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s

Sunday, 20 September 2020


關於「法界論」圖示,概略有五種畫法,但其意思都是一樣的,所以,關於圖示的解讀,我們自己也要有一些圓通的能力才可以,才不會造成此圖與彼圖的矛盾。
以「識、根、塵」為例:
4
34 comments
12 shares
Like
Share

Comments

  • 「心」無「物」則不能成為「識」。「物」無「心」則不能成為「塵」,「識」「色」不相緣…則不能成為「五蘊身(根)」。
    而「識、根、塵」,事實上,都同屬於「阿賴耶識」的內容。
    1
  • 因此,有關「識、根、塵」……
    「識」就是在「識色相緣」之後,偏向「心識」本身而論說的。
    「塵」就是在「識色相緣」之後,以「心識」的角度…來論說「外境(山河大地)」的。… 
    See more
    1
  • 以「偏向心(異熟、思量、了別)的角度…來論說整個法界實相的一種法」故。我們絕不能因為「識」而忽略了「心物本有」。
    1
  • 闭眼有妄想出来,想到亲人亲人影像就出來了是什么?
    2
    • ●「闭眼有妄想出来」,「閉眼」暫且略過,不談。能「妄想出 」,就是一種「心能」。
      ●「想到亲人」,這還得要有以前的影像在「心識種下識種」才可以。
      ●「亲人影像就出來」,這是「心能」顯現「過去的識種」故。… 
      See more
      1
    • 然後,任何的「妄想」,我們都可以追溯至「妄為明覺」的初始處,而那也是「法界論」…心物相應的根本所在。
      唯識論,再怎麼唯識,亦不出此原理。所以說,心物本有。
      2
      • Like
      • 2 d
      • Edited
  • 剛剛搜尋了一下「唯識無境」:
    唯識學派歸納「有外境論」為三種,而加以批判,據玄奘譯之觀所緣緣論載,第一宗說諸極微為境;對此,極微為實體,故為生識之因,然識無極微之形相,故極微非境。第二宗說諸極微之和合為境;對此,識上雖有極微和合之形相,然和合者並無實體,不能成為識之生因,因此和合為境不成立。第三宗說諸極微之和集為實體且有麤(粗)大相,可成為識之境;對此,若和集有實體,則一一析除其構成部分,應現同一相狀,但如瓶則非然,故和集非實體。以上批判三宗,否定有外境論,而確立唯識無境之理。
    1
    • 可見以前的人,其心思真的很細膩,也很單純。
      但,竟有人可以在那三種「有境」的狀況下論「唯識」?
      哈,真是「單純」得有夠可以。… 
      See more
      1
    • 但,我們就是要有能力…從「識」的本義中…看到「心物本有」的勝義才可以。否則「識」根本就不存在。
      1
  • 「唯識無境」,從「法界論」的角度來看,簡單的說就是這樣:除了「識」之外,並無其它的「妄境」。
    而這個「識」,其實就是指「心物相應」之後的那個「異熟、思量、了別」。
    而之所以有「妄境」,那就是因為「唯識所變」。亦以「唯識所變」故,才被稱之為「妄境」。… 
    See more
    1
    • 註:這個「妄境」是從「輪迴」角度來說的。但若從「如來所顯現的一切功德」的角度來看,那這個「妄境」…其實就是「一切根塵陰處界 皆如來藏」了。
      1
    • 事實上,我們也要在有能力了解「一切根塵陰處界 皆如來藏」的實相之後,才更能如實了解「唯識無境」的甚深真實義……
      1
  • 亦以「清淨識」故,我們可以知道,這個「本識」絕不會因為回到「本識」之後,就只住於「本心」…然後就沒有作為的不與「外境」相應了…
    以必然能「法爾如是相應」故,「本心」依然會以「識」的狀態存在,也就是說,會以「清淨識」的方式來覺一切「外境」,而這就是所謂「轉識成智」之後的「大圓鏡智」……
    然後,再以「心物相應」故,能成就其它的…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甚至是成就了不可思議的「法界體性智」,然後…「青青翠竹 盡是法身;鬱鬱黃花 無非般若」。
    1
    • 以「青青翠竹 盡是法身;鬱鬱黃花 無非般若」故,「物界」怎麼會是一種「虛妄」呢?
      所以,「唯識無境」、「唯識虛妄」是從「識」的什麼角度來看的?我們不能不知。否則,我們就會被「無境」所「空空」、被「虛妄」所「虛妄」!
      1
  • 搜尋「唯識無境」時,也看到了這篇問答。很有意思,有興趣的人,可以看一下,然後順便了解一下一般「學佛人士」普遍性的見解是如何……
    「無境」是什麼意思? | 印順文教基金會推廣教育中心
    YINSHUN-EDU.ORG.TW
    「無境」是什麼意思? | 印順文教基金會推廣教育中心
    「無境」是什麼意思? | 印順文教基金會推廣教育中心
    • ●外境依賴心識而存在
      ◎這句話是很有問題的。
      ◎懂得「法界論」的人,自然能看出其貓匿,略過。
      1
    • ●我們所認識的一切,即是識的影象。
      ◎這句話其實也是有問題的。
      ◎但從「法界論」的角度,或可以從另一種語義來圓這種說法:「我們所認識一切的那個『緣影』,即是識的影象。」… 
      See more
      1
    View 7 more replies
  • ●要知道什麼是錯誤的認識,就要研究到我們究竟認識些什麼?……,在這樣的要求下,認識論就發達起來,……,等到這細心、種子,與無境的思想融合,唯識學也正式完成。
    ◎「法界論」不這樣看「唯識學」。
    ◎「法界論」是直接從「心物本有」的地方來看「唯識學」的。… 
    See more
    1
    • Snmr Miri
       這裡「煩惱即菩提」這一句可以借用一下
      1
    • 讚!如是。所以,被煩惱所煩惱的人,還真是煩惱啊!
      1
  • ●後代唯識家常常引用一境四心來證明唯心無境……
    ◎其實「一境四心」並不能証明「無境」。
    ◎因為那「一境」是必然的存在,然後才有「四心」可言。… 
    See more
    1
  • ●有關「無外境」,佛陀用「翳眼見空花」來解釋這個道理。因為有眼翳,故妄見天空有花。事實上, 天空並沒有花。世間萬物 就像 空中花。根本不存在於天空 。故說「無外境」。
    ◎這樣的見解,是那麼的似曾相識……
    ◎是有很多佛學老參…真的是用這種角度來「無外境」的。但,這樣的看法…真的看懂了佛所說的「翳眼見空花」了嗎?… 
    See more
    1
    Snmr Miri replied
     
    4 replies
    4 h
  • 其實,「怎麼說怎麼對,怎麼說怎麼錯」,就是我現在最讚嘆、也最無可奈何的心情!妙哉!
    Image may contain: text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