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s

Thursday 1 March 2018

重论《五重唯识观》

在《大乘法苑义林章》卷第一之“唯识义林第三”中,窥基以十门辨释唯识义章,一、出体,二辨名,三离合会释,四何识为观,五显类差别,六修证位次,七观法何性,八诸地.依起,九断诸障染,十归摄二空。
其在出体(所观体和能观体)中说:所观唯识,即一切法都是识的变现,通观有为、无为法皆是唯识。此五重唯识观是慈恩唯识宗的观行法门,略有五重:1.遣虚存实识:外境非有(虚妄不实),对治对外境(离诸识实有色等)的执着,而存内识;2. 舍滥留纯识:内识有见相二分(“此内识有境有心”),舍相分(所现境)留见分;3.摄末归本识:见相二分俱依识有,能变唯三,摄相见末归识本;4.隐劣显胜识:心及心所俱能变现,但心王殊胜,心所劣依心王生,隐心所彰心王;5.遣相证性识:事为相用遣而不取,理为性体应求作证,以依他遣遍计,以圆成遣依他,以五道转识成智。
以慈恩唯识宗见,八识心王,所变之六位五十一种心所有法,及其所变相见二分,分位差别色法,所显示之心不相应行法,乃至真如(如如)境,一切法(即《百法明门论》概述的百法)皆不离识。因为没有不同层面的建立,只能把八识放在一个层面,从其五重唯识观的释义来看,一直是在所相里以识为中心开展,就如在梦中以我为中心开展修行一样,只能以我来等持八识不同的所现境,虽然他也说不能“执实有诸识可唯”,但这怎么可能呢?因为刀不自割、火不自烧。
依一心两门之变现理两层相依建立的多层立体的唯识体系,以我非我同时等持同一个境的教法,重新解读唯识观如下:
1.遣虚存实识:外境非有,虚妄不实,唯识所现,不再执着于外境,同时我们身体这个载体也是,把识与载体分开。
2.舍滥留纯识:因为六道与六道一切有情都是七识的变现,这样就不再以六识的我为中心,而是以七识的非我为中心,虽然七识能相不是六识的我们能定义的,但七识也是我们本心的表达,并且我们还是在六识层面来作,所以就建立了我(六识层面)非我(七识层面)同时的止观,以这种方式让七识天身自然显现。
3.摄末归本识:在七识层面,向上在一心(本心)上建立,一切皆是一心(本心)的行相,依然以我非我同时的方式,入于一心。
4.隐劣显胜识:在七识层面,若其不执着第八识阿赖耶识的杂染种子变现轮回界(为劣),转而执持第八识阿赖耶识的清净种子变现涅槃真如法界,称之为胜,说为无垢识,即第九识庵摩罗识。实际第七识和第九识功能相同,一心之两门亦平等,都是识,都在依心意识的依他上。
5.遣相证性识:到第九识变现的涅槃真如法界绕了一圈后,了知一切法相都是一心之行相,从而向上入于一心。在这里,如果不以法身的教法、我非我两层同时的方式,仍然是难以达成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