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s

Saturday 17 March 2018

華嚴法界觀與十玄門淺解


華嚴法界觀與十玄門淺解
黃高証 撰
2014.1.1
       「法界觀」和「十玄門」為文殊菩薩化身的華嚴宗初祖杜順大禪師首創。唐太宗曾以「帝心」為大師尊號,故杜順大禪師有「帝心尊者」之稱。有關尊者事蹟,可參考《指月錄》、《神僧傳》和《佛祖統紀》等。
       法界觀與十玄門是華嚴宗立論與修持的核心,乃契入華嚴大定之方法,法界觀又是契入十玄門的基礎,如聖哲方公東美先生在《華嚴宗哲學》中說:「瞭解華嚴法界觀,才能過渡至普融無礙的十玄門」。若離開法界觀而談十玄門,就會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故在此先略示法界觀,後述十玄門。
壹、  法界觀
法界者,為宇宙無盡存在與非存在之總稱,本來全體圓融如是。但凡夫只要盲目欲望和情緒一牽動,便把此總體法界,驟裂為部分單位。比如隨著眼、耳、鼻、舌、身、意之作用,將宇宙整體真相,切割成色、聲、香、味、觸、法等孤立範疇,然後妄起種種取捨。久而久之,心靈分裂,習以為常,忘卻存在本來之全貌矣。
法界觀正是反其道為行,不在身心一點一處上琢磨,而是一開始就要跳出身心世間,從整體全面入觀,表現完型之大機大用。回歸宇宙的本來面目。正如華嚴經中末二品所示,先為「離世間品」,後是「入法界品」,意在指明:不跳出世間,無以入法界也。
法界觀分成三段:真空觀、理事無礙觀、周遍含容觀。依次分述如下:
、真空觀
       修真空觀者,應先注意:真空並非「空無所有」的虛無主義,也不是講意識所觀之境界,又非在存在以外有一個空,更不是指謂存在的斷滅。若於知見上執一空理,或於修證上認一空境,這些都是人為的 造作,不在此處討論範圍。
撇開這些不談,還要揀別現象的「空」與方法的「空」。
 、現象的「空」:從客觀現象來講,與形色相對之法為空。空可顯色、色必歸空。個別存在本是成住壞空,由個別存在組合成的一切存在,當亦互為成住壞空;故一空一切空、一切空故一空。統統沒有自主性、必然性與永久性。 但現象的空不全同於真空。
二、方法的「空」:修行次第,如大般若經說二十空,屬於方法的空,仍不是此處所談的真空。例如從倫敦到巴黎方法很多,可以搭火車走海底隧道搭飛機或搭船。但這些飛機、火車和船等交通工具,並不等於巴黎市本身。一旦抵達目的地,何需繼續緊抓這些方法呢?同樣的,佛法講的十八空、二十空,是超越煩惱障和所知障以成正覺的方法和過程,而不是無上正等正覺之果位本身。方法與結果不可混淆,這一點是要分辨清楚的。
杜順大師真空觀是要認清並超越前述種種空,終至無所可空。此觀分四段,試解如下:
一、  會色歸空觀
一切色法都是各種條件和合而生的暫相,本身沒有自主性或永久性,分分秒秒都在變化無常中。色無自性,故歸於空 ,此空不是斷滅。
二、  明空即色觀
一切存在因緣生則為有、因緣滅則為空。並非有一永恆之色或永恆之空。凡是隨因緣生滅所現之空,亦屬無常,故能隨緣而顯色,不礙色法。
上述二觀,先觀會色歸空,即緣起性空,故不著於有相;續觀明空即色,即性空緣起,故不著於無相。然後超越二者,進入第三觀。
三、  色空無礙觀
色與空都無自性,皆因緣變化過程,色雖即空而色無盡、空雖即色而空未隱。故二者互不相。如水不礙波、波不礙水。又似跨年高空煙火,七彩繽紛,璀璨豔麗,此亮彼暗,此暗彼亮,生滅滅生,色空空色,不相妨礙。 故知所謂真空者,無礙也。若有礙便非真空。
四、  泯絕無寄觀
泯絕無寄者,無寄於色、無寄於空、無寄於色空無礙。從人的分別來講,有你我他分別者則有空有色;超越你我他分別者,何空何色可得?於不可得、不可住而生其心,無以稱之,強為之名曰「真空」。 道可道、非常道;空可空、非常空。如此方知,吾師張公尚德先生屢言「沒有空與體」,良有以也。
從唯識角度來看,第一會色歸空觀和第二明空即色觀。同是以「比量」(比較分別而得的結果)來破除非量(錯謬分別) ,表明真空非斷空、真空非實色。到了第三空色無礙觀,是在無分別中捨比量,歸到「自心現量」,真空、幻色彼此無礙。第四泯絕無寄,更是連自心現量亦不住 、不住也不住。
成就了這真空四觀,只是法界觀的初步,後面還大有事在。如心中執有「真空」可得,則已落於「有」的窠臼中了。若於修持過程心無所住、成就果位後亦無所得,如風過疏竹而竹不留聲、雁度寒潭而潭不留影 ,空無可空。因為無可空,則浩浩法界、本地風光,無不全現矣。
、理事無礙觀
成就真空觀,即初步證到法身空性,然習氣未了,為免明知故犯,故需於事上鍛鍊,進修理事無礙觀。將原本由一機一境所悟之智理,融入塵塵剎剎、剎剎塵塵,以期圓通無礙。故此觀不限於坐禪,而是在行住坐臥時時刻刻,自然契入。
大體說來,知其理而不能透於事者,乃經驗不夠;行其事而無法達於理者,是智慧不足。而此觀所說之「理」,著重在真空觀證得的色空不二之形上智理,「事」則泛指一切形而下萬事萬物的存在,概分為四大五之「事」和眾生世間之「事」。分別敘述如下:
1.   四大五之「事」 ,指宇宙一切存在,都是因緣和合所生,各自沒有自主性和必然性、永久性。從地水火風四大來看,全部只是一時的偶合顯現而已。地是固態、水是液態、風是氣態、火是「電漿態(等離子體)」。以水為例子,原是液態;天冷結冰,成固態;受熱蒸發成水蒸氣,成氣態;如果對水氣持續加熱,使水分子分解為原子並發生電離,又成「電漿態」。四大隨因緣生滅循環,無自主性。面對生生滅滅,人有一能知萬有生滅的 寂照本能,不隨生滅法而生滅,既非因緣所生,也不是宇宙自然所能化現。非地、非水、非火、非風。但它又可以相應於法界萬象,性火真空、性空真火,契火、契地、契水、契風。於色法如此,於受想行識諸,亦復如是。若能解脫四大五蘊之礙者,如鳥出籠,六根可以互用,於無功用行中,得淨天耳聞一切聲;得淨天眼見一切色;得他心智知眾生心;得宿住智知前際事;得神足智通遍遊十方;智境不二、直趣圓滿報身也
2.    若論眾生世間之「事」,乃眾生於過去、現在、未來種種因緣果報。處在眾生煩惱糾纏之間,要如何由矛盾中達到統一?那就先得跳脫一己一事一物之得失,歸到同體大悲,才能綜觀全局。從法界無盡時空總域來看,一切如夢如幻,實無違順可得。故文殊菩薩發願:若有眾生。毀謗於我。瞋恚於我。刑害殺我。是人於我自他。常生怨恨不能得解。願共我有緣。令發菩提之心能行此大悲願者,自他不二, 超越煩惱,復遍學一切法,隨緣應化,以各類化身度眾,展示理事無礙。
此理事無礙觀,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十方三世之理事同現其中,而無遷變移時之相。略分十門,筆者所解如下:
、理遍於事門:真理無界限,可遍一切事。
、事遍於理門:諸事無自性,本遍諸法界。
、依理成事門:實際理地不著一塵、萬行門中不捨一法。
、事能顯理門: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理能奪事門: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事能隱理門: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佛法不現前、不得成佛道。
、真理即事門:是「一切皆從法界流」。
、事法即理門:即「一切還歸於法界」。
、真理非事門:理顯事隱, 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事法非理門:如世尊傳法偈:「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從「理」觀「事」,有生滅成壞之分;由「事」悟「理」,有隱顯同異之別。然三世種種理事的總觀。悉於一時現於一念。所謂一念者。無念也。所謂一時者,無三世生滅可得也。立此一時亦屬方便,實無此一時可得。雖不可得,能含三世十方所有理事。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猶如虛空含眾像,於諸境界無所妨礙。又如鏡中影像,塵塵剎剎、俱時頓起,無分好惡。
雖無逆順,因果歷然。在因因果果、果果因因中,以理事無礙觀,轉所有因為善因、看一切果為幻果,則能無入而不自得、無處而非淨土也。
、周遍含容觀
       成就理事無礙觀後,不落能所,事理無分,如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彼此互融遍攝、無始無終,便入周遍含容觀。可隨眾生心,起無礙廣大妙用。如大菩薩,能入無量微塵數三千大千世界,於一一世界現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身,一一身放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光,一一光現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色,一一色照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世界,一一世界中調伏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眾生。如諸世界種種雜染、種種清淨、種種本末、種種究竟、種種光色等,菩薩悉知悉入。是諸世界亦悉來入菩薩之身,然諸境界廣狹、身土照現,互相涉入,光影重重、不成雜亂。之所以能達於此,乃以諸法本幻故。此觀略分十門,筆者解如下:
理如事門。謂理如事現,「離一切相、即一切法」
事如理門。謂事如理遍,「青青翠竹、盡是法身」。
事含理事無礙門。緣起性空、性空緣起,事事理理、非一非異。
通局無礙門。謂遠近通塞與三世流通,悉周遍無礙而不改法爾如是。
廣狹無礙門。謂空間的廣狹大小無礙,不壞芥子而能廣納須彌。
遍容無礙門。以一塵望於一切,如帝網重重,既遍於一切法、又容一切法。如大菩薩於一毛端極微中,出現三世莊嚴剎。十方塵剎諸毛端,普皆深入而嚴淨。
攝入無礙門。謂彼一切望於一法,令一切恒在一內,同時攝入無礙。「十世古今、始終不移於當念。無邊剎境、自他不隔於毫端。」
交涉無礙門。謂一法望一切,互涉無礙,故大菩薩可於眼 等六根中入正受 、於色等六法中三昧起。或西方見入正受、或東方見三昧起。乃至十方互交互涉、無剎不現身。
相在無礙門。謂一切望一、外延內涵相即相容無礙。如大菩薩可 多身入定一身起,一身入定多身起。或以多身作一身,或以一身作多身。
普融無礙門。由一切望一切。如海印三昧, 春和景明,一碧萬頃;岸芷汀蘭,鬱鬱青青。本來普融、本來無礙。是本有的,也是最後的,超理超事、究竟圓滿也。
成就此十種無邊幻化門,於一切法都無所著。達此觀者、手眼通明,出入百千三昧,隨心所欲而不踰矩。將此十門,入於一切法,便成十玄之義。
華嚴四祖澄觀大師依此法界觀,建立四法界,其於《華嚴法界玄鏡》中,解釋此法界觀時,以真空觀配理法界;理事無礙觀配理事無礙法界;周遍含容觀配事事無礙法界。除了此三者外,再加上包羅萬事萬物之事法界,可略分為十事,在此不贅述。
能成就上述四法界,打成一片,又超越之,即真通達法界觀。此乃杜順大師所示「行由解成,行起解絕」的妙義也。
 
貳、十玄門
在杜順大師的「周遍含容」觀中,已可看到十玄門之綱領。後來,杜順大師所說、二祖智儼大師所受之《華嚴一乘十玄門》,與三祖法藏大師、四祖澄觀大師所傳之十玄門,雖稍有不同,但都未離開杜順大師的本意。
十玄門含所有佛法義理、修持、實踐的精要,具點石成金之妙,無論持咒、觀想、念佛、見地、行願、度眾等,都可融入此微妙圓通的十玄門中。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以此十玄門統攝佛法精奧,杜順大師可謂冠絕古今。
在《華嚴一乘十玄門》中,以十玄門配合世間十事,會合成一百。所言十事者。教義、理事、解行、因果、人法、分齊境位、法智師弟、主伴依正、逆順體用、隨生根欲性。
接著,筆者淺解《華嚴一乘十玄門》的十玄門如下:
、 同時具足相應門:一切法門無盡海,同時具足、彼此相應,圓滿顯現。此為事事無礙法界之總相。
二、  因陀羅網境界門:此為以珠網喻境界,如帝釋天宮殿所懸之珠網。珠珠各現一切珠影,珠中有影,影中顯珠,重重無盡。 
秘密隱顯俱成門:一法攝一切法,則一切法顯而一法隱;一切法攝一法,則一法顯而一切法隱。 
微細相容安立門:超越體積大小,於一毛孔中容無量佛剎,莊嚴清淨,曠然安立。
五、 十世隔法具成門:知無量劫是一念、一念即是無量劫。超越時間 長流而不失差別殊相,別異之法俱時成就。 
諸藏純雜具德門:十波羅蜜中,若論布施,諸法皆施。若說忍辱、無一非忍。故名為「純」。而此一一波羅蜜具足其他九波羅蜜。即名為「雜」。 萬法藏於一、一具諸萬法,純雜無亂故名具德。
一多相容不同門:超越數量多寡,以知一切法皆無我故,不以此世界一故壞彼多世界;不以彼世界多故壞此一世界。
諸法相即自在門:一切存在互契、互入、互融、互化,無盡復無盡。 
唯心迴轉善成門:三界虛妄,唯一心作,善惡、惡善,隨心所轉,轉生死入涅槃,捨染歸淨 ,最後清淨圓明,了不可得。 
託事顯法生解門:知一切法緣起無盡,悉為事事無礙法界。然後託一事一塵,顯無礙法界。如世尊捻花、鳥窠吹毛,俱祗豎指,皆如此也。
以上十玄門,為智儼大師承杜順禪師所說而撰,俗稱「古十玄」,後來法藏大師在《華嚴經探玄記》中,為針對「事事無礙觀」做闡釋,把十玄門順序略做調整,並以「主伴圓明具德門」、「廣狹自在無礙門」二者,取代「唯心迴轉善成門」、「託事顯法生解門」,後人稱其為「新十玄」。但我們知道「廣狹自在無礙門」原本在法界觀的周遍含容觀便有了,而「主伴圓明具德門」亦是由前述的「十事」中拈出,故都不離杜順大師原意。
無論新舊十玄門,皆表同一勝義,顯重重無盡之境。在今天這資訊時代,以手機、平板電腦、筆記型電腦和桌上型電腦等電子裝置,所構建的無形行動網路、無線區域網路、藍芽網路等,配合LINEWeiChat之類的App所建立的資訊網,早已在全世界撲天蓋地,重重無盡了。但此處十玄門更強調人人都有的智慧光明網,此智光無相而常寂,先宇宙萬有而常住,不隨生死明暗而遷流。人與人間、人與事物間、人與宇宙間,彼此光光相映、交感互通,無有內外,如千燈共一光,一攝無量、無量攝一,一入無量、無量入一,萬物並育而不相害。所謂「百鳥銜花、猿猴送食」之瑞,便是一例也。
十玄門最初提出之時,八十華嚴尚未傳到中國,而杜順大師的十玄門,卻已暗合普賢菩薩在八十華嚴所說十大三昧中的第十:「無礙輪大三昧」,豈偶然哉。華嚴經文如下:
「云何為菩薩摩訶薩無礙輪三昧?佛子!菩薩摩訶薩入此三昧時,住無礙身業、無礙語業、無礙意業,住無礙佛國土,得無礙成就眾生智,獲無礙調伏眾生智,放無礙光明,現無礙光明網,示無礙廣大變化,轉無礙清淨法輪,得菩薩無礙自在,普入諸佛力,普住諸佛智,作佛所作,淨佛所淨,現佛神通,令佛歡喜,行如來行,住如來道,常得親近無量諸佛,作諸佛事紹諸佛種。」
      而此無礙三昧,又歸到普賢行願,如經中言: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三昧已,觀一切智,……於普賢菩薩廣大願、廣大心、廣大行、廣大所趣、廣大所入、廣大光明、廣大出現、廣大護念、廣大變化、廣大道,不斷不退,無休無替,無倦無捨,無散無亂,常增進,恒相續。」
此表菩薩智悲願行無有休息。不離一念、滿三世劫。不離毛孔、等周十方。所行純是利益眾生之普賢行。今以普賢十大行願契十玄門、十玄門契十大行願,則念念禮敬諸佛、稱讚如來,乃至普皆迴向,皆無始終時,剎那不遷,當下充塞法界,不出毛孔即滿十方、方曉「虛空有盡、我願無窮」 、「一念一切悉皆圓」之法爾平懷。復順願智眾相而隨緣隱顯夢中佛事、悉無作者與受者,本來如是。
 
結論
此十玄門,即十即一、即一即十,同時相應,不可以有心求,不可以無心得。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為先行先例。洞山良价禪師有偈言:
「頭角纔生已不堪。擬心求佛好羞慚。
迢迢空劫無人識。肯向南詢五十三。」
偈意指和光如斯、同塵如斯。若力有未逮,則仍須切實參究此法界觀與十玄門,不可草草怱怱。待到一跨而入出於十玄門,便知 玄門無門、萬法如幻,自在隱現於毘盧遮那莊嚴藏大樓閣,則庶幾不讓於文殊,華嚴一宗無復寂寥也。
尚德讀後:
人人入玄境
個個得無礙
   好好向前,配合科學哲學,試求古今中外人文精華玄義、玄境的統一。
希道友共研互參之。
人文精華文化的統一,為未來世界所必須。
中國有此機會和能力。

二零一四年一月一日
於台灣關房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