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s

Thursday 3 May 2018

剖析「我所」的本質

人間佛教禪法(三)


開示:性廣法師
提供:香港妙華佛學會
整理:劉潔芬
339期 2012年8月16日


續上期

剖析「我所」的本質
何謂「我」與「我所」?我們先從「我所」的意涵來探討。當我們說:「這件東西是我的」時,是意指此物為我所擁有,我能操控與支配它。

好!依於此意,則請問:(我的)身體是不是「我的」呢?如果是!那就表示身體為我所擁有,我能掌控它,是吧?但是我們沒有要它長皺紋,現黑斑,也不願意它生病、老化呀!為何件件不能如願?為何「我的」身體要病就病,要老就老,要死就死,一樣也由不得我們?如此不能掌控,不聽從我們指揮,不如我所願的「身體」,又怎麼能說它是「我的」呢!不但色身如此,心意活動的內容,也是不聽我們的指揮,遇事或緊張,或沮喪,或惱怒,件件不能作主,般般由不得我!更且,我們也常為親自生養的孩子不聽話而氣惱;從內向外層層推演思惟:從我身、己心,親眷家人,到朋友、陌生人,又有誰是由我們掌控,聽從我們指揮的呢?一個都沒有!思惟至此,再也不能認為世間有哪一件事物屬於「我」,是「我的」;所以,「無我」才是世間的真相,「我執」──執着有「我」,是錯誤的認知,是一種邪思。

世間人在本來不屬於「我」,將「非我」之事物與境相,錯執為「有我」,故引生種種無謂的煩惱!在事相上:我們直覺心念屬於「我」,身體從屬於我,一但變化、壞滅,也就產生痛苦。生養多年的孩子屬於「我」,一不聽話、不孝順,我們就嗔惱、怨懟。嫁娶而得的配偶隸屬於「我」,不配合,他有外遇,我則痛不欲生……這一切憂惱苦痛的本質,源自於不能正知事物非我、非我所的實相所引生。


觀察「我」的真相
進而觀察,所謂的「我」是為何物?「我」,不過就是一堆物質與精神活動的組合物──「一合相」。

在經典中,佛陀從各個角度、多種面向,解析「我」的本質,指出「我」乃因緣生、假名、無自性、空的真諦。

粗略以觀,所謂的「我」,是由物質(色)與精神(心)合成的組合體;更從心理活動,生理功能與物理特性的不同角度來觀察,說為五蘊、六處與六界。無論是劃分為兩種、五種還是六種,從顯相的色法特性來說,它們都在時間的移易與空間的轉換中,呈現顏色、亮度、大小、輕重等不同的樣態,時時變化,不曾停留;從隱秘的心法以觀,則只是總總收集、攝持與統領的意識功能,與一堆善惡心念的對境生滅,它們緣生即滅,無有自性。

分析至此,我們從理論上已經知道「諸行無常」,「諸法無我」道理,但是請問各位:我們在一次又一次六根觸六境而起六識的感知過程中,是不是都感覺有一個「我」在主動的觀看、聽聞與思惟,我們一直都無法身證親知:唯有因緣生滅,緣起無我的境界。我們只是在理論概念上說「無我」,但是在意識上總是認為有一個「我」的統覺與慣性的狀態中,是不能證入涅槃的;因為那只是觀念上的思惟,而在生命的直觀裏,「我見」卻如影隨形,恆恆時,常常時地伴隨生起,一但觸境則生愛,則起貪、嗔、癡、慢、疑,也就引生顛倒夢想,輪迴不已。

那個「我」的統覺,在哪裏出現呢?佛陀指出:是在一切以能知心識觸對所知境相的當下,在觸、作意、受、想、思的五遍行心所作用中,「我見」的邪思,一定伴隨出現。


觀智的意義與次第
針對眾生錯誤的邪見與牢強愛執的慣性,佛陀教導我們要先得正見,再斷貪愛;前者是確立正確的解脫知見,後者是矯治頑強的貪愛習性。

想要得到正見因緣法相的甚深智慧,首先要有禪定力的輔佐,進而開發徹底而周延的覺觀力道。所觀察的對象,則是直接以苦惱的根源──我執,依於次第,作正確、如實的觀察。

對於觀察「我」的觀智內容,可以再分析為「橫向」與「縱向」的觀察面向。以下分別說明:

A. 橫向觀察
橫向觀察,也就是先不管有情生命在時空中,不斷生滅變化的過程與樣態,而作基本組合成素的選擇與觀察。譬如某人現在三十歲,就按照三十歲此時的他,觀察其五蘊、六處、六界,破除其執着有「我」的無明妄想。對有為法的組合因素,作橫向的觀察,也就是對於一一法的自相與共相的觀察。如諸色、心法的一一自相,五蘊、六處、六界的法的自相,以及「無常、空、無我」的法的共相。觀察於此,可以了知一切都是依因緣乍生還滅,不能掌控,無有「我」。以眼根觸色塵,生眼識起意想為例,真相是:是從眼見色而生起對於境相的認識作用,其本質是因緣所生法,無有(眼)根、(色塵)境與(眼)識等三個條件的組合,是不能生起認識的。然而眾生不肯如實觀察,卻習慣地墮入顛倒妄想的泥淖,產生了一個「我」的錯覺;進而許多無益的愛執與無邊的煩惱,也因之而生起。其實在聖者的淨智中,這是多麼可笑又可悲的妄執與幻想。

雖然對於因緣做橫向的觀察,已能確知無我的出世正見,然生命的流轉樣貌,更在時間的三時相與空間的十方位中,以因緣果報的方式呈現。也因為眾生愛染「我執」的生命慣性非常頑強牢固,所以佛陀再教導從縱向來觀察。

B. 縱向觀察
縱向觀察,亦即觀察一一法的過去、現在、未來的三時相──十二緣起相,唯是因緣前後輾轉相生的時間幻象;再觀察趨生上下四方的空間相──六道輪迴。有為法的生滅現象,在觀察中,會以過去、現在與未來的三時相來做對比與理解;也就是說,因為有為法的生滅現象,而有時間概念的產生。無論是無情器界還是有情眾生的遷流變化,都是如此。這樣相對時空觀,與古典物理學中,牛頓認為的絕對時間觀,的確大不相同。

有情生命一直處於活動中,從投胎受孕到成長,到壯年、中年、老年到死亡,這是我們所能看到、知道的。但是還有不易見,不知道的下一生的投生,乃至千生萬劫的頭出頭沒,生死輪迴,變動不已的樣態。

如果我們能對有情生命,在時間三時相與空間十方位中,做深切而周延的如實觀察,則將能深畏因果,親證緣起性空,無有顛倒妄想,脫離憂悲苦惱。


修觀次第
修學觀慧需有次第,如此方能循序漸進,積功累德。

以對象的特性來說,物質的樣態與心理的活動,哪一個比較容易觀察?(同學答:物質)對!是有形有相的物質比較容易觀察。
大家想想看:我在講台上站着,你們能看見我的身形姿勢,但卻不能知道我心念思慮的內容,是吧!一個人無論是站着,還是坐着、躺着,我們都很容易從外表,得知這個人姿勢的變化。可是,心念的起伏,從表相是看不到的。所以,若論觀察的先後次序,則物質比較容易觀察,心念不易觀察。從佛陀所教導的「身、受、心、法」四念處的禪修所緣,就顯示了從粗顯到微細,從單純到廣博的觀察要領與次第。

佛陀教導我們次第的觀察,從明顯以至於細微。因為色法──物質,明顯且變化較慢,名法──意念,起伏隱微而快速,先從色法開始觀察,再進而觀察名法。如果能依序而不躐等(踰越),正確而不偏邪,如實覺觀而不預設成見地觀察,漸漸的,「我」的主觀臆想就沒有了!也就能體證到經典所說的境界:「但見於法,不見於我。


生活的態度:平靜隨緣,不造新殃
當我們能修行到正見諸法實相,覺證緣起無我的觀智,此時雖然尚未能斷盡愛執,究竟生死;然而因為已有親嘗法味,親證法性的功德,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平靜面對一切順逆因緣,時時保持正念,做自己當下該做的正善之事,而不再趨策身口意三業,造下感召來生苦果的深重惡業。

我在台灣認識一學員,是位中年的母親,丈夫已過逝,單親撫養一個男孩。孤兒寡母,相依為命,然母親敬信三寶,慈祥勤儉;男孩也很有善根,聰敏而孝順。幾年前,這位母親罹患癌病,幾經痛苦的開刀與化療,男孩則在工作與照顧母親之間奔忙。他們母子與我們學院親善,而法緣深厚,所以大眾師父也常去探望問候。近日見他病情轉壞,大家心中不免憮然。



性廣法師

性廣法師小檔案:
‧1962年出生,台灣嘉義人,台灣國立中央大學哲學博士。
‧出家後服膺於印順導師思想,對禪修有深入研究,致力推廣大乘入世三昧特色的「人間佛教禪法」。
‧現任佛弘誓佛學院院長、玄奘大學宗教學系暨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東吳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著作包括:《人間佛教禪法及其當代實踐》、《禪觀修持與人間關懷》、《燃燈引路─禪七開示錄》、《圓頓止觀突微》等。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