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論(Epistemology)。
1.古希臘的哲人學派(Sophists),是懷疑主義(Skepticism)的發端者,普羅哥拉斯(Protaagoras)為代表,他說:人為萬物的權衡,每個人都是他自己真理的標準,除其自身的感覺和印象外,別無所謂客觀真理,否認了絕對知識的可能存在。(補充:蘇格拉底 (Socrates)和哲人學派之間的論辯,開啟了知識之起源宜訴諸先天理念或求諸感覺經驗的爭端,演而為17、18世紀理性主義與經 驗主義的對峙。)
2.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Epicuru) 在知識論上倡導感覺主義,認為所有知識皆來自個體與外界原子的接觸,而心靈也是這些外界原子所構成,所有感覺經驗都是真的。
3.洛克(John Locke)是奠定經驗主義基礎的第一位功臣。在他《人類的悟性論》中宣稱,人心最初猶如白板(tabulb rasa),一切知識皆來自感覺及反省所得的經驗。知識的產生歷程是:經驗→單純觀念(simpe ideas)→複合觀念(complex ideas)→知識。
一切事物一旦透過人體感官,就有產生觀念的能力,洛克稱為「性質」。性質有兩種:「原始性質」(primary qualities),屬於物體本身,如體積、形狀、組織構造……;根據此原始性質,使人發生各種感覺者,稱為「次級性質」(Secondary qualities),如色、聲、香味等。
4.英國經驗論另一大師休謨(David Hume)相信,所有觀念皆來自感官所得的印象或內在感覺。指出人類瞭解的範圍極為有限,懷疑乃是對知識應有的健全態度。休謨不僅是實證主義,確定知識起源於經驗而且僅限於現象界,也是懷疑主義與不可知論的發言人。他將一切感知的經驗分為兩類:印象(感官的知覺)與觀念(想像或記憶的知覺)。
經驗主義的教育學說
將知識看作是經驗的產物,特別注重教育的效能,所謂「教育萬能論」,將兒童視為白板或黏土。經驗主義表現於感覺唯實論,著重直觀教學與感官訓練的價值,對幼稚教育理論的貢獻極大。許多兒童本位教育家,如:盧梭、裴斯塔洛齊、福祿貝爾、蒙特梭利,都特別看重感覺教育。
如蒙特梭利說:「……感覺教育為了有效,必須是一種練習,再沒有比科學化設計的教材教具,更能加強這種練習,避免兒童無益的摸索。」又說:「感覺教育所以重要,因為感官發展在高級智能活動之先,且為其引導。」
福祿貝爾為建全培養幼兒創造的本能,設計出具有發展性的、理想的玩具,並將其名為「恩物」(gaben,gifts),「恩物」為神所給予的「恩寵的賜物」之意。恩物有20種,前10種稱分解恩物又稱遊戲恩物,重於導向遊戲的發現,後10種稱手工恩物又稱綜合性恩物,主要在引導幼兒的發明與創作。
從恩物遊戲中訓練幼兒的自動直觀,而自動直觀是發展幼兒內在性質的有效方法。福氏是第一位闡揚「遊戲」功能及價值的人,遊戲是幼兒期最純粹的精神性活動,以確定的材料,適當的指導,有秩序、有層次地活動。而遊戲與恩物正是非常合乎幼兒的發展論,也即是今日幼兒教育提倡的從遊戲中學習的理念來源。
理性主義知識論
理性主義主張凡人具有「萬物皆備於我」的心靈。
1.希臘賢哲柏拉圖(Plato)指出凡屬真實的存在,那麼一定是普遍的、不變的、圓滿的,而且是統一的素質,它必然是屬於觀念或形式的世界,超越於感覺世界之外。
2.亞里斯多德(Aristotle)也以為認識的對象在於此等普遍性的觀念,但觀念並非孤離或高懸於感覺世界之外,而是存在於感覺事物之內而成形式。
3.笛卡兒(Descartes)是法國數學家,主張知識的基礎在於先天而自明的觀念,他提出一個最基本的前提「我思故我在」,據此命題,笛卡兒建設其知識學,並肯定上帝的存在。
4.斯賓諾沙(Benedict Spinoza)倡導單元論(Monism),心理的認知與物理的現象原是一體的兩面。一切事物皆來自上帝的本質,為自因的存在所有真理形成一種融貫的而統協的整體,知識的目標就在認識這世界的單一性與完整性。知識的過程可分為三個層次:最高者為直覺,其次為推理,最下的感覺經驗。觀念也可分為:直覺觀念、充分觀念及混雜觀念。
5.萊布尼茲(Gottfried Wilhelm Leibuiz)的智識論將真理分為兩種:一為必然的真理(理性真理),是永恆而普遍的;一為偶然真理(事實真理),是經驗的、個別的。無論哪一種觀念,都是先天的。
四、理性主義的教育學說
理性主義知識論推演到教育上是重視理論學識而輕視實用技能。課程中最重要的是能夠啟迪心智,進而變化氣質的學問,認為道德文章不假外求,靠窮理養性獲得。
理性主義者往往劃分博雅教育與技藝教育,隱然有「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觀念。 教育方法上,重視領悟。 很容易流於形式訓練說,不重學習內容,重磨鍊智慧、陶冶理性。傳統的問答教學法,可將受學者的理性引導出來,似助產士接生時一樣的情形(如同產婆法)。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