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s

Thursday, 10 September 2020

什麼是佛 張尚德

 


唯識學講述」張尚德老師第一堂上課講義


    佛是在宇宙萬有的常寂光中,常樂我淨。

    與一切存在的淨氣相應,徹底斷除了煩惱障與所知障,而證到了無餘依涅槃與無住處涅槃。也就是證到完全沒有煩惱。自己一切的障礙通通滅掉了,所以叫做無餘依涅槃。無住處涅槃就是所知障斷了,住在真如上。真如也者,就是六祖惠能所說的「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無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因為成就了無住處涅槃,同體大悲便油然而生,自然的利益一切有情,而生大智,所以徹底脫離迷界,不滯於生死。這就是《楞伽經》一開始說的:「一切無涅槃,無有涅槃佛,無有佛涅槃。」此即住而無住,無住而住。

    要問佛在哪裡呢?無所在,無所不在。盡虛空,徧法界,全在眾生的聖智內覺是否起來,方悉祂在何處。凡夫眾生由於常迷於六根六塵六識無明十八界,故能與佛感應道交的那種聖智自覺,常被蒙蔽,不能證得。

    佛是歷劫修行,歷經羅漢、辟支佛、菩薩和佛地,要經三大阿僧祇劫。第一阿僧祇劫要成就四住(天住、梵住、聖住、佛住)、十行(歡喜行、饒益行、無瞋恨行、無盡行、離癡亂行、善現行、無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實行)、十迴向(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不壞迴向、等一切佛迴向、至一切處迴向、無盡功德藏迴向、隨順平等善根迴向、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真如相迴向、無縛解脫迴向、法界無量迴向),這叫做資糧位。加上四善根(煖、頂、忍、世第一法),就是加行位。

    然後第二阿僧祇劫是初地菩薩的入心,為通達位。菩薩修習的果位一直從初地菩薩的住心、出心到七地,便為修習位。

    第三阿僧祇劫是菩薩八地、九地、十地(入心、住心、出心),稱為究竟位,最後是佛位。

    說到學佛真不是帝王將相所能為的。富貴榮華、酒色財氣、名、利、權力、有與沒有,真是與學佛毫不相干。《佛性論》一開始說:要吃苦、要有悲心,而且說得更妙的是要聰明。

    實際說來,佛經是要真正懂和修進去,不是那麼容易。比如小乘《阿含經》來看,強調人不懺悔自己的貪瞋癡,誠信和清淨心便出不來。所以佛法的懺悔偈說: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這是《六祖壇經》為什麼也有〈懺悔品〉的原因。又如《金剛經》一般人以為是說「空」,它實際上是一再強調「有」。只是「空」、「有」都要超越而已。它在前面部分提到小乘阿羅漢,這就表示不成就阿羅漢,絕對不能成佛的。阿羅漢在人間,受苦受難,要做到「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又如《金剛經》第四品要無相布施。實在說來,整個成佛的方法,就在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上。而六波羅蜜第一個就說布施。我們的六根六識,如果不在六波羅蜜上,一定生生世世跟著六個根本煩惱(貪、瞋、癡、慢、疑、惡見)和二十個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舉、失正念、不正知、散亂)、中(無慚、無愧)、小(忿、恨、惱、覆、誑、諂、憍、慳)隨煩惱裡面,六道(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中受苦輪迴不停。

    人生不到黃河心不死,就是到了黃河還是不死心。所以八指頭陀大禪師說:

    「六根不悟是六賊,六根悟了六波羅。」

    得救與否?

    要:

    一、全在自己經驗的認識。

    二、智慧的選擇。

    三、意志的決定。

    四、永久在一心向佛不變心的實現中。

    最重要的首先要認識和超越: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以及了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能徹底做到的話,就能成就大禪師臨濟所說的:

    無念、不取、歷歷孤明。

    從而:

    虛通寂靜,明妙安樂。

    活著變為一種享受,而又一切在無事的行以為遊

路中,超越享受。

    苦樂平懷、晴空萬里、萬象皆春了。

    阿彌陀佛的世界,就是這樣的極樂。

    釋迦牟尼佛、觀世音菩薩、千千萬萬菩薩和不可數億萬佛,原來都在極樂中。

    佛是行以為遊路也。

二零二零年六月十三日

於台灣達摩書院

 

 

--------------------

楞伽經──佛正覺

三世諸佛的有無

佛與恆河沙的譬喻

生死的邊際何在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所說句,過去諸佛,如恒河沙,未來現在,亦復如是。云何,世尊!為如說而受?為更有餘義?惟願如來,哀愍解說。」

佛告大慧:「莫如說而受。三世諸佛量,非如恒河沙。所以者何?過世間望,非譬所譬。以凡愚計常,外道妄想,長養惡見,生死無窮。欲令厭離生死趣轉,精勤勝進故,為彼說言。諸佛易見,非如優曇鉢華難得見故,息方便求。有時復觀諸受化者,作是說言:『佛難值遇,如優曇鉢華。』優曇鉢華,無已見今見當見。如來者,世間悉見。不以建立自通故,說言如來出世如優曇鉢華。大慧!自建立自通者,過世間望,彼諸凡愚所不能信,自覺聖智境界,無以為譬,真實如來,過心、意、意識所見之相,不可為譬。大慧!然我說譬佛如恒沙,無有過咎。大慧!譬如恒沙,一切魚鼈輸牧魔羅師子象馬人獸踐踏。沙不念言:『彼惱亂我。』而生妄想。自性清淨,無諸垢污。如來、應供、等正覺自覺聖智恒河,大力神通自在等沙,一切外道諸人獸等一切惱亂,如來不念而生妄想。如來寂然無有念想,如來本願,以三昧樂安眾生故,無有惱亂。猶如恒沙等無有異。又斷貪恚故。譬如恒沙,是地自性。劫盡燒時,燒一切地,而彼地大不捨自性,與火大俱生故。其餘愚夫作地燒想,而地不燒,以火因故。如是,大慧!如來法身,如恒沙不壞。大慧!譬如恒沙,無有限量。如來光明,亦復如是無有限量,為成熟眾生故,普照一切諸佛大眾。大慧!譬如恒沙,別求異沙,永不可得。如是,大慧!如來、應供、等正覺,無生死生滅,有因緣斷故。大慧!譬如恒河沙,增減不可得知。如是,大慧!如來智慧成熟眾生,不增不減。非身法故,身法者有壞,如來法身,非是身法。如壓恒沙,油不可得。如是一切極苦眾生逼迫如來,乃至眾生未得涅槃,不捨法界自三昧願樂,以大悲故。大慧!譬如恒沙,隨水而流,非無水也。如是,大慧!如來所說一切諸法,隨涅槃流,是故說言如恒河沙。如來不隨諸去流轉,去是壞義故。大慧!生死本際不可知,不知故,云何說去?大慧!去者斷義,而愚夫不知。」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眾生生死本際不可知者,云何解脫可知?」

佛告大慧:「無始虛偽過惡妄想習氣因滅,自心現知外義,妄想身轉解脫不滅。是故無邊,非都無所有。為彼妄想,作無邊等異名。觀察內外,離於妄想。無異眾生,智及爾炎。一切諸法,悉皆寂靜。不識自心現妄想,故妄想生。若識則滅。」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觀察諸導師,  猶如恒河沙,

不壞亦不去,  亦復不究竟,

是則為平等,  觀察諸如來。

猶如恒沙等,  悉離一切過,

  隨流而性常,  是則佛正覺。」

 

-------------------------------       

 

楞伽法要精義

                             南公懷謹先生講解

                                   張尚德 整理

                                   劉美秀 記錄

 

    南老師在《楞伽大義今釋》的〈自敘〉中說出楞伽法要精義二十四點。尚德特整理如下:

一、說心、說性、說相,引向形而上的第一義諦。

二、直指人生的身心性命,與宇宙萬象的根本體性。

    包括自然物理、精神思想的問題,都是從人們面

    對現實世界,現象的感覺或與觀察而來,此即佛

    法所稱的相。

三、循名辨相,萬彙紛紜,畢竟永無止境。 分析至最

    後或為物理,或為精神,必然會歸根結柢,反求

    之於形而上萬物的本來。

四、吾佛世尊才由五法(名、相、分別、正智、如如)、

    三自性(徧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八

    識(眼耳鼻舌身五識、第六意識、第七末那識、

    第八阿賴耶識)、二無我(人無我、法無我),加

    以析辨。

五、指出一個心物實際的如來藏識作為總答。

六、《楞伽經》的後世學者視為唯識宗寶典。

 

尚德按:

    要注意的是:

    《楞伽經》是從經驗開始的,了解如來藏識要讀

《勝鬘夫人經》、《究竟寶性一乘論》等。

 

七、佛法大小乘的經論,可以純從唯識觀點而概括它

    的體系。不幸後來轉譯各國的佛學,而產生「勝

    義有」與「畢竟空」的諍論。

八、殊不知如來藏識,轉成本來淨相,便更名為真如。

九、由薰習種性,便名為如來藏。

 

尚德按:

    如來藏也稱為涅槃、真如。有淨的如來藏和垢的如來藏。淨的如來藏屬於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為真如門;垢的如來藏則屬於生滅門。生滅門者,無明也。

 

十、在如來藏中,畢竟無我,非物非心,不一定說為

    勝義有。

 

尚德按:

    超越依他起和徧計所執性,為勝義有,勝義亦空。

 

十一、在《解深密經》中,佛便說:「阿陀那識甚深細,

     一切種子如瀑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

     為我。」是同一道理。

 

尚德按:

    佛法所稱的阿陀那識,是指萬有存在的基因或種子。

 

十二、佛說般若方面,一切法如夢如幻,無去無來,

      而性空無相,又真實不虛,他又何嘗定說為畢

      竟的空呢?

 

尚德按:

    《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所以要入無為法。而實際上,般若的究竟是「空」、「有」都要超越的。

 

十三、法相唯識的說法,卻是破相破執,才是徹底說

      空的佛法。

十四、般若的說法,倒是老實稱性而談,指示一個如

      來自性,躍然欲出呢!

十五、但無論如何說法,佛法的說心說性,說有說空,

      乃至說一真如自性,或非真如自性;它所指形

      而上的體性,如何統攝心物兩面的萬有羣象?

      乃至形而上與形而下物理世界的關聯樞紐,始

      終沒有具體的實說。

 

尚德按:

    釋迦牟尼佛在《楞嚴經》說:「一切語言皆無實義。」祂又指出說法四十九年沒有說一個字。

十六、到底是偏向於唯心唯識的理論為多,這也是使

      人不無遺憾的事。如果在這個問題的關鍵上,

      進一步剖析得更明白,那麼,後世以至現代的

      唯心唯物哲學觀點的爭辯,應該已無必要,可

      以免除世界人類一個長期的浩劫,這豈不是人

      文思想的一件大事嗎?

 

尚德按:

    人類唯心唯物、心物合一、非心非物之爭論,可以說是毫無意義的。釋迦牟尼佛絕對是超越這一切的。

 

十七、唐代玄奘法師曾經著《八識規矩頌》,歸納阿賴

      耶識的內義,說它「受熏持種根身器,去後來

      先做主公。」而一般佛學,除了注重在根身,

      和去後來先做主公的尋討以外,絕少向器世界

      (物理世界)的關係上,肯做有系統而追根究

      柢的研究。所以佛法在現代哲學和科學上,不

      能發揮更大的光芒。也可說是拋棄自家寶藏不

      顧,缺乏科學和哲學的素養。

 

尚德按:

    現代人要了解和研究實現佛法,不匯心於哲學與科學,可以說也是有所欠缺的。佛法是智慧,哲學也是智慧。大哲學家方東美老師就是從哲學的智慧匯入佛法的。而整個的八識,實際上都是經驗的。

    達摩書院提倡將量子力學與唯識學的心意識一起研究,就是這層道理。

    道通為一:量子在心意識中,心意識在量子中,成佛兩者都超越也。

 

十八、沒有把大小乘所有經論中的真義貫串起來,非

      常可惜。

 

尚德按:

    實際上,要通群經才知一經,真知一經必通群經。

 

十九、如果稍能擺脫一些濃厚而無謂的宗教習氣,多

      向這一面著眼,那對於現實的人間世,和將來

      的世界,可能貢獻更大;我想,這應該是合於

      佛心,當會得到吾佛世尊的會心微笑吧!

 

尚德按: 

    就我的體會,世界上不僅是佛教,許多其他的宗教人士,常常是在分別心的自我執著中,反而比不是宗教人士更深。

    佛心是般若。般若是空、無相、無願、無依、無作、無執、無癡。佛心回歸慈力,落實同體大悲。

 

二十、倘使要想向這個方向研究,那對於《華嚴經》

      與《瑜伽師地論》等,有關於心識如何建立而

      形成這個世界的道理,應該多多努力尋探,便

      會不負所望的。

 

尚德按:

    理事無礙的《華嚴經》,不僅是唯識的主經,也是佛教各宗非歸趣不可的經典;《瑜伽師地論》則為唯識的主論。當唐玄奘把一百卷的《瑜伽師地論》譯好後給唐太宗看,唐太宗誇獎說:

    「朕觀法師新譯經論,猶瞻天瞰海,莫極高深,頃既軍國務殷,未暇委尋,今而後知宗源杳曠,顧儒道九流猶汀瀅之方溟渤耳。」

 

二十一、反之,說到參禪直求修證的人,最容易犯的

        毛病,就是通宗不通教,於是許多在意根下

        立定足根,或在獨影境上依他起用,就相隨

        境界而轉;或著清淨、空無,或認光明、爾

        燄;或樂機辯縱橫;或死守古人言句。殊不

        知參禪,也僅是佛法求證的初學入門方法,

        不必固自鳴高,不肯印證教理,得少為足,

        便以為是。

 

尚德按:

    佛法絕對是經驗的,同時也要超越經驗。它真是要理通和事通。

南老師在這一段把參禪直求修證,最容易犯的毛病說得清清楚楚。參禪初步的方法,絕對是用自己本有的聖智內覺。達摩大師說:「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如有所得,那就絕對要印證教理,不可得少為足,便以為是。就唯識學的教理來說,它有五位:資糧位、加行位、通達位、修習位、究竟位(也是佛位)。

 

二十二、這同一般淺見誤解唯識學說者,認為「諸法

        無自性」或「一切無自性」,自己未加修證體

        認,便說禪宗的明心見性是邪說,都同樣犯

        了莫大的錯誤。

 

尚德按:

    蘇格拉底說:了解自己。佛法實際上是要清清楚楚徹底的了解自己。作為一個人,有感性、感覺、知覺、理性、直觀;還有一種超驗統一的知性能力。這種超驗統一的知性能力,又能超越前面所說的種種,這是一個要經三大阿僧祇劫修煉的過程,才能真正超越。一步一步的了知各個階段自己所歷的經驗,也與明心見性相關。真正徹底完全的明心見性,那是成佛也。每一洞知的過程,便是明心見性。知其心,見其性,而又超越其心與性,如此,如此。

 

二十三、須知「諸法無自性」、「一切無自性」,這個觀

        念,是指宇宙萬有的現象界中,一切形器羣

        象,或心理思想分別所生的種種知見,都沒

        有一個固定自存,或永恆不變的獨立自性。

        這些一切萬象,統統是如來藏中的變相而

        已,所以說它「無自性」。

 

尚德按:

    如來藏中的變相,是指如來藏相應著一切存在的,並不是說如來藏在製造一切。心生種種法生,想把衛生紙變成鈔票,那絕對是不可能的。

 

二十四、《華嚴經》所謂:「一切皆從法界流,一切還

        歸於法界。」便是這個意思。

 

尚德按:

    《華嚴經》說:一切的存在無體。既然無體,所以佛法才說是諸法空相。而諸法空相又在萬類變化的「有」中。

    佛超越「空相」與萬法變化的「有」。

    與宇宙的常寂光合而為一,而常樂我淨。

    這便是唯識學系統所要達到的真正目的。

    尚德恭恭敬敬的向

南老師和諸佛一切菩薩頂禮

                   二○二○年六月六日於達摩書院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