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s

Saturday 17 March 2018

「無所住而生其心」的道理


「無所住而生其心」的道理
張尚德
自古以來,由《金剛經》悟道的人很多。六祖惠能是在《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悟道的。
「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無所住」,意義是住在一切中而又超越一切。
什麼叫做超越一切呢?
七佛的第四佛拘留孫佛說得好:
「見身無實是佛身。
 了心如幻是佛幻。
 了得身心本性空。
   斯人與佛何殊別。」
如果證到了身不實、心是幻,那就是佛了。
六祖證到「無所住」的時候,祂的心(意指祂過去、現在、未來存在的全體),皆已超越,也就是不實的肉體與如幻的心理已讓位,內內外外、主觀、客觀,打成一片。
「而生其心」,也就是已超越時間、空間,但不昏沉、不散亂、不掉舉、一切又明明了了,無所住生其心了。也就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時的境界。
人的身心存在,本來像悠悠流水一樣的無常、像雲彩虛幻無已。但當自己一旦在見地和功夫上,能超越自己身體的不實與心理的虛幻,自己存在的另一層境界就出來了。
什麼境界呢?
兩點:
一、  常光現前、常樂我淨,因而深知原來一切的一切,是緣起性空、性空緣起。
二、  當自己證到、歸到「常光現前、常樂我淨」,便知原來自己身心存在,那麼不實與虛幻。對眾生存在的悲憫之情便油然而生。慈悲喜捨四無量心,自然出來,即《金剛經》一開頭說的:住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上,也就是住在「無上正等正覺」上。
一旦住在無上正等正覺上,便能證到六祖惠能說的: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這就叫做:
「無所住而生其心」
這便是達摩大師說的:
「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的根本道理,
也就是《金剛經》說的,不可以色與音聲見如來的核心意義所在。
   但一旦意識起來,常光現前與常樂我淨的境界便隨之消失。更要注意的是,所謂常寂光,是與宇宙永恆的常寂光共存的,它本來是與自己存在在一起的,只因自己的妄想執著,不能證得,無從歸向而已。
附語:
阿彌陀佛十二光,實際上就是記述常寂光。

二零一三年九月二十七日
於台灣達摩書院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