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s

Friday 22 June 2018

窥基《大乘法苑义林章》

窥基《大乘法苑义林章》研究

【摘要】:唯识宗在中国的成立,实赖于玄奘及其得意弟子窥基,然玄奘一生奉献于佛教经论的翻译,故宗派之成立尤赖乎窥基。窥基的著作善于提纲挈领,建立体系,尤其是《大乘法苑义林章》,把唯识学所依一本十支和各宗不同的法义都归纳起来,依唯识今学的立场,抉择贯通,以章的形式阐明唯识教理并融摄他宗理论,成为理解唯识宗学说之指南,同时也是一部依唯识学理论抉择整个佛教法义的重要论著。而窥基立论之意,实是以弘扬纯正佛法、抉择会通诸说归于唯识为己任,务要使多元化之佛学重归于一,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中心意识。 虽然唯识宗的思想理论具有浓重的“移植”色彩,但它处于中国佛教这个大环境中,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处理便形成了唯识宗与印度瑜伽行派的相异处。窥基对佛教问题的处理不可避免地要秉承师说,但面对当时佛教界的新问题他必然要提出许多新的理论来加以梳理、会通,最终形成了窥基本人和唯识宗的独特思想。 在判教方面,面对中国佛教界众多的判教理论,窥基择要对其加以批判,多方面论证“三时”判教的正统性与合理性,更极力说明唯识学作为第三时“非空非有中道教”的殊胜。通过种种诠说,窥基一方面说明了大小乘佛教的高下层次,另一方面也充分说明了唯识学思想在佛教思想理论中所应具有的地位,意味在佛法修行等关键问题上应该以唯识学的相关理论为标准。窥基详细说明了唯识学的主要思想,并把其它经论所讲述的重要概念与修行方法都纳入到唯识学的理论体系中加以说明,通过这种方式窥基完成了对中国佛教界思想分歧的统一。 在判教的经典依据上,窥基判教所依据的《解深密经》明确宣说三时教,具有充分的经典依据,法相唯识宗比其它宗派更有优势,从此角度而说窥基所作出的唯识学判教应当可以说是最为正确的。但是这种经典优势同时也限制了唯识宗的进一步发展,因为随着佛教思想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当时的佛教思想界呈现出一种大融合的趋势,而唯识宗并未适应这一历史潮流,反而试图恢复和重建印度唯识学的历史语境,并没有进入与中华文化思想传统的真正对话,致使唯识宗在中土迅速衰亡 在二谛思想方面,佛教对于二谛理论有多种表述,散落在多部经论中,窥基根据自己的思考加以整合,提出了四重二谛理论,以之统摄佛教一切二谛思想。窥基四重二谛理论之成立固然是受到《瑜伽师地论》和《成唯识论》的启发,然而最根本的还在于他自己的思考,综合诸说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窥基一方面引用《涅槃经》的种种二谛言说来统摄一切二谛义,另一方面则由具体的二谛内容安立来说明种种二谛学说与四重二谛理论之间的相摄对应。四重二谛理论实是对诸经论中二谛说的全面总结和贯通,可以作为二谛说的一个理论模型来显示出佛法的根本意趣,这是窥基成立四重二谛说的目的所在。窥基并且委婉的批判了前人对于二谛思想的解释未尽佛意,存在许多问题,以自己师从玄奘所学以及自己的思考所得为二谛思想的最好表达,由此凸显他依据佛教诸经论所成立的四重二谛理论具有全面的代表性,足以成为整个佛教二谛说的理论模型,从而树立四重二谛理论的独尊地位。 在修行方面,瑜伽行派文献的重心在于对流转与还灭的说明上,缺乏与之相应的修行方式之说明。窥基依据《摄大乘论·入所知相分》的理论框架,并结合《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和《成唯识论》的义理,把唯识学三性观开显为从粗至细的五重观法,是为“五重唯识观”。“五重唯识观”的提出丰富和完善了唯识学理论,对于唯识宗的创立具有特殊的意义,是唯识宗得以成立的重要一个环节,使唯识宗得以作为宗派以与学派相区分。唯识学以修行五位对整个修行过程进行总体性概括,而“五重唯识观”与修行五位之间也存在着一种对应关系。鉴于唯识观修前后诸地转变的复杂性,窥基对能修之行相作出了进一步的划分,所谓证修、相修、地修三种,并区分出修行过程中实证与相似证的差别,依此来会通唯识学不同论典中的冲突,进一步深化了唯识学的修行理论。 对于一切法唯识的说明,窥基根据自己的思考提出五种唯识之说,所谓境唯识、教唯识、理唯识、行唯识和果唯识,从五个不同的角度来说明一切法唯识,同时亦把其它各派的核心观念也纳入到“唯识”的框架之中。诸经论于境唯识上产生差异,势必于教唯识、理唯识、行唯识上必有着相应的差异,由于根机不同而产生的认知和修行差别会一直存在于境唯识、教唯识、理唯识和行唯识中,唯有至果唯识时一切究竟圆满才会全然消除一切差别之相,这也意味佛教各派的思想理论唯有在修证佛位时才能获得完整的统一性。 在佛果方面,佛身、佛土是圆成佛果而有,是佛教之最终归趋,然而佛教经论对于佛果的说明却是不清晰的。窥基则综合大乘各经论中对于佛身之种种说法,立足于《瑜伽师地论》和《佛地经论》,从多个角度对佛身、土的性质加以诠释、会通,既论证了佛教经论关于佛身土思想的内在一致性,也侧面显示出了唯识学之殊胜性及其对佛学之一统性。 与佛教界佛身、佛土理论的薄弱这一状况相适应,唯识宗之前的中国佛教界对于弥陀净土的说明也缺乏比较清晰、有力的解释。窥基依于唯识学的理论,对弥陀净土和弥陀佛身的性质进行了比较明确的说明,论证充分而有力,并对往生净土之因作出一番总结。窥基之论,与后世净土宗所强调的单纯念佛往生有很大的不同,更富有理性思考而不重信仰。与窥基所总结的弥陀净土理论相比,传统净土宗的弥陀净土思想过于强调信仰在劝信、修行上的作用,而且在后世愈来愈于简单化,导致净土信仰在发展过程中偏于迷信与消极。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宗教信仰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净土信仰者应当对历史发展的偏颇加以反思,思考在现代社会中净土思想应该以何种理论形式出现,而在这点上,窥基所总结的净土理论有着很重要的参考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