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重唯識觀第一觀叫做「道虛存實識」,「遣」就是先把虛妄不斑的更四逍除,存實識,「實識」,就是實在有的,確實有的心識要把他保存下來,那個東西是虛的呢?就是心外的妄境.就是「遍計所執性」.就是在萬法上安個虛妄相,然後在虛妄相和虛妄名字中再起虛妄的分別.這是一點都不真實的.所以首先要把這個東西遣除掉。這些虛妄的現象怎麼來呢?是由我們心識所呈現。所以實識,心內的四分是確實有的.所以要先保存下來,要先把額外的心外妄境先遣除掉.這就是第一重唯識觀。
第二重唯識觀.心內有四分,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這四分當中有些東西也會讓我們很容易起虛妄分別,就是那個相分.相分也要做個處理,所以第二重叫做「捨濫留純識」,「濫」就是氾濫,邢種東西會氾濫?就是相分,我們之所以會有虛妄的境界,就是因為相分來的.所以相分很容易讓我們氾濫出另外一個心外的妄境,所以相分要捨掉,然後把後面純粹的心體,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留下來。這是第二重觀,要捨相分。
第三重觀呢?剩下三分啦!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其中這個見分也有問題,這個見分會攀緣。前五識是用現量攀緣,第八識的見分也現量攀緣,但是第六意識和第七識的見分就有非量,所以這個見分也會出問題。到了第三重觀的時候,就要把見分收起來,「攝末歸本識」,「攝」,就是吸收攝取,要把他收回來,就好像蝸牛角縮回來,把見分還有相分,這兩個是分不開的,因為一個是能攀緣,一個是所攀緣,要把那個見相二分,要吸收攝取回來歸於本識,這個本識就是「自體識」,自證分還有證自證分。自證分還有證自證分都是現量!照理說沒有問題,但是還是有問題。八個識會與許許多多的心所相處,前五識有「遍行別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貪嗔癡」[八識規矩頌],第六識有相應心所五十一,心所叫做「劣」,所以第四重的時候,要把心所這個劣的東西要隱藏起來,所謂劣就是說和識相比,心王就好像是國王,心所就是底下的臣子,臣子當然就是比較劣的,國王就是比較地位崇高的,意思就是要把心所隱藏起來.隱藏起來不是把他廢掉,要隱藏起來,然後顯出八大心王。
心王也是由各種因緣生,還有問題,還有相,依他起而起就會呈現出許許多多的現象,離本性還是有點距離,所以第五重觀就是要遣相,把依他起上的識相遣除,最後才證到本性,才證到圓成實性。所我們證到圓成實性的時候,這個識就已經完全轉為本性。識轉為本性,這當中的歷程非常久,按照唯識講,前面四童,是見道位之前,是初地菩薩之前修的,最後一個遣相證性是在見證道位之後,就是初地菩薩後慢慢來遣相證性識,這個時間要經過非常非常久。教理,對我們學佛非常有幫助,修學佛法有個觀念,就是為道日損,修道就是損之又損,把那些執著一點一滴的損之又損,以致於無為,最後就能夠達到真正的本性。有捨才能得,修道就是要捨,不斷的捨去執著,修心的工程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千錘百鍊,經過長時間的千錘百鍊,最後才能錘鍊出我們的本性出來。證到本性以後心識就不是污染的,心識就是純粹的佛的智慧,那個時候的身體也不一樣了,.根身器界也通通都不一樣了,根身是佛的身,器界是佛的世界,智慧是佛的智慧,所以我們最後就要來談八識如何轉成四智。
從五重唯識觀,重重的觀察之後.八識要如何的成四智?就是修唯識觀,經過五重唯識觀的修行可以轉這個有漏的八識為四種智慧,就是節的有惡,可以成就佛的三身。
成行作智 「前五識」,他所轉成的智慧.叫做「成所作智」,成就本願所應做的事,這種智慧能夠成就我們在因地的發願,比如阿彌陀佛在因地發四十八願,如何成就四十八願呢?就是要由「成所作智」.前五識眼可以轉成天眼通,耳可以轉成天耳通.舌可以轉成廣長舌,遍佈三千大千世界.身體可以化做無量身,百界化身,到各個世界去度眾生,也就是在這個眼耳鼻舌身上面轉成佛的功用,佛的智慧。凡夫的眼耳鼻舌身所作的的大部分是有漏染業,但是成就佛的眼耳鼻舌身之後.那就能夠做三輪不思議化.「三輪」就是身業、口業、意業可以做不思議的度化眾生的事業。在八識規矩頌中云口三類分身息苦輪」,平息幫助眾生解決痛苦,這是前五識轉成「成所作智」。
妙觀察智
第六意識呢?可以轉成「妙觀察智」,就是巧妙觀察萬法,怎樣巧妙呢?就是巧妙觀察萬法,遍知眾生的根機,能夠知道每一個眾生的根機在哪裡,如何契機說法,這叫做「妙觀察智」,在凡夫地,第六意識很容易分別過去現在末來的境界。所以轉成佛的智慧之後呢?就是對於萬法巧妙觀察,最重要的就是觀察眾生的根機。劉貴民臨終的時候,就感到阿彌陀佛與聖眾前來,他就想光是阿彌陀佛來,很好,如果阿彌陀佛摸摸我的頭,給我安慰一下,能夠把他的衣服蓋在我身上更好,他心裡只是動這個念頭而已,阿彌陀佛心裡就知道,佛就跟他摩首,用迦裟蓋在他身上。起心動念佛都能觀察的清清楚楚,那就是用妙觀察智。佛說法的時候,佛以一音演說法,佛只以一個音,眾生可以隨類各得解,他只用一個語言說一個法,但是台下眾生,不同的興趣,都能滿足。
化身 前五識,和第六識得的是這成所作智和妙觀察智,能夠成就的佛身叫做「化身」,也就是能夠變化種種身來利益眾生,例如阿彌陀佛變化極樂世界的眾鳥,變化眾鳥來使法音宣流,這個就是成所作智。
平等性智
第七識呢?第七識轉成佛的智慧叫做「平等性智」.「平等」就是能夠很清楚的知道所有的萬事萬物都是自體和眾生都是平等的,是一體的。破了法執,才能夠了知眾生和我是一體的。這叫做同體,同體才能夠起大悲心;所以當我們知道所有的眾生都和我們是是同一體的時候,那一個眾生有問題有痛苦時,就會用平等心來慈悲施度,所以這種智慧叫做「平等性智」。有漏的第七識,我見執著,執著非常深,起我執法執,這叫做染依。但是如果第七識斷了我法二執以後.用正確的智慧去舉緣真如理體時,就沒有我法二執了,那時候就是自他平等,那叫做「淨依」,就是清淨的第七識。
報身
平等性智得到的佛身是什麼?那就是「報身」,因用你用平等心來對待眾生,來度化眾生,所以在因位上而修無量的願行,最後得到的果報叫做「報身」。我們常說,三祇修福慧,經過三大阿僧祇劫修福修慧,然後百劫眾相好.經過自劫修的福懋.就得相好莊嚴的身。讚佛揭的前四句.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粓目澄清四大海,這是形容佛經過百劫種福.利益眾生,最後得到莊嚴的果報身,這個就是第七識平等性智所得到的果報身。
大圓鏡智
第八識轉成的是「大圓鏡智」,所謂「大圓鏡智」.「大圓鏡」就是形容鏡子又大又圓.大而無礙,就是一切法都包括進來,「圓」就是圓融無礙.沒有死角,這就是佛的智慧,能夠照一切法無不盡.任何一個法好像在鏡子上面反映出來.照見萬法.沒有一個地方遺漏掉。第八識變現根身.變現器界,變現種子,轉成佛的智慧就是變現,如來的法身.如來的佛土,當第八識轉成大圓鏡智的時候,現出來的就是佛的身,佛的土.所以說.大圓無垢同時發,普照十力塵剎中,這就是第八識。這八個識要怎樣轉?第六識先轉.先轉成妙觀察智,「發起初心歡喜地」第六識一轉,第七識接著轉成平等性智,這叫做「六七因中轉」,第六識和第七識在我們因地的時候轉,那第七識轉成平等性智的時候,再逐漸的修行,修行到最後,第八識轉成大圓鏡智,第八識轉成大圓鏡智的時候最後前五識再轉成成所作智,所以我們叫做「五八果上圓」,前五識和第八識是在成為佛果以後才圓滿的。所以我們可以瞭解,第六識確實就是我們修行的重點,也是修行之所在.我們修戒定慧也好,修信願念佛也好,就是要善用我們的第六意識,來思維正法,契入佛的真實道理。
我們唯識簡介就在這個地方做結束。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