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重唯識】 | ||
法相宗所修的觀行,從淺至深,共有五重,名五重唯識觀。 | ||
第一重是遣虛存實,即遣除遍計所執的虛妄計度,而存依他起性及圓成實性的實體。 | ||
第二重是捨濫留純,即捨除雜濫的外境,而存留純粹的內識。 | ||
第三重是攝末歸本,即從見相二分的枝末作用上,攝歸自證分的本體。 | ||
第四重是隱劣顯勝,即隱心所的劣,而顯心王的勝。 | ||
第五重是遣相證性,即遣差別的事相,而證無差別的理性,也可以說,遣去一切法相,證入一切法性,名遣相證性。 | ||
又此五重唯識觀,即為五種相對: | ||
第一重遣虛存實,為空有相對,要遣空而存有。 | ||
第二重捨濫留純,為心境相對,要捨境而留心。 | ||
第三重攝末歸本,為體用相對,要攝用而歸體。 | ||
第四重隱劣顯勝,為王所相對,要隱所而顯王。 | ||
第五重遣相證性,為事理相對,要遣事而證理。 | ||
前四屬唯識相,後一屬唯識性。茲列表說明如下: | ||
五 ┌1遣虛存寶(空有相對,遣空存有)┐ 重 │2捨濫留純(心境相對,捨境留心)├─唯識相 | ||
唯─┤3攝末歸本(體用相對,攝用歸體)│ | ||
識 │4隱劣顯勝(王所相對,隱所顯王)┘ | ||
觀 └5遣相證性(事理相對,遣事證理)──唯識性 |
再談「世尊答僧耆多童女所問偈」,《雜阿含549經》
-
上星期六(2025/2/15),在「《學思》編輯委員會」的聚會裡,閒聊到「CBETA
的標點仍然有錯,一般而言,以『僻典』教易出錯,而日用經典如《心經》、《金剛經》、《藥師經》、《阿彌陀經》則相當準確」;以長行經文較為正確,而偈頌的斷句常會出錯。
這幾天閱讀《雜阿含549經》又發現一例,《雜阿含經》應該算是...
3 days ago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