趣向彼。若臨入彼。此一切法宣說無量無數善法。如是思惟修奢摩他毘舍那。是名緣總法奢摩他毘舍那。」
趣向真如及臨入菩提、涅槃。因為菩提、涅槃、真如,即包括世出世間,無量無數的善法。
    當存在的時候,我們要想盡一切辦法,透過止與觀,去成就佛與菩薩,歸向涅槃、菩提,這就是:
緣總法奢摩他毘舍那」。
三種總法
「世尊。如說緣小總法奢摩他毘舍那。復說緣大總法奢摩他毘舍那。又說緣無量總法奢摩他毘舍那。云何名緣小總法奢摩他毘舍那。云何名緣大總法奢摩他毘舍那。云何復名緣無量總法奢摩他毘舍那。」
緣總法奢摩他毘舍那,分做小、大、無量三種,下面有解答。
人要直起來
「善男子。若緣各別契經乃至各別論義。為一團等。作意思惟。當知是名緣小總法奢摩他毘舍那。」
緣一門一門、一部一部的經,各別的內容,去體悟和修持,叫做緣小總法奢摩他毘舍那。我是生生世世學習把小總法、大總法及無量總法融合在一起又超越。
達摩書院有四句勉勵趣向總法的話:
搞大不搞小,
搞真不搞假,
搞自己不搞別人,
搞永久不搞一時。
各位:
人要直起來。人直不起來,學什麼佛呢?越是貧窮、越是挫折、越是艱難困苦,越是要忍辱,越要站起來,越要直起來,這個叫學佛。
雖然不管怎麼搞,到最後還是一場空。本來一場空,在空裡面站起來。以空應空,空亦空掉。人生在世,也無非是鏡花水月、空幻道場,但即使如此,就是要像在空裡面盛開的花朵、冬天的暖陽,又像天空中變化萬千、意境層層的雲彩。更如朝陽萬丈、晚霞艷天,有這種認識、體認、修養、選擇、意志與決心,絕不退轉,步步向前,才叫做學佛。
總法的統一性
「若緣乃至所受所思契經等法。為一團等。作意思惟。非緣各別。當知是名緣大總法奢摩他毘舍那。」
整個統一性的會合在一起,緣群經,叫做緣大總法。通群經,方能真通一經;如知一經,必會去通群經。
「一團」:就是範疇(category)。佛法最後是要緣群經,華嚴宗初祖杜順大師作「五教止觀」,就是談總法通群經的統一性。
無量總法
「若緣無量如來法教。無量法句文字。無量後後慧所照了。為一團等。作意思惟。非緣乃至所受所思。當知是名緣無量總法奢摩他毘舍那」
非我非緣,無尋無伺,是大菩薩修為的境界;道種智(為知一切種種差別之道法,乃菩薩度眾之智)、一切智(聲聞緣覺證知緣起性空、法爾如是、道通為一,即總相之智)、一切種智(乃佛智)都成就了,都在那個裡面,一切一切OK,在一切中又超越一切,一切一切不在話下,一切總法又超越一切,成佛了叫做非緣。
歸到、實現無量佛的種種佛法道理和教誨,洞悉了語言、文句的波羅蜜。成就之,實現之,歸到至高無上的智慧,且又超越之,這就是:
無量後後慧所照了
如此在超越中,綜合的統一、統一的綜合(為一團等),並相應一切(作意思維),如此便是「非緣乃至所受所思。
如此如此
視一切因為善因,煩惱即菩提,是大解脫;
看任何緣為非緣,緣起必緣滅,無緣要隨。
以上說明緣無量總法奢摩他毘舍那,
大菩薩的成就也。
 
得緣總法的五個條件
「世尊。菩薩齊何名得緣總法奢摩他毘鉢舍那。善男子。由五緣故。當知名得。」
菩薩要怎樣把止與觀二者統一在一起?有五個條件,才能把止與觀二者統一合在一起。
一:
「一者於思惟時剎那剎那融消一切麁重所依。」
菩薩的所思所行、修持見解、修為證量,沒有粗重煩惱,得到真正的輕安,自然而然在三十七菩提道品中。沒有做到輕安,止與觀就不到家。粗重所依打掉了,在清淨所依上歸到轉依,歸到真如,轉煩惱障所知障契菩提、涅槃。
二:
「二者離種種想得樂法樂。」
第一個樂是動詞,第二個樂是名詞。離種種想,不是不想,是想而無想,無想而想。不思量自知量。量就是一切一切,智慧的明鏡照著一切。釋迦牟尼佛說:應知「量」。第二個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樂法樂,樂真善美。人就自然歸到本來的高貴上面,回歸本來有的真樂、至樂,也就是:
常樂我淨。
三:
「三者解了十方無差別相無量法光。」
本來有差別的事事物物,透過無盡智慧、無盡自在,在無分別中有分別,在有分別無分別。把一切差別相統一在一起,成為無盡的和諧與至善,發出無量的智慧之光。就如阿彌陀佛的十二光(無量光,無邊光,無礙光,無對光,燄王光,清淨光,歡喜光,智慧光,不斷光,難思光,無稱光,超日月光)。
孟子說得好
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
老子說得好
和光同塵
由是
    光光相映
     萬類同安也
四:
「四者所作成滿。相應淨分。無分別相恒現在前。」
就如華嚴宗所說的最後「圓教」。不多加一點不減一點叫圓,趣向菩提,但圓滿菩提,也歸無所得。是奢摩他毗鉢舍那二者合在一起的最高峰。
「成滿」圓教,即契入佛的法身,和相應法界一切緣起淨因,人淨、心淨、物淨、國土淨,無一不淨,淨淨相應,而又超越之,便是相應淨分。
儒家大同,道家玄同,佛家極樂現前。由是,天地謳歌,萬類群悅。儒家的隨心所欲,道家的逍遙遊,佛家的遊戲三昧,便一而三、三而一的統融無際的實現在一起了。
由是
永恆是法平等的大統一現前
這就是
相應淨分也
「五者為令法身得故。攝受後後轉勝妙因。
五:
得法身,即歸到法身。法身即佛身,也就是成佛。
「後後」:即「後得智」和其後相應修為與實現的菩薩道及佛道,種種種種。菩薩的五十二位,諸佛和菩薩的相契、相應,便都在其中了。
後得智與差別智是一而二、二而一的,種種差別智都完成了,道種智易得,差別智難求。證得道種智,仍歷劫修行如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一步一步認真好好的體會,證得各種不同的差別智。
成就且超越道種智、一切智、一切種智,便自然歸向:
上與諸佛菩薩同一慈力
下與六道眾生同一悲仰
於是於是
便會成就如悟道的楞嚴經所說的:
如淨琉璃
內含寶月
從而宇宙在手,任君把捉
是為:
攝受後後
轉勝妙因
待續
20131222
達摩書院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