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s

Saturday 17 March 2018

《指月錄》


《指月錄》張尚德講述
天儀記錄

《指月錄》包豬肉   
各位大家好!
    我想了很久,如何跟各位說《指月錄》,要怎麼個談法。我準備用照相的方式。抽出來、照相的方式講述,這是第一點。
  《指月錄》是1602年,明朝萬曆時第一次印出來,超過四百年了。南老師講:《指月錄》是天下第一奇書。比《易經》還要奇。南老師從大陸來到台灣,祂甚麼都沒有帶,就帶了這一本《指月錄》。祂這麼一講,我就重視這本書。但是,在我四十八歲以前,從頭到尾也不知道《指月錄》究竟是講甚麼。而且,我對這本書非常的沒有感覺。這話怎麼說呢?在民國四十七、或四十八年的時候,日子記不非常清楚,第一次用了很粗的紙印了《指月錄》,像書本一樣那麼大,印成五本。其時有一位名叫聶公揚,他發心掏了一點錢印了《指月錄》。聶先生是豐原市區公所社會科科長,他說要殺豬的做一點好事,大家湊一點錢來印這個《指月錄》,印好後,分一點給那些殺豬的。殺豬的他們也不知道《指月錄》是什麼。那個時候台灣很窮,連報紙、一般的紙都是不容易有的,所以那些賣豬肉的就把《指月錄》一張一張撕下來包豬肉,《指月錄》包豬肉,早期是這樣的。
後來我四十八歲時,南老師收留我。可以說天天,我就泡在這個《指月錄》裏面,跟祂學習《指月錄》這本書。當然,沒有學好。這是第二點跟各位報告的。

體與法報化
    第三點:佛法是講法、報、化三身的;知道了法報化三身,超越法報化三身,成就遊戲三昧,不認為自己成就遊戲三昧,這就是禪。
《指月錄》一書,可以說是禪門中經典中的經典。所以這麼多年來,學禪的當然不會不看《指月錄》,將來,假若要學禪的,也非特別重視《指月錄》不可。
    《指月錄》首先即談七佛偈的描述法身,法身即哲學上所說的本體。法身無相、法身如幻,七佛都是如此認定的。報身無瑕,是大菩薩和佛修成的果位;化身億萬,是佛與菩薩度眾的感應道交。
   第四點我想向各位特別點出的是:過去,古今東方和西方,表達存在〈包括人的本身〉究竟是甚麼,很多都離不開一種說法,就是「體」。把這個體看做形而上的本身,形而下便是相與用,合在一起,用哲學的名詞來講,是體、相、用。相對於佛法來講是法、報、化,法身就是體。過去許多研究佛法者,都是如此表達的。在南老師的著作裡面,祂有很多的地方也提到體。但是,當祂提到體的時候,祂會說:
「你抓到一個甚麼體,那也是不對的。」
比如說,祂說的《維摩詰經》裏面就有提到,還有其他的著作等等都提過,這是南老師寫作的方式。
同時,我慢慢發現:過去談「空」,也有問題。空,比如《大智度論》有十八空,然後,《大般若經》有二十空,《大智度論》也好,《大般若經》也好,最後都把一切空都否定掉了。
我在研究哲學時,是從語言和邏輯辯證法及西洋經驗哲學這個方式進去的。對於語言的構造和語言的意義這方面,我非常喜歡研究與重視,我就有一個問題:既然在談空,為什麼最後把它否定掉了?幾十年以來,我一直被這個問題困擾。後來我慢慢的慢慢的瞭解到,原來佛法所說的空,是相對於有來說的,是相對於成住壞的過程來說的,有成住壞,然後產生一個結果,最後這個結果叫做「空」。並不是說成住壞的空以外,另外有一個甚麼空。我發現在經典中本身有這麼一個知識的內容,因緣所生法,是空,超越空之因緣所生法,便是菩薩,便是佛。菩薩和佛是有,不是空。所以結論:
佛法最終是談有的,不是談空。成菩薩、佛的本身,還是有。
讀《指月錄》,這個不抓住的話,《指月錄》是很難瞭解的。
  前面提到沒有什麼體,現在看佛眼大禪師是如何說沒有體的:
(指月錄卷29):
佛眼禪師一日回頭,見聖僧。忽然知歸。便云:
「回頭忽見本來身。本身非見亦非真。
    若將本體同真體 。歷劫迢迢受苦辛。」
沒有個甚麼本體,本來無一物也。
大家背一背吧!
「回頭忽見本來身,本身非見亦非真,
   若將本體同真體,歷劫迢迢受苦辛。」
沒有甚麼一個本體,沒有一個甚麼真體也,閣下要體,那就歷劫迢迢的好好去體吧!
釋迦牟尼佛講的最重要的一部經:解節經,也強調,沒有一個什麼體。祂說:
「莫言其體」。
德國大哲學家康德也說:
物自體是不可知的
也就是說:
沒有一個什麼體
現代科技更指明出一點:
變易無方
真禪無體
沒有一個甚麼本體,沒有一個甚麼空,這個跟各位報告了,佛法最後還是修「有」,最後還是歸到有。
  我們今天這一堂是講七佛偈與禪,由指月錄從頭開始講起。還沒有講七佛偈之前,跟各位提一句,文殊菩薩是七佛的老師。佛法最後是歸到《楞嚴經》、《楞伽經》、《維摩詰經》、《華嚴經》、《大般若經》、還有《法華經》、《大涅槃經》等,所有以上這些經典,都是透過慈悲喜捨、歷劫修行,成就不可思議境界的大神通、大神通的不可思議境界。通由「定」發,究竟什麼是定,以後再說。 

七佛偈
  《指月錄》卷一
第一佛:毘婆尸佛。  偈曰:
「身從無相中受生。猶如幻出諸形象。
幻人心識本來無。罪福皆空無所住。」
「身從無相中受生」。 什麼是無相?釋迦牟尼佛說:
「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
   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
什麼是阿陀那識?山河大地一切的一切,包括人在內,就是阿陀那識的展現。為甚麼叫做無相?是諸法空相。有無相生,陰陽相濟,是因緣所生法,山河大地一切變來變去,我們在此講了二十多年,阿陀那識的無相、無相的阿陀那識,就在你身旁,就在你身上,就在你二十四小時周圍一切的一切中,就在你生生世世無相中。所以僧肇在《肇論》中說:
人是來自「無何有之鄉」。
來自於無何有之鄉,我是相信的。一切從無相中相生。幻出,無一不幻,就像莊子所說的,莊周夢蝴蝶,蝴蝶夢莊周,無ㄧ不幻化,沒有一樣不幻化,抓不住的,絕對抓不住。莊子將這種主客觀存在變化不居的情形,稱作:
物化。
所以紅樓夢也說:
「幻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
又說:
「仙姑造石本荒唐,又向荒唐作大荒。」
  「幻人心識本來無」。心識,甚麼叫心識,主體存在的起始性、功能性、認識性,叫心識。本來無,本來沒有。這個心識,阿賴耶識、第七識末那識、最後是最重要的第六意識,慢慢發展,有眼耳鼻舌身前五識,本來是無的。
「罪福皆空無所住」。無覆無記無善惡,這是講阿賴耶識的本身。
  要注意一點,七佛偈都是講阿陀那識的本身,講法身,它不是講化身和報身。法身無相,法身無生無滅,法身是幻,存在無ㄧ不是法身。所以打禪板時,說:
「這個就是!」
就是法身!這個就是那個,那個就是這個。也叫做:
內內外外打成一片
是怎樣打香板呢?
                    答:
與諸佛道交、由諸佛發令,
天龍八部也同在,
如此而已。
釋迦牟尼佛說:
「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法,有;無法,無。有也在無裏面,變來變去。
「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有無本身也是存在在一起,透過理解、修持、認識,有和無之一切都超越。所以,我們會看到,七佛都是超越法身的。用甚麼來超越法身呢?
首先第一步,是認識了,第二步,修持,歷劫修行,成就報身和化身。法身無相。我們停在這個地方,各位莫馬馬虎虎聽過去,更要注意一點的是:
法身無待去修也
黃高証起來講一下你的理解。
黃:剛才這段講阿陀那識本身,是無相的。一切的存在原本來自於無何有之鄉,是無覆無記和無善無惡,抓不住的。七佛偈都是歸到阿陀那識本身、講法身,證到法身後,歷劫修行,修報身和化身。

OK!
高証理解對了。
我們生命本來來自無何有之鄉,有了這個生命以後,要成佛,那是另外一個層次了。好了,剛才我們講的第一個偈,可以做個結論:
有其名而無其實。

第二佛 尸棄佛。偈曰:
「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亦是幻。
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起諸善法本是幻」:善法也是幻。造諸惡業也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身也是幻,心也是幻。「幻出無根無實性」,沒有根。在中國禪門的故事上,誰把這第二個偈子証得非常好,誰啊?
答:
南泉大禪師:
「南泉斬貓」。
南泉上堂,手中「恭恭敬敬」的捧著一隻貓,
務請特別注意:
恭恭敬敬
南泉說:
「說!說!我要斬貓,各位誰說得出來,我就不斬,說不出來,我就斬喔!快說,快說!」
小和尚嚇得發抖,啪的一聲,斬掉了。
南泉大禪師不是斬貓,是什麼?
學禪南泉斬貓,那就錯了,不是大菩薩,沒有真能見事效的願力,此事玩不起。
學禪學佛,還是要在善法上。《金剛經》一開始怎麼講?
「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其心。」
《金剛經》一開始就說光了,要善!而且要絕對的善。那你善落在甚麼地方,就是落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上,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甚麼叫無上正等正覺?就是永遠為眾生服務。住呢?
「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住在無上正等正覺上面,也就是住在善法上面。各位,我再提醒ㄧ句,它這裡是講法身,阿陀那識,無覆無記,它沒有個甚麼染污不染污,但是,第七識有覆無記,有覆是染污,第七識情執,就有染污了,也不在善惡中。情執就是情執,自己死抓自己,有個什麼善惡。畜生、地獄、餓鬼是事實,善惡是心理上的價值判斷。
當然,說地獄是惡、天堂是善,那本來由人的任便語言,說說!說說!
 
第三佛  毘舍浮佛。偈曰:
「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四大本空,地水火風不是沒有,四大本空不是沒有,是互為變化、
互為消失、互為存在。特別是在物理學上,在化學上,在生物學上的“成長”是如此。最近我看了一部電影:地心探險。很有意思。探到地心的一千五百公里,各層各層各層,都有奇怪的動物,吃什麽東西都不知道。各層有各種不同的變化,真是很有意思。地代表一切骨頭,硬的。水:各種不同液體。火:動能。風:空氣、呼吸。
「假借四大以為身」,我們人離開人世時先是四大失掉效用,最後才是阿陀那識、中陰身離開。你說阿陀那識是物質性的嗎?也未必見得,
中陰身最後離開,所以《八識規矩頌》有一句話:
「去後來先做主公」
就是講四大分離。投胎是在阿陀那識的中陰身先來,死亡,是最後離開四大。父母親的精子和卵子結合的時候那完全是物質性的,然後,父母〈動物也是一樣〉,動物性結合了以後,若是健全的呢,中陰身〈基督教說靈魂,道教說魂〉投到這個裏面,那甚麼時候投呢,佛法就很有意思了,看父母親當時那種情況,說是男的比較親近母親,女的比較親近父親,有這麼ㄧ個道理在裏面。四大合在一起,本來是一大,地水火風互變,因為地水火風互變是一大,所以呢,變來變去,無所不變、無一不變,如此就沒有甚麼變了。《易經》又稱為變經,最後呢?變成到沒有甚麼四大不四大,佛法就是這麼說的,因此要超越四大。來自《易經》的《中庸》結論也是這樣說:
「無聲無臭」
「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這個偈子,含有四念處在內:
「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法身的四念處,超越客觀與主觀。

四佛  拘留孫佛。偈曰:
「見身無實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
   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與佛何殊別。」
這個第四佛偈子非常重要。第四個偈子要自己去證明自己究竟是什麼。「」就是證明,你自己證明自己是佛,怎麼樣證明自己是佛呢?
身無實!
身無實是佛身」。 身不實在!觀這個身體,四大本空,色受想行識五蘊為幻。整天自己抓著自己生理,不斷的抓著自己心理的在那裏搞,不是抓東,就是抓西,要嘛要南,一下子又要北,還不夠,要抓上抓下,仍不滿足。釋迦牟尼說,給你東南西北諸佛還不夠,好嘛,就再給你一個中央毘盧遮那佛,你去抓啊,
身無實是佛身」,身心根本不實在。有個甚麼了不起,活著哪有個甚麼了不起?死呢,也沒甚麼起不了!貧窮富有是一樣幻的。愈窮愈好辦,要如實參、如實知、如實解、如實悟,就有幾分解脫了。當一個人甚麼都沒有了,好辦了!對啊。怕有怕沒有的天天在那裏搞,苦也!苦也!
「了心如幻是佛幻」。
《金剛經》的結論出來了,
「ㄧ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佛法的初步結論是: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
身心是有為法。身心不是無為法,無為法有六種無為:
虛空無為、擇滅無為、非擇滅無為、
不動滅無為、想受滅無為、真如無為。
六無為是超過凡夫的身心的,超越法身、在法身中又超越法身的。法身無相也。
解深密經強調:
成就無為法後,又要超越無為法。
那就是:
入禪
「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與佛何殊別」。
身心本性,存在的原始性,凡夫存在、現象存在的本來它是空的,它不實在,它不永恆,它在變化中;沒有超越它,它就在六道輪迴受苦,三世因果中受苦。如果知道且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與佛何殊別。這樣就跟佛是一樣的了。第四佛偈子非常非常的重要也。
好吧,大家休息一下吧!
釋迦牟尼佛說:
休息是大法。
放下即休息也!

為真快樂
妙樂
剛才上一堂一個小時我所報告的,不是語言,不只是要相信、要接受,而是本來就這個樣子。本來身無實,身不實在,心理也無常。一旦相信了,那要去實現。怎麼樣實現?在生活中去實現,在生活中怎麼樣去實現?
面對人事物去實現。人事物是什麼?
俗諦的有為法是夢幻泡影,真諦是寂靜莊嚴,得無所得。所以要修養到:
      我本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
要真的平靜而微笑的:
      得一日齋糧且過一日,有幾天緣份便住幾天;
      ……..,在菩薩道中。
剛才這一堂說的你真的相信了,相信了你就要去做到,要練習去做到,不要老說什麼了解自己貪嗔癡囉,業障囉,在搞甚麼!不要自己騙自己。真的相信了,會得一個甚麼效果呢?馬上有一個效果,就是:沒有快樂沒有關係,但沒有不快樂。
真了解沒有甚麼快樂不快樂,就不會一個眼神愁愁的,張不開的眼神愁愁的,對著自己、也對著萬物,對著大家。像我,我真的沒有什麼快樂,但是我絕對沒有不快樂。凡夫的快樂不快樂是相對的。不過,要說的是:
菩薩與佛是在妙樂中的。

第五佛:拘那含牟尼佛。偈曰。
「佛不見身知是佛。若實有知別無佛。    
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於生死。」

善生
不畏生死,不怕生死,就是佛心。不怕生死,不畏生死,就是沒有生死。那麼:真正的佛心呢?真正的佛心:八地菩薩。八地以上菩薩才真正不畏生、不畏死、不畏生死了。為什麼八地菩薩不畏生死呢?八地菩薩才是成就了無生法忍。人都是畏生死的,不知本來無生,本來無生當然也就無死了,也就是了了這個「怖於生死」,也就是要成就《心經》所說的: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要照見五蘊皆空,才度盡一切苦厄,才不畏生死。問題是:
怎麼樣照見五蘊皆空呢?
那就是《楞嚴經》講的,要成就、超越色受想行識五十種陰魔。
然後,「佛不見身知是佛。若實有知別無佛。」
佛不見身,你超越這個身了,就知道自己就是佛了。「佛不見身知是佛,若實有知別無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於生死。」這個偈子把《楞嚴經》幾句話說得太清楚了。
《楞嚴經》怎麼說的?
「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
又說:
「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
這個偈子把《楞嚴經》的悟道當時的身心的情況以及「知」的情況說得清清楚楚。
※〈這時,老師講頭痛十多年,無可奈何的隨著痛的震動念佛,看著自己的痛,慢慢看著看著,然後它又不痛了,頭痛當然是血管不通,有血塊阻塞。今夏在湘潭主持禪修時,吐血絲和血塊,並未送化驗,亦不知血塊是從哪裡來的,年初老師因要主持台灣禪修,而未遵醫囑裝置心血管支架,如今中秋已將屆,又過了八個月了,今天由黃高証陪同去醫生處打針,老師說對於自己的身體,不知怎麼辦,醫生也不知怎麼辦,老師要高証回答該怎麼辦,黃高証回答:不辦,老師說:答對了。不辦嘛!人啊,不必要太愛自己嘛,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就沒有事了!一旦有時又死去,砰通一下,不又活過來了嗎?〉※
※〈有一個故事,說有一個人很有功夫,很頑皮,大家要他表演死。怎麼表演法?頭朝地腳朝天的死去,他說:好啊,轟咚一下,他就頭朝地腳朝天,死了。平常說入定了,敲引罄可以叫醒,但對他敲了半天還是不醒。沒有辦法只好去通知他姊姊,跟她說你弟弟死了!怎麼死了?頭朝地腳朝天定死在地上,醒不過來,活不過來,不知怎麼辦,你快去救他吧!他姊姊也是有功夫的,去了,笑嘻嘻地叫:
〝弟啊!你平常頑皮,搞東搞西,死也調皮,給我轉過來!〞
砰通一下,弟弟就轉過來了!甚麼了不起,這是真實故事,真是這樣子。〉
      人是來自無何有之鄉的,未成菩薩和佛之前,都陷在幻起幻滅的幻化存在中,這就本來無生無滅。我們的阿賴耶識,即種子識。除非是菩薩度眾,投胎是自己做不了主的,是敞開幹的,本來無善惡。所以說:
本來無生無死,身心為幻化,哪有個什麼罪福。
「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於生死。」生死無懼,超越生死。
莊子說:
即死即生,即生即死。
又說:
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第五佛的偈子,即是:善生。

第六佛:迦葉佛。偈曰。
「一切眾生性清淨。從本無生無可滅。
   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無罪福。」

本來清淨
迦葉佛是於現世界人壽二萬歲時出世而成正覺,是釋迦牟尼佛以前的佛。祂說:
「一切眾生性清淨」,六祖言: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本來清淨!」
真正的清淨當然就是《金剛經》所說的:
寂靜莊嚴
那是真正禪定的真正性狀。怎麼樣做到真正的清淨呢?這個地方是淨土的淨。不要騙自己,要真正〝不要〞。透過真正不要,丟捨一切,連性命都不要,叫做為法忘軀。如此就能歸到寂靜莊嚴。這是由「施」的力量而來的。六波羅蜜第一個就是施,不要說施命,腦髓都要施。若能證到自己的清淨,當然腦髓都可以施。真施即無怨,真施必清淨。真正的施,六波羅蜜的其他五波羅蜜全部都會自然產生而發出來的。
      佛法真正的施,叫做發心,說:
      「初發心即成正等正覺」,可見真施之為要。
第七:釋迦牟尼佛。傳法偈。
「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
   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超驗的傳法
前面提到第七佛,即釋迦牟尼佛的傳法偈,其意義是說:
在這一偈語中,第一個「法」就是「有」,包括我們自己在內的一切存在,第二個「法」則是指存在的起始、過程的演化與存在的歸結,歸結也就是指「歸到」、「依循」的意思。「無法」則指形而上的本身,亦即指「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那個」。也就是指從「有」化為「空」,由「空」化為「有」。
      第二句「無法法亦法」,「無法」就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超越了有與空。雖超越有與空,但「無法法亦法」,是指俗諦與真諦的統合。這是存在的辯證歷程,或歷程的辯證。「無法法亦法」的最後一字「法」,是講:
一切是法,也歸到無法,無法也在法中。
「我說無法時」,是說釋迦牟尼佛在表述「不生不滅」,超越空與有的時候,就歸結到第四句:
   「法法何曾法」。也就是說:在超越了空與有中,表詮空與有。表詮空與有在不生不滅中。因此,「法法何曾法」,意指:沒有說個什麼法也。
所以佛自己表明:
      說法四十九年,沒有說一個字的道理在此。

附:明辨禪師
頓去知見
配合今晚說的七佛偈和禪,跟各位說一位大家可能比較不熟悉的禪師----明辨禪師。
指月錄 卷三十:
安吉州道場明辨禪師至少林。聞僧舉佛眼以古詩發明罽賓王斬師子尊者話。曰:
「揚子江頭楊柳津。楊花愁殺蕩舟人。數聲羌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
「罽賓王斬師子尊者」,印度禪宗二十三祖師子尊者,遊化罽賓國。其時彼國王破壞佛教,以利劍斬師子尊者。因過去世不好的因緣把他斬了。是談這麼一個故事。
佛眼寫這麼一首詩,上面講七佛偈談到殺與不殺,看佛眼的詩就知道了。「揚子江頭楊柳津。楊花愁殺蕩舟人。數聲羌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
揚子江即長江。長江楊柳津,令人愁殺;羌笛離亭,天地相隔,由是彼此互遠,你去瀟湘(湖南),我去秦(北方)。各有各的業報,各有各的因緣也。全詩描述主客存在的無可奈何。

師默有所契。即趨龍門求入室。佛眼問:
從上祖師方冊因緣。許你會得。忽舉拳曰:這個因何喚作拳。
師擬對。眼築其口曰:不得作道理。於是頓去知見。
「佛眼問:從上祖師方冊因緣。許你會得。忽舉拳曰:這個因何喚作拳。」這甚麼?為甚麼叫做拳?這甚麼?
「師擬對。眼築其口曰。不得作道理。」
明辨禪師想要回答時,佛眼趕快把他口摀住:「不要說道理。」這是甚麼?《解節經》道理與船子誠手法等等來了,都是強調:
不可說也。真禪「無說」,有個甚麼好說的。都是要閉嘴、閉口,真證到「不可說」。
《維摩詰經》每一品都很重要,其中第九品討論不二法門。真假是二,對錯是二,長短是二。不在二裡面的「不二」是什麼?當然不在一裡
面。有的講這個是不二,有的講那個是不二,輪到維摩詰,祂回答:
無語
文殊菩薩稱讚維摩詰:維摩無語是真不二法門。但是,無語雖無語,真正學禪、學佛、學道家,真正有智慧的,是: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當與之言而不言,謂之失人,不可與之言而與之言,謂之失言。
明辨法師好機靈,「頓去知見」,馬上把自己打光。

室中垂問貓兒為什麼愛捉老鼠。又曰。板鳴因甚麼犬吠。又曰。蚯蚓為什麼化為百合。
「室中垂問貓兒為甚麼愛捉老鼠。」獅子老虎原來吃動物,所以貓兒愛抓老鼠,這是萬物法爾如是的現行起用,也是業力使然。
     「又曰。板鳴因甚麼犬吠。」板子一打,狗就叫了。

葛待制勝攜客造師室。坐論「天地一指。萬物一馬。」滾滾不已。師若不聞。葛疑而問曰:師謂何如。師笑而不答。良久厲聲喚待制。葛倉皇應諾。師曰:「天地一指。萬物一馬。」葛欣然曰。須是和尚始得。
「天地一指,萬物一馬」為莊子哲學,即法爾如是的道通為一。一切一切存在變化無已。葛說得頭頭是道,師好像完全沒聽到,默然,無語。「葛疑而問曰師謂何如。師笑而不答。」葛問明辨禪師,我剛剛講的莊子等等這些道理怎麼樣啊,明辨禪師隔了好久笑了一笑,沒有答話。
這個地方要留意,真禪門大德,禪門真古德,不閒話,不胡扯,所以《指月錄》是很深的,整個的都是禪門密法,密法禪門。葛講了這麼多,他無
語,問他如何,他笑一笑,這就接引人了。
「良久厲聲喚待制。葛倉皇應諾。」這時師聲音很大的喚葛待制,葛急忙應。
天地一指,萬物一馬。這是1+1=2, 2+2=4的套套邏輯,1+1=2 
2+2=4。本來道通為一,本來天地一指,本來萬物一馬。
「葛欣然曰:
「須是和尚始得。」接到了!
真禪師無一不真功夫,注意下面所述。

臨終登座。拈住杖于左邊卓一下。曰。三十二相無此相。於右邊卓一下。曰。八十種好無此好。僧繇一筆畫成。誌公露出草藁。又卓一下。顧大眾曰。莫懊惱。直下承當休更討。下座歸方丈。儼然趺坐而逝。
「臨終登座。拈住杖于左邊卓一下。曰。三十二相無此相。」
釋迦牟尼佛三十二相,諸佛菩薩都三十二相,他拿杖左敲一下,三十二相沒這個相,三十二相是無這個相,三十二相被他遮而超越了。釋迦牟尼佛有八十種好,明辨禪師拿杖右邊又敲一下,說:八十種好無
此好,釋迦牟尼佛的八十種好也否定,把釋迦牟尼佛都超越。
禪是什麼?
丈夫自有冲天志,不向如來行處行。踏破毘廬第一峯(毘廬即法身),又超越毘廬第一峯。這就是禪。
各位,所以你若是懂《指月錄》,真是愈讀愈有味道。下面精彩:
「僧繇一筆畫成。誌公露出草藁。又卓一下。顧大眾曰。莫懊惱。直下承當休更討。下座歸方丈。儼然趺坐而逝。」
「儼然趺坐」,捨報之前,說了兩句話:
「莫懊惱。直下承當。」
這!這!這!是:
真禪

這是《指月錄》。
今天晚上報告完畢
莫說了!莫說了!
休息是大法也!
 
 
1: 僧繇:相傳梁武帝曾詔畵工張僧繇。為誌公禪師畫像。僧繇下筆。輙不自定。誌公禪師遂以指劃開面門。分披出十二面觀音。妙相殊麗。或慈或威。僧繇竟不能下筆。
2: 「誌公露出草藁」:誌公即與梁武帝一起的誌公大師,他顯示化身。
2013.09.14
達摩書院

克服與超越
這是第三次和各位一起來了解《指月錄》。我有一點認識和感想。在人類的歷史和文明中,怎麼會有如此之奇人怪哲。這些人不多,真有記錄的只有一兩百人左右,他(她)們都不是用超然物外、智慧一等所能形容的,真是超人中的超人。怎麼會有這種人,這是第一個認識。
第二,他們幾乎百分之九十以上沒有進過學堂,都是不識字的。當然,揭開謎底,他們是過去世所帶來,全部是表演示現。所以,我本來是研究哲學,到四十八歲以後發現,真正的禪這件事,何以會如此之奇妙,如此之引人入勝!
禪是最高的智慧。這裡是達摩書院,是達摩禪。你們好幾位在這裡專修,我沒甚麼了不起,也完全不能給你們什麼。但有一點可供各位參考:中國歷史上,好多是沒有家或是少小就離開家的孤兒當上皇帝的,許多大禪師,更是如此。
今天我的兩個小孩來,他們以前在念書的時候,我也沒有怎麼管過他們,只告訴他們兩句話:
「兒子:不要犯法。」
「兒子:要善良。其他,你做甚麼都可以。」
這些給你們參考。否則,這個課你們聽不下去,也不會有收穫。就是:
你究竟要搞甚麼呢?做為一個人,你究竟要做甚麼?
不是不要家喔,我兩個兒子來了,還是把我當父親,我也總是跟他們講講話,問問他們:
做為一個人,你究竟要怎麼走?
禪完全是克服自己、超越自己的。
美國大元帥麥克阿瑟去世前,給他兒子一句話:
「你要去克服別人之前,先要克服自己。」
這一堂跟各位介紹一位不得了的天皇道悟禪師。這麼一個了不起的禪師,六十捨報,我已經活了八十多了,還搞甚麼,想起他來我慚愧。這篇中有十幾個重點,豈止是超然物外所能形容的,我非常禮敬他。
文中有十幾點,沒有一點不精彩。
荊州天皇道悟禪師,婺州東陽張氏子。神儀挺異。幼而生知。年十四。懇求出家。父母不許。遂減食飲。父母不得已許之。及出家。精修梵行。風雨昏夜宴坐丘塚。離諸怖畏。謁徑山國一受心法。服勤五載。復謁馬祖重印前解。依止二夏。後謁石頭而致問曰:離却定慧。以何法示人?頭曰:我這裏無奴婢。離個甚麼?曰:如何明得?頭曰:汝還撮得虛空麼?曰:恁麼則不從今日去也?頭曰:未審汝早晚從那邊來?曰:道悟不是那邊人。頭曰:我早知汝來處也。曰:師何以贜誣於人?頭曰:汝身現在?曰:雖然如是。畢竟如何示於後人?頭曰:汝道誰是後人?師從此頓悟。罄殫前二哲匠言下有所得心。後居天皇。客無貴賤。皆坐而揖。江陵尹右僕射裴公。稽首問法。師接之無加禮。裴愈歸向 元和丁亥四月示疾。命弟子先期告終。至晦日大眾問疾。師驀召典座。座近前。師曰會麼。曰不會。師拈枕子拋於地上。即便告寂。壽六十。臘三十五。
在家和尚
荊州天皇道悟禪師。婺州東陽張氏子。神儀挺異。幼而生知。
〈第一點〉神儀挺異。幼而生知。
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神,聖而不可知者謂之神。儀,天生的儀采。挺異,高邈而超人。他幼而生知,三世因果善根帶來的,已知很多法。佛法講三世因果,禪門若還不在三世因果中,那絕對是天下中的大笑話。宇宙中若有文明,那真是文明中笑話中的笑話。
〈第二點〉年十四懇求出家。父母不許。遂減食飲。
為什麼懇求出家?受不了庸俗。受不了吵鬧不清淨,天生的與《金剛經》所說的寂靜在一起。處處是道場、時時是淨土,在家亦是。
道悟禪師不要家了,遂減食飲,即自己在家做和尚!不要隨便看過去了。父母不得已許之。父母同意他出家了。
       人生在世,有四部曲:
認識、選擇、決定、實現。
學佛乃真大丈夫事也!父母不准,我就自己在家做真和尚。
梵行
〈第三點〉及出家。精修梵行。
在人、事、物三清淨中,身心清淨叫梵行。修行像泡菜一樣的泡在這裡面叫精修,要在智慧上和真正的經驗現量上修。
宴坐邱塚好修行
〈第四點〉風雨昏夜。宴坐邱塚。離諸佈畏。
真正在墳墓修行,沒有不成就的。他立即達到佛法初步的遠離顛倒夢想、遠離恐怖,能夠在墳墓裡面修行就甚麼都不怕了。
我剛來這裡起書院時,這裡也有鬼和十幾種毒蛇,現在這裡都是佛。天龍八部裡面也有很多鬼,若與鬼做朋友,他會很愛你敬重你的。打香板也需要天龍八部護衛。首先,一定要相信佛、要依佛、歸佛、靠佛,否則天龍八部為何護衛你。第二點,因為依佛、歸佛、靠佛了,慈心和悲心一定出來;因為慈心悲心一定出來,就會知道自己不夠,就會學一切法;因為要學一切法,就非學五明六通不可。所以我希望至少十年二十年後,能出一兩個可以打板子的。不表示我可以打板子,我是個教書匠,因為我手力還好,還有點氣功,所以我敢打那板子,並不是我會打,也並不是說我繼承南老師,沒有這個。我已經把怎麼打板子告訴你們了。假使你不會而你去打,不但把自己打死,也全把祖宗八百代都打死的。如果祖宗八百代還在地獄,而你能打禪板,那祖宗八百代也可以超生。這是釋迦牟尼佛講的。祂說:
「度盡一切眾生,實無眾生可度者。」
服勤
〈第五點〉謁徑山國一受心法。服勤五載。
服勤,甚麼都給。絕對信服,有甚麼就給甚麼,絕對的沒有自己,叫做服勤。木訥祖師如何服勤的故事,你們都知道,知道沒有用,要去做。如果一點慚愧心都沒有,誠誠敬敬的服勤心,就出不來。
真服勤,必然無我。
依止
〈第六〉復謁馬祖。重印前解。依止二夏。
以前所知道的種種,在馬祖道一禪師那裏得到了答案。依,依靠。止,絕對的定在馬祖的一切一切上,好好的跟他學習。人是在學習與反省中成長的,我們究竟學了一點甚麼。蘇格拉底說:要了解自己。
好了,了解了自己什麼呢?又說自己還在貪嗔癡裡面,那就要去研究、去了解為什麼在貪嗔癡裡面。《百法明門論》裡面講得清清楚楚,有大中小二十個隨煩惱,和貪嗔癡慢疑惡見六個根本煩惱,根本煩惱是根根,一時度不了的。要在二十個大中小隨煩惱中去敲打自己,究竟度到甚麼一個地步了?例如講慳吝,慳是看不得別人好,吝是不幫助別人好。你甚麼時候心理能接受別人好了?我講我自己:做好事沒力量、做壞事沒膽量、玩耍也搞不出花樣。你說你自己就是這麼一個人,整天到晚就是這樣。那為什麼是這樣一個人呢?那就要想到,喔,是自己的業報了,對不對?如此反省、敲打自己,這才叫做學佛!
真學佛,即依止,依止上師、依止佛、依止自己的反省、改過與學習。
謁見石頭禪師
下面分六點說明,每一點都重要。
A. 後謁石頭而致問曰:離卻定慧。以何法示人?
頭曰:我這裡無奴婢。離個甚麼?
佛法離不開定慧,沒有定慧就沒有佛法。石頭希遷禪師把定慧否定掉也就罷了,他怎麼否定?他說定慧是奴婢。實則他已經成就最高最高的定和智慧了,所以他說我要那個定慧做甚麼。簡直妙透了!這是已有的無盡肯定,隱含在否定中。
B.曰。如何明得?
道悟問:我要怎麼樣才可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悟道啊?
明得,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易經》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大學之道,你好好去證到那個得,得甚麼?得大學之道。此處得與道德的德通。「明得」即內聖,也就是明心見性。天皇道悟問石頭大禪師:如何才能明心見性

大禪師石頭的妙答
頭曰。汝還撮得虛空麼?
石頭回答道:「你還捏得到虛空嗎?」我做給你看(老師伸三指作狀抓取面前虛空)。動作看到沒有?哪個悟了?哪個接到了快回答。捏到了沒有,你捏到了虛空沒有嘛?你整天要做好事,做甚麼好事啊?你整天要悟道,悟甚麼道啊?我在北京大學演講時,與座都是大學最高的學者,其中問我:
「究竟甚麼是悟道」?我立即回答:「悟個沒有悟」!當下即是!當下沒有煩惱!你怎麼樣當下沒有煩惱?不在話下、絕對不害人。
練習不在話下,但不是虛無主義,不是不守規矩,絕不害天害人害物,叫做沒有煩惱。我在講最土的話,各位慢慢去參!你還撮得虛空嗎?佛法!不是講玄喔!是在實際的經驗中,沒有煩惱與痛苦,就是佛。成就了佛,不認為自己是佛,隨緣自得、無緣要隨,飛鳥掠空、一無軌跡與痕跡,無不在理與禮上,最後歸到怡然寂默、不可說!不可說!就是禪。
禪是以佛法為基礎。佛法是歸到華嚴,華嚴是歸到普賢行願品。虛空有盡,我願無窮。虛空有盡,你根本都捏不到,好了!把一切交給苦難眾生就沒有事了。每一位真大禪師,都是自然而然和普賢菩薩合而為一的。
哎呀,你還捏得了虛空嗎?意義深的不得了,廣的不得了啊。《指月錄》非常難讀,但是也很好讀的,趣味無窮。
怎樣超越時空?
C.曰。恁麼則不從今日去也
道悟禪師又問:虛空我懂了。我怎麼樣可以從今天開始,從現在開始就能超越時空呢?
天皇道悟尚未知時空是不相應行法,不知無壽者相,更不知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裡。
石頭希遷,四兩撥千斤,對天皇道悟的大哉問,輕描淡述的說:
頭曰。未審汝早晚從那邊來
道悟一問,石頭馬上就懂。曰:
未審汝早晚從那邊來?
不知你早晚從那邊來的?
你又扯到時間上去了。你還有時間啊?注意早晚兩字。禪門的大人物都是彼此考對方,我講的看你懂了沒有,你講的看我懂了沒有,不是超宇宙超世界一切一切,彼此擁抱在一起所能形容。抱而無抱、無抱而抱,禪悅互應。有曰:「兩情相悅,相對無言最銷魂。」石頭與道悟,兩相禪悅現前。這才叫禪門文化。此時,人淨、物淨、事淨、天地淨、宇宙淨也,淨而無淨、無淨而淨,本來淨,也本來沒有一個什麼淨與不淨,淨與垢兩超、超而無超。
D.曰。道悟不是那邊人。
要來的一定來,誰也擋不住;要去的一定會去,誰也留不住。所以沒有什麼來,也沒有什麼去,這就叫做如來。
道悟答:「我是超時間超方所的。」他考石頭:我已經是相當程度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了!以象徵的語句回答石頭:「我不是那邊人」!回答的好妙。
頭曰。我早知汝來處也。
石頭他心通、宿命通拿出來了。我早知汝來處也啊。真正的禪師,連你三世的命根子都知道的。
E. 曰:師何以贜誣於人
你怎把我丟到垃圾筒裡啊,這麼不禮貌!我是很高貴很了不不起的,極可能超越你石頭希遷!
頭曰:汝身現在?
石頭比雷電還雷電的迅速回應,你究竟是甚麼人啊?你究竟在哪裡啊?我誠誠懇懇、真真實實、慈慈悲悲的回答你,你還不懂啊?就像船子誠接引夾山時一樣,對夾山說:
「離鈎三寸,子何不道啊。」
度眾
F. 曰:雖然如是。畢竟如何示於後人?
道悟繼續問:感恩!感恩!我懂了。不過,雖然我懂了,那我將來如何度眾呢?
他此時已經相當程度的悟了,石頭正在度他嘛,道悟還是不夠機靈,仍問以後拿甚麼度人呢?他貪,他希望一下子通通拿走,不費一點報酬,不費一點禮敬。
       悟後起修,修成要度眾。悟道容易修道難,修道容易行道難。諸佛菩薩見面,彼此問:
「眾生難度易度否?」
其實悟道、修道、行道,無一不難。
三際托空
頭曰。汝道誰是後人。師從此頓悟。
過去、現在、未來三際托空。石頭問:哪一個是後人啊?你到現在還不了解無眾生相,亦無眾生可度者嗎?《金剛經》:「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他悟了!
沒有任何人受另外一個人影響的,每個人都是天生的傲慢,你去度誰啊?誰要你度啊?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人性上如果有一萬個好,你把一萬個好通通給他,他會忘記了那九千九百九十九個好,只因為有一個是他不能接受的。而那一個並不是不好,而是他認為不好,甚至是他自己在人事物等等上完全沒有搞清楚,他就把你這個人全部否定,甚至要殺掉你。這就是人性。所以,我在〈究竟甚麼是悟〉小小文中,我說要行萬里路,讀萬卷書,遇萬個牛鬼蛇神。然後對人性看透、看扁、看破、看碎、看清。你就會知道,學禪必須了解人性。魔來斬魔、醜陋的人性來、斬醜陋的人性,在慈悲喜捨中,三輪三際托空,才能與宇宙萬物真正的孤獨與寂寞合而為一,這時你才知道:原來太陽、月亮、星星,是孤獨的。你才能真正與它們合而為一,於是你便真能有力量,禮讚太陽、月亮與星星,啊!你原來是那樣的富有,一下子你便把自己的孤獨與寂寞,化為太陽、月亮與星星,而與它們真正同在了!
禪與哲
罄殫前二哲匠。言下有所得心。
前面幾位哲匠(即大禪師)跟他講的,他都懂了。
真禪師必哲學大師,真哲學大師必禪悟。蘇格拉底,乃大禪師也。
所以佛法即哲學、真哲學宜在佛法中。佛法不僅在哲學中,而且佛法即宗教,真宗教必離不開佛法。
禪不可說,那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是入絕對不可思議境界,又超越不可思議境界。道悟言下有所得心:入不可思議境界。悟也者,原來是了不可得也。
平等平等
後居天皇。客無貴賤。皆坐而揖。
這有兩層解釋。指月錄難讀就在個地方。文字很清楚,但是意思到底著重在哪方面呢。有兩個層次,可作兩方面解釋。一是已證得平等性智。客無貴賤。無分別相。另一層解釋是任何人到他那裏都安靜坐下來跟他作揖頂禮。這二層解釋都成立的。
曾國藩元帥到南京的大廟子,知客師招呼他入內,不知他是元帥,隨便說:「請坐、請坐、請喝茶。」
曾氏再往裡走,這時有人看出來:來客走路怎麼這麼大派頭。知道是曾國藩。住持便立刻盛裝,問訊作揖的說:「元帥,元帥,元帥,你好,你好,你好。」又連忙叫喚知客師,大聲的說:「喝茶、喝茶、喝好茶!請坐,請坐,請上座!」一點也不要奇怪,人絕對是現實的,而且道門更現實。「現實」也者,就是現在的實際。在道門中,廟子越大,就越實際。糊里糊塗,一竅不通,不通人事,那又怎麼可能、怎麼會搞出一個大廟子。
無有高下
江陵尹右僕射裴公稽首問法。師接之無加禮。裴愈歸向。
江陵尹,即南京的官吏。裴公那時擔任江陵尹右僕射(註:左右僕射在唐代曾數次改名,高宗龍朔二年改為左右匡政;武后光宅元年改為文昌左右相;玄宗開元元年改為左右丞相;但不久都恢復原名。玄宗開元時期,僕射雖名為丞相,實際虛名無實。唐代後期常以僕射為節度、觀察等使的加官,用以表示其品秩的高下。於是僕射成為虛職,不過問政事)。天皇道悟禪師那時是由裴公請到天皇去請法的。天皇是地名。裴公向天皇道悟禪師頂禮,請教佛法。天皇禪師對裴公的敬意並未特別看重,雖裴公當時官位已不小,天皇仍一視同仁並未特別對待。所以裴公對天皇就更加尊敬。
孔子說:
「貧而無諂,富而有禮。」
貧賤不要拍馬,富而有禮。這是儒家。禪,在這些中,又超越這些。
沒有說你是宰相就站在門口等,沒有說你叩頭他馬上也叩在地下。有禮無禮通通超越,很自然的。裴公很內行,內行看道門和裡子、外行看熱鬧與表象。他看出來,道悟功夫這麼高,修養那麼好,我宰相來跟他頂禮,他也沒有這回事,也沒有不這回事。
大禪師 來去自由
元和丁亥。四月示疾。命弟子先期告終
   道悟先預告我就要走了。
至晦日。大眾問疾
晦日〈陰曆每月最後一天〉大眾問疾。大家問,師傅:你哪裡不適啊。學禪要懂五明六通,裡面有個醫方明。怎麼懂得醫方呢?自己有病自己好好摸,就會越來越懂得醫方。那醫方又與甚麼有關呢?
師驀召典座。座近前。師曰。會麼。曰。不會。師拈枕子拋於地上。即便告寂。壽六十。臘三十五。
典座,管理佛龕者。會嗎。你會了沒有。曰不會。我還不會。
看道悟禪師的慈悲:他把枕子(枕頭)一丟,丟在地上,還在接引典座。
示意:
    一切皆丟、丟無可丟、自然而悟。
     然後道悟禪師入寂靜莊嚴、無聲無臭、無事,歸去靈山也!
真正的禪門人物,就是最後展現一個玩意:
捨報的工夫與功力。
    醫方明與了生脫死有關也。
今天晚上講到這。
結論:
道悟是真正的禪門人物,最後捨報的時候,表現出他的工夫與功力。

2013-10-12

達摩書院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