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光 |
发布时间:2012-04-26 浏览次数:10674 |
劉宇光 (Lawrence Y.K. LAU)
履歷
2015年12月10日
一,基本資料
職位:副教授,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暨復旦佛教研究團隊 (FDTBS) 主事、
復旦大學甘地與印度研究中心成員
地址:上海楊浦區 邯鄲路220號 復旦大學 光華樓西主樓 2507室
「復旦佛教研究團隊」辦公室郵編200433
電話:86-21-65642636 (復旦佛教研究團隊辦公室)
fudanbuddhiststudies@gmail.com (復旦佛教研究團隊郵址)
二,學術工作履歷
2007.3迄今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 (Associate Professor)
2014.3-7客座教授 (Visiting Professor, 2014年春季學期),德國萊比錫大學(Universität Leipzig) 歷史、文化及東方研究學院 (Fakultät Geschichte, Kunst- und Orientwissenschaften)印度學及中亞研究所(Instituts für Indologie und Zentralasienwissenschaften),為東亞學院漢學專業 (Sinologie, Ostasiatisches Institut) 研究生講授東亞唯識學一學期。
2014.3.7-21訪問學人 (Visiting Scholar) ,香港中文大學 (CUHK) 宗教學系
2010.1-4馬愛德訪問學人 (Visiting Scholar of Edward J. Malatesta, S.J., 2010年春季學期),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 (U.C. Berkeley)。期間先後走訪加州三藩市大學 (University of San Francisco) 宗教學系、聖克拉拉大學 (Santa Clara University) 宗教學系、柏克萊聯合神學研究院 (Graduate Theological Union at Berkeley) 下聖克拉拉大學-耶穌會神學院 (Jesuit School of Theology, SCU)、洛杉磯羅耀拉-聖母山大學 (Loyola Marymount University, L.A.) 的宗教學、哲學及神學系所,就四個不同議題作多次學術報告。
2005.9-2007.1香港中文大學 (CUHK) 哲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Assistant Professor)
2004.9-2005.6香港浸會大學 (HKBU) 宗哲系,兼任講師 (Part-Time Lecturer)
2004.11-2005.8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CBS, HKU),研究助理 (RA)
2001.9-2002.6香港中文大學(CUHK) 哲學系,兼任講師 (Part-Time Lecturer)
1998.1-2004.6佛教志蓮淨苑文化部,兼任講師
1998.9-2001.6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 (Humanities Division, HKUST),助教 (TA)
1997.9-2000.6香港公開大學 (OUHK),兼任講師 (Part-Time Lecturer)
1997.10-1998.6香港浸會大學(HKBU)-俄亥俄大學(Ohio University) 課程兼任講師
1995.1-1996.12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助教 (TA)
三,學歷
1998.9-2005.7 哲學博士 (Ph.D.),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 (Humanities Division, HKUST) 哲學組
2000.5-2000.8基本藏文密集進修結業,西北民族大學 (甘肅省蘭州) 藏文系
1995.1-1996.12哲學碩士 (M. Phil.),香港中文大學 研究院 哲學部(Philosophy, CUHK)
1992.4-1994.12 文學士 (心理學,B.A. in Psychology),加拿大安省滑鐵盧大學 (University of Waterloo, Ontario, Canada)
1985.9-1990.6 哲學文學士 (B.A. in Philosophy),國立臺灣大學 哲學系
四,專著 (佛教哲學)
2016秋 《一事不知菩薩憾事:東亞有相唯識學所知障概念的哲學研究》(海外出版,35萬字,部份篇章已發表為期刊論文。目錄WORD)
2016秋 《不破緣起破斷空:印-藏中觀和華-梵唯識論集》(海外出版,22萬字,部份篇章已發表為期刊論文。目錄WORD)
2016秋 《左翼佛教研究:在東南亞、公民社會及宗教公共外交之間》(海外出版,25萬字,部份篇章已發表為期刊論文。目錄WORD)
2016秋 《學僧、僧兵及幽靈乩體之間的佛教學術》(海外出版,20萬字,部份篇章已發表為期刊論文。目錄WORD)
2005.7 《大乘佛學「幽暗」觀的理論重建: 從「唯識所現」看妄心系有相唯識對無明的理解》(香港: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哲學博士論文,280頁)
五,專著翻譯 (佛教哲學)
2012.8 / 2013.6安妮‧克萊因著《知識與解脱:促成宗教轉化體驗的藏傳佛教知識論》(正體中文版刊《法鼓佛教學院譯叢》,臺北:法鼓佛教文化,383頁)。簡體中文版刊《覺群佛學譯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23頁)。譯自Anne C. Klein, Knowledge and Liberation: Tibetan Buddhist Epistemology in Support of Transformative Religious Experience (New York: Snow Lion Publication 1986, 1998)。
2003.6 / 2006.12伊利莎伯‧納芭著《緣起與空性:强調空性與世俗有之間的可相融性的藏傳佛教中觀哲學》(《佛教學術研究系列》2,香港:志蓮淨苑文化部,300頁);簡體修訂版《藏傳佛教中觀哲學》(《宗教學譯叢》,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51頁)。譯自Elizabeth Napper, Dependent-Arising and Emptiness: A Tibetan Buddhist Interpretation of Mādhyamika Philosophy Emphasizing the Compatibility of Emptiness and Conventional Phenomena (Boston: Wisdom Publications 1989)。
預計2017年完成 法光比丘著《阿毘達磨諸義及其對知覺的爭論》,譯自Bhikkhu K.L. Dhammajoti, Abhidharma Doctrines and Controversies on Perception (3rd Edition, Center of Buddhist Studies,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07,約25萬字,目前分章翻譯中)
六,期刊論文(佛教哲學)
2015.6 〈所知障:在梵文構詞異讀、概念邏輯關係及釋義學的反證之間〉(雙盲審稿),《臺大佛學研究》第29期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 佛學研究中心),頁119-184。PDF
2015.4 “On Jñeyāvaraṇa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Daśa-āvaraṇa: East Asian Sākāra-vijñānavādian Model” (雙盲審稿),收陳一標編《漢傳佛教研究的過去現在未來: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開幕研討會》(臺灣宜蘭: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頁139-156。PDF
2014.8與項智多傑、程朝俠合撰〈百年中國因明研究的若干專題與設想:百年中國因明研究概要之二〉,《宗教:複印報刊資料》B9雙月刊,2014年第2期 (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頁140-149。
2013.12 / 2014.12 〈唯識學「所知障」概念:譯詞評議、研究檢討、部派溯源及東亞展望〉(雙盲審稿),《臺大佛學研究》第26期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佛學研究中心),頁111-174;重刊於佘治平、周明俊編《中西哲學論衡》第三輯 (上海書店),頁200-233。PDF
2014.1 / 2013.8 〈當代臺灣學術性佛教多元哲學研究的詮釋建構者:林鎮國的研究特色及其方法學的相關檢討〉,正體中文版刊江燦騰編《當代臺灣宗教研究精粹論集:詮釋建構者群像》(臺北:博陽文化),頁223-238;簡體中文版刊《世界宗教文化》第四期,總第82期 (北京社會科學院 世界宗教研究所),頁22-26。PDF
2013.8 / 2013.6〈漢語學界唯識學研究一甲子回顧: 1949-2011年〉,中山大學佛學研究中心編《漢語佛學評論》第3輯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頁232-314;重刊於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編《佛教史研究的方法與前景》 (《復旦文史專刊之七》,北京:中華書局),頁110-177。PDF
2013.6“Chinese Scholarship on Yogācāra Buddhism since 1949” (Double Blinded Review), in Ulrich T. Kragh (ed.), The Foundation for Yoga Practitioners: The Buddhist Yogācārabhūmi Treatise and Its Adaptation in India, East Asia, and Tibet (Michael Witzel ed., Harvard Oriental Series Vol. 75, Department of South Asian Studies,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p. 1092-1165. PDF
2013.6〈英文佛教哲學研究著作中譯經驗談〉,《哲學分析》第19期,頁144-174。
2012.11 / 2013.3〈一個徘徊在中國學院佛學研究上空的幽靈〉,趙文宗和劉宇光合編《現代佛教與華人社會論文集》(香港紅出版-圓桌文化),頁24-65;中國版刋《中西哲學論衡》第一輯 (上海書店),頁86-113。PDF
2012.11 〈序言〉,與趙文宗合編《現代佛教與華人社會論文集》(香港:紅出版-圓桌文化),頁6-8。
2012.10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復旦佛教研究團隊通訊》(FDTBS Newsletter) 創刋號暨2010-2012學年年報 (電子版),頁1-27。PDF
2013.11 〈回應林鎮國教授:宗教與知識論〉,李四龍編《人文宗教研究》第3輯 (北京大學宗教文化研究院,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頁39-43。
2012.12Essay 17 “Buddhism in China”, in Oliver Abenayake and Asanga Tilakaratne (ed.), 2600 Years of Sambuddhatva: Global Journey of Awakening: Urugodawatte (Ministry of Buddhist Affairs (Buddhasasana) and Religious Affairs, Government of Sri Lanka), pp..
2012.10 〈西方學界宗喀巴中觀學譯、研近訊〉,李四龍編《人文宗教研究》第2輯 (北京大學 宗教文化研究院,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頁297-307。
2011.12 / 2016.3 〈所知障是無明或無知 ? 在東亞唯識學與印-藏中觀學之間〉下 (雙盲審稿),《法鼓佛學學報》第9期 (臺北:法鼓佛教學院),頁53-81;重刊於《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1期,頁73-85。PDF
2011.6 〈所知障是無明或無知 ? 在東亞唯識學與印-藏中觀學之間〉上 (雙盲審稿),《法鼓佛學學報》第8期 (臺北:法鼓佛教學院),頁103-141;重刊於鄭宗義編《中國哲學研究的新方向》(《新亞學術叢刊》第20期,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 2014年10月) ,頁459-484。PDF
2011.5 〈東亞唯識學「所知障」概念的「未臻全知」義之解讀:以「十障」說的最後三障及其他相關概念為線索〉,廣州中山大學人文學院佛學研究中心編《漢語佛學評論》第2輯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頁88-149。PDF
2011.5“A Comprehensive Survey for the Contrast between the Two Models of East Asian Yogacar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ddhist Studies Vol.3, Buddhist Research Institute, Mahachulalongkornrajavidyalaya University, Thailand, pp.180-194.
2009.9 〈西方學界的佛教論理學-知識論研究現況回顧 : (上篇) 專書、論文集及研究院學位論文〉,廣州中山大學佛學研究中心編《漢語佛學評論》第1輯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頁197-288;重刊於剛曉編《靈山海會》第38期 (烏龍山玉泉寺,臺北:財團法人華藏佛教基金會 2013年12月),頁1-54。PDF
2009.9 〈唯識思想與東亞傳統專輯 (一) :序言〉,編及校審,中山大學佛學研究中心編《漢語佛學評論》第1輯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頁1-114。
2009.6 〈佛教唯識宗煩惱 (kleśa) 的基本性質 : 心理學概念與倫理學概念之辨〉(雙盲審稿),《求索之迹: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六十周年系慶論文集.校友卷》(香港中文大學 哲學系),頁 405-444。PDF
2008.12 〈印、漢佛學對「主體自主性」的不同理解與漢族思想的關係〉,收於楊國榮和温戴維編《中國文明與自主之道》(香港理工大學通識教育部,香港:匯智出版社),頁193-213。
2008.12〈康德倫理學的幸福 (Glückseligkeit) 概念〉,北京大學哲學系編《哲學門》總第18輯 (北京大學出版社),頁153-187。
2008.6〈現代的佛教研究概論〉刊《歷史敎學問題》雙月刊總第186期(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頁35-40。重刊《宗敎》(複印報刊資料 B9 雙月刊) 2008年5期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2007.6 〈書評:悦家丹《佛教現象學 : 佛教瑜伽行派與《成唯識論》哲學研究》〉(雙盲審稿),《現象學與人文科學第三期: 現象學與佛家哲學》(香港中文大學現象學與人文科學研究中心),頁247-261。PDF
2007.6 〈從現象還原法試探「五重唯識觀」的哲學意涵〉(雙盲審稿),《現象學與人文科學 第三期: 現象學與佛家哲學》(香港中文大學 現象學與人文科學研究中心),頁111-167。PDF
2007.5 〈佛教唯識宗對象概念初探 : 以《成唯識論》為據〉,《上海大學學報 : 社會科學版》第15卷第4 期 (上海 : 上海大學《學報》編輯部),頁82-88 ; 重刊人民大學社會科學資料中心編B9《宗教》2007第6期。
2007.4 〈藏傳佛教經院學研究三書評介〉,北京大學哲學系編《哲學門》總第14輯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頁263-276。PDF
2007.6 〈杜永彬博士《更敦群培評傳》: 兩點商榷〉(雙盲審稿),《臺大佛學研究》第 14期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佛學研究中心),頁221-252。PDF
2006.12保羅‧威廉斯著〈迦舉派八世噶瑪巴‧彌覺多傑與格鲁派的中觀諍論〉,收伊利莎伯‧納芭著,劉宇光譯《藏傳佛教中觀哲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頁227-248。譯自Paul Williams, “A Note on Some Aspects of Mi bskyod rodo rje’s Critique of dGe lugs pa Madhyamika” (Journal of Indian Philosophy 11, 1983, pp.125-145)。
2006.12 〈中世紀印度的系統知識及其載體:論書 (śāstra)、見 (darśana) 及班智達 (pandita)〉(雙盲審稿),《世界宗教學刊》第6期 (嘉義 : 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頁39-84。PDF
2006.12〈經院佛學:從「四句」的詮釋看宗喀巴中觀的特質〉,正體修訂版刊於《天臺學會第六届天臺宗國際學術研討會專輯》(臺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出版),頁335-387;簡體版刊北京大學哲學系編《哲學門》第3卷第2册 (湖北教育出版社),頁68-102。PDF
2006.12 〈西方學界藏傳佛教哲學研究回顧1980-2012〉,收伊利莎伯‧納芭著,劉宇光譯《藏傳佛教中觀哲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頁163-226。
2004.2 〈從《緣起與空性》中文版說起:以主題背景及研究方法為線索〉,《毅圃》No.35 (香港弘毅文化教育會),頁33-44。
2001.6與黃敏浩教授合撰〈桑耶論諍中的大乘和尚見:頓入說的考察〉(雙盲審稿)《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六期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 文學院 佛學研究中心),頁151-180。PDF
2000.6 〈藏傳佛教學問寺辯經教學制度的因明實踐及其背後所依據的佛學理念〉,《哲學與文化月刊》總313期 (臺北:天主教輔仁大學文學院),頁564-572。
2000.1 〈當代漢語佛教因明量論研究類型的哲學回顧芻議〉,《人文學部第一屆研究生學術研討會文章結集》(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頁104-155。
1998.12〈西方的印度佛教量論譯、研論著撮述〉,《哲學與文化月刊》總295期 (臺北:天主教輔仁大學文學院),頁1160-1173。
1997.6 〈對古典語文獻學在當代華人佛學研究中的角色問題之省思〉,《正觀佛學研究季刊》第1期,頁28-44。PDF
七,論文 (現代佛教與公共領域)
2015冬〈國際學界的上座部佛教僧伽教育研究回顧〉(3萬字,海外雙盲審稿中)
2015冬〈過江菩薩到底是出洋出,還是出洋相去?宗教公共外交、東南亞及天朝佛教〉(3.5 萬字,海外雙盲審稿中)
2014.12 / 2016.1 〈近年馬來西亞南方漢傳佛教的公共介入 (engagé):以官、民兩版國族主義的競爭為線索〉(雙盲審稿),《臺灣宗教研究》13卷1期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 宗教學研究所 華人宗教研究中心),頁97-148;簡體中文版即將重刊於《漢語佛學評論》第五輯 (上海:古籍出版社)。PDF
2014.12 / 2014.11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泰國的《僧團法》、僧伽大學及農民子弟僧:以政-教關係和教育社會學為線索〉(雙盲審稿),正體中文版刊《臺灣東南亞學刊》10卷1期 (臺灣南投:國立國際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頁133-176;簡體中文版重刊於《漢語佛學評論》第四輯 (上海:古籍出版社),頁213-261。PDF
2014.2〈當代泰國上座部佛教的保育僧侶與樹木出家〉(雙盲審稿),學愚編《佛教文化與現代實踐》(《人間佛教研究叢書》10,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香港:中華書局),頁2-35。
2013.9〈九零年代泰國保育僧侶農村維權運動:與七零年代左翼僧侶的淵源〉(雙盲審稿),《玄奘佛學研究學報:佛教與生態專輯》第20期 (臺灣新竹:玄奘大學宗教學系暨應用倫理研究中心),頁1-32。PDF
2012.11 〈為什麼宗教-民族主義及原教旨主義没有在現代泰國僧團滋長?以兩個案例為線索〉(雙盲審稿),《人間佛教研究》第3期 (香港中文大學 人間佛教研究中心),頁127-166。PDF
2012.8 〈斯里蘭卡的政-教衝突〉,徐以驊編《宗教與當代國際關係》(《宗教與當代國際關係論叢》第十四章,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頁477-509。
2011.6 〈佛教的宗教暴力:問題意識、案例與專著評介〉(雙盲審稿),《臺大佛學研究》第21期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 佛學研究中心),頁83-173。PDF
2010.8 〈從現代國家的政-教關係問題對佛教的挑戰〉,《佛教與現代社會會議論文集》(新加坡:竹林寺),頁123-141。
2007 / 2010.5 / 2009〈左翼佛教: 激進佛學、世俗公民社會與現代佛教的政治反省〉(雙盲審稿),正體版刊於《世界宗教學刊》第7期 (臺灣嘉義 : 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編 2006),頁1-42。簡體版:《中國學術》總第26輯 (哈佛燕京學社資助,商務印書館出版),頁150-184。簡體修訂版:〈Engaged Buddhism : 現代世俗公民社會中的激進佛教 : 兼論以現代基督宗教的左翼政教實踐經驗作佛教的參考〉,刊徐以驊、張慶熊編《基督敎學術》第7 輯 (復旦大學基督敎研究中心,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頁229-272。PDF
2001.10 〈宗教普世性的範圍與邊緣:以傳統藏傳佛教學問寺知識階層的身份認同為例〉,何光滬﹑許志偉編《儒釋道與基督教﹕對話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頁142-160。
1998.6〈《西藏通史‧松石寶串》評介〉,《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總47期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頁119-124。PDF
1998.6翻譯:任海著〈看的辯證:展覽橱中的香港〉,《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總41期 (香港中文大學 中國文化研究所),頁106-120 ; 劉青峰、關小春編《轉化中的香港 : 身分與秩序的再尋求》(香港 :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頁195-220。
1997.8〈杜永彬譯《喇嘛王國的覆滅》評介〉,《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總42期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頁65-69。PDF
八,其他文字 (報紙、雜誌、網媒及訪問)
2015-8-8〈泰僧輸出軟實力〉,香港《信報》PDF
2015-3-8 〈東南亞佛教的政治化:温和vs極端、殖民vs 教育〉,香港《本土新聞》
2015-2-6〈Engaged Buddhism: 在擔綱主流和隱世邊緣之間〉,香港《本土新聞》
2015-2-19〈Engaged Buddhism:現代的無明〉,香港《本土新聞》
2015-2-13〈Engaged Buddhism之前:沙門不敬王者〉,香港《本土新聞》
2015-1-29〈Engaged Buddhism之向左轉vs向右轉〉,香港《本土新聞》
2015.6〈布拉格街頭音樂之一:結界---萊城日記完結篇〉,《弘誓雙月刊》135號 (臺灣桃園:佛教弘誓學院),頁44-45。
2015.4〈哥庭根的四日:萊城日記之三〉,《弘誓雙月刊》134號 (臺灣桃園:佛教弘誓學院),頁48-51。
2014.12 〈再記現代萊比錫的宗教與政治反抗:萊城日記之二〉,《弘誓雙月刊》132號 (臺灣桃園:佛教弘誓學院),頁53-54。
2014.10 〈萊比錫尼古拉教堂:萊城日記之一〉,《弘誓雙月刊》131號 (臺灣桃園:佛教弘誓學院),頁57-59。
2012.10.29報導〈劉宇光:四隻貓和一房書〉,《東方早報上海書評》,鄭詩亮
2010.12〈印順導師人間佛教與一行禪師左翼 / 入世佛教〉,馬來西亞佛教雜誌《慈悲》主編,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12月間舉辦《印順導師思想與當代社會的論壇:導師圓寂五週年紀念》。
2010.6.6書評:麥克‧奥尼爾 (Mark O’Neill)《慈濟》(Tzu Chi: Serving with Compassion, 2010),香港《明報》011版
九,國內、外其他學術職務 (評審、顧問、主編及編委等)
2015.10專著評審。Routledge Press, Taylor & Francis Group, UK.
2014.6研究資助申請案校外評審人 (External Reviewer)。「《雜阿含經》校勘、今譯及主題研究」,香港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研究資助局 (Research Grants Council (RGC), University Grants Committee)
2014期刊論文評審。臺灣國立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臺灣宗教研究》
2014期刊論文評審。臺灣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佛光佛教研究》
2014期刊論文評審。臺灣法鼓文理學院《法鼓佛教研究》
2013期刊論文評審。杭州佛學院《唯識研究》
2013.3研究資助申請案校外評審人(External Reviewer)。「漢譯佛典的印度佛教倫理學說史研究」,香港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研究資助局 (Research Grants Council (RGC), University Grants Committee)
2013.8-2014.7學術委員,中國佛教學會 (香港)
2013.7-2016.6通訊研究員,臺灣佛光大學漢傳佛教研究中心
2013-編委,《摩訶珠拉隆佛教研究學報》(MJBS, Mahachulalongkornrajavidyalaya Journal of Buddhist Studies),泰國摩訶珠拉隆功佛教大學
2013.3-2016.3學術委員會海外委員 / 客座教授,馬來西亞吉隆坡大同韓新傳播學院
2012.10-2015.10 編輯委員,《新加坡佛學院學報》(Singaporean Journal of Buddhist Studies, SJBS中、英雙語)
2012.10-迄今學術顧問,泰國摩訶珠拉隆功佛教大學 (MCU) 大乘佛教泰文翻譯計劃,《中論》項目。
2012期刊論文評審。南華大學哲學系《揭諦》
2012.8 校審。杭州佛學院編《唯識研究》第1輯,法光 (K.L. Dhammajoti) 著,茅宇凡譯〈毘婆沙師的直接知覺理論〉及〈經量部的表像知覺理論〉,頁185-216。
2011.11-迄今編輯委員,北京大學宗教文化研究院《人文宗教研究》
2009期刊論文評審。臺灣南華大學宗教所《世界宗教研究》
2009.4校審。祿是遒 (Henri S.J. Dore) 法文原著,甘沛澍 (M. S. J. Kennelly) 英譯,李天綱主審《中國民間崇拜》(Researches into Chinese Superstitions, T’usewei Printing Press, Shanghai 1922),鄔銳譯第七卷《佛教傳說》(《徐家匯藏書樓文獻譯叢》,上海 : 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2008.12-迄今編輯委員,廣州中山大學哲學系《漢語佛學評論》
2005.3-2014.6通訊編輯,北京大學哲學系《哲學門》
2002.12編制索引。吴汝鈞著《唯識現象學 (一):安慧》及《唯識現象學 (二):世親與護法》(臺北:學生書局)。
十,口頭報告 (會議報告、學術及普及講座)
2016.5.28-29會議報告〈部派和大乘佛教的五明處概念〉,臺灣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等主辦,第十四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利他主義與菩薩思想」學術會議。
2016.2.18-20 Commentator, 7th International Buddhist Research Seminar : Cultural Geography in Buddhism, Buddhist Research Institute, Mahachulalongkornrajavidyalaya University, Ayutthaya, Thailand
2016.1.12-15 會議報告〈馬來西亞的泰、緬及蘭卡三系上座部與華人佛教社群的不同交涉〉,廣州中山大學哲學系主辦「海上交通與佛教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
2016.1.8-9 會議報告〈從大乘佛教的「所知障」概念看菩薩道的信願和彌勒淨土〉,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等合辦「人間淨土與彌陀淨土」國際學術研討會。
2016.1.8會議報告〈馬來西亞的泰、緬及蘭卡三系上座部與華人佛教社群的不同交涉〉,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宗教學研究所主辦「大馬宗教研討會」。
2015.11.14-15會議報告,兼會議評論人和主持人。〈現代泰國上座部僧團佛教社會運動的演變:從1960-2000年代〉,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等合辦「人間佛教在東亞與東南亞的開展」國際學術研討會。
2015.11.22普及講座〈從克萊因的《知識與解脫》論國際上的內亞佛教哲學研究〉(粵語、普通話),上海鹿鳴書店。
2015.8.22-23論壇講座〈從印-藏的有相、無相到漢傳的真心、妄心說:印順導師的唯識學類型闡釋初探〉(粵語),臺灣福嚴佛學院、臺北慧日講堂主辦「2015印順導師思想論壇:人間佛教之現代實踐」(香港尖沙咀)。
2015.7.24-27會議報告,兼會議評論人和主持人。〈過江菩薩是在出洋去?還是在出洋相去?宗教公共外交、東南亞及天朝佛教〉,第七屆兩岸四地暨第十屆青年佛教學者國際佛教學術研討會:中國佛教與人類文明 (香港中文大學)。
2015.7.5普及講座〈現代佛教的左與右之四:過江菩薩的宗教公共外交、東南亞及天朝佛教〉(粵語),香港葵芳街坊工友服務處 / 基層大學。
2015.4.13專題講座〈國際學界對僧伽教育的研究:方法、議題及學術現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宗教學教研室。
2015.4.12-13會議報告〈國際學界對僧伽教育的研究:方法、議題及學術現況〉,北京大學主辦「本煥長老與當代佛教」研討會,「佛學教育的實踐與理念」專題分組。
2014.11.19-22臺灣新竹玄奘大學講座系列
11.22講座〈從玄奘《成唯識論》所知障看大乘佛教對系統知識與文明的承擔態度〉
11.20講座〈當代東南亞上座部僧團與社會的關係〉
11.19與根瑟‧馬庫斯教授對話「近年德語學界佛教研究觀察:在新舊交錯之間」
2014.11.14-15會議報告〈近年馬來西亞南方漢傳佛教的公共介入 (engagé):以官、民兩版國族主義的競爭為線索〉,臺灣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暨佛學研究中心主辦「漢傳佛教思想的當代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
2014.8.2普及講座〈現代佛教的左與右之三:以泰國左翼佛教為例〉(粵語),香港葵芳街坊工友服務處 / 基層大學
2014.7.30普及講座〈現代佛教的左與右之二:以緬甸、斯里蘭卡的右翼佛教為例〉(粵語),香港葵芳街坊工友服務處 / 基層大學
2014.7.24普及講座〈現代佛教的左與右之一:馬來西亞佛教的公共介入〉(粵語),香港葵芳街坊工友服務處 / 基層大學
2014.6.23“Chinese Scholarship of Buddhist Studies since 1950’S: Taiwan, Southeast Asian and China”, Ostasiatisches Institut, Universität Leipzig, Leipzig, Germany
2013.12.6 會議報告〈大乘佛學的所知障與一切智:康德哲學完整性理念的類比重讀〉,南華大學、政治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合辦「第六屆印度學學術研討會」。
2013.11.22 會議報告〈大乘佛學的所知障與一切智:康德哲學完整性理念的類比重讀〉,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主辦「第九屆南北四校哲學系論壇」。
2013.7.12-13會議報告〈大陸學術性佛教義理研究現狀觀察〉,中國佛教學會暨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合辦「中國佛教研究研討會:中國佛教研究的現狀與未來」香港中文大學。
2013.5.22“On Jñeyāvaraṇa of East Asian Sākāra-vijñānavādan”, The 5th International Buddhist Research Seminar, organized by the Buddhist Research Institute, Mahachulalongkornrajavidyalaya University, Ayutthaya, Thailand
2013.5.11學術演講「中國大陸的學術性佛學研究現狀檢討」,杭州佛學院十五週年校慶:佛教僧教育報告會。
2013.5.10-12杭州佛學院研究生講座系列「現代泰國上座部僧團」專題系列三講:一,僧團與現代泰國國家;二,僧團與泰國社會 (農民) ;及三,現代泰國僧團教育。
2013.4.19-20“On Jñeyāvaraṇa and Pañca-vidyā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Daśa-āvaraṇa: East Asian Sākāra-vijñānavādian Model” 臺灣宜蘭:佛光大學漢傳佛教研究中心研討會
2013.4.11學術演講「中國學術性佛學研究的現況觀察與反思:兼再論幽靈問題」,臺灣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
2013.4.11學術演講「進者往生極樂,退者無間地獄:佛教的宗教暴力作為一個學術議題之成形」,「苦、劫、惡、魔:中國宗教與文學中的試煉書寫」計劃,臺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2013.4.6-7會議報告〈泰國保育僧侶農村維權運動的七零年代左翼淵源〉,第十二屆印順導師思想國際學術會議:普世價值與宗教對話,暨關懷生命協會成立二十週年「動保暨生態倫理論壇」,臺灣新竹玄奘大學宗教學系暨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2013.4.會議報告〈現代泰國上座部僧團教育制度〉,宜興大覺寺。
2013.1.8-10 “A Short Remark on East Asian Sākāra-vijñāvādian Idea of Jñeyāvaraṇa”, 2nd International Meditation Seminar: The Buddhist Meditation, Mahachulalongkornraja-vidyalaya University, Ayutthaya, Thailand.
2012.12.22-23演講論文〈為什麼宗教-民族主義及原教旨主義没有在現代泰國僧團滋長?〉,「佛教當代關懷:佛教和政治」研討會,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吉隆玻,馬來西亞。
2012.12.20與鄭庭河博士共同主持「佛教當代關懷」座談會之二:「政治裂縫中的佛教」。馬佛青行政與訓練中心,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吉隆玻,馬來西亞。
2012.11.30新書發報論壇:趙文宗和劉宇光合編《現代佛教與華人社會論文集》(粵語)。香港藝鵠 (Art and Culture Outreach)。
2012.10.29-11.2會議報告〈當代泰國佛教的「樹木出家」:僧侶的農村維權運動〉,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辦,第5屆兩岸四地會,暨第7屆青年學者佛教學術研討會:人間佛教之佛教文化的繼承與創新。
2012.7.3-5杭州佛學院研究生講座系列「現代佛教研究」專題系列三講:一,歐陸佛教學 (Buddhology);二,戰後英-美大學的佛教研究 (Buddhist Studies);三,過去三十年臺灣的佛教研究回顧;及四,僧團/佛學院 vs. 現代大學學術性佛教研究對比。
2012.6.25-28“Whether Defiled Obstruction (klesa) is a Psychological or Existential-ethical Concept: A Case Study of East Asian Yogacara”,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Buddhism and Bioethics: the Buddhist Doctrine of Non-Selfhood, School of Philosophy,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China.
2011.10.學術演講「東亞有相唯識學所知障概念研究」,北京大學哲學系
2011.5.27-29杭州佛學院研究生講座「東亞唯識所知障 (Jñeyāvaraṇa)」專題系列三講:一,預備課與文獻;二,所知障、法障及八識;三,十障;及四,餘論
2011. 5. 2.講座「現代佛教的政-教關係」,檳城文化協會主辦
2011. 4. 29講座「中國大陸的佛教研究近況」,吉隆坡馬來西亞儒學會,孝恩館。
2011. 4. 28講座「中國大陸近年的佛教發展」,馬來西亞華人公會 (Malaysian Chinese Association) 、中華大會堂及宗教局主辦。
2011.1.21演講「東亞唯識學的所知障 (jñeyāvarana) 概念」,臺灣法鼓佛教學院
2011.1.18-21會議報告 〈佛教的宗教暴力:問題意識、案例與專著評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宗教學研究所主辦「第二屆四校宗教學論壇:華人的宗教研究方法」。
2011.1.8-11會議報告“A Comprehensive Survey of the Contrast between the Two Models in East Asian Yogacara”, The 3rd International Buddhist Research Seminar: Buddhism: Truthful Knowledge and Quality of Life, Buddhist Research Institute, Mahachulalongkornrajavidyala University, Ayutthaya, Thailand
2010.10.9演講: 「當代西方學界的佛教研究」,杭州佛學院
2010.9.24-26會議報告〈佛教唯識宗研究回顧 : 1949之後的漢語學界〉,佛教史研究的方法與前景學術研討會,復旦大學 文史研究院,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ethods and Prospects in Buddhist History Studies
2010.8.5演講「當代南亞佛教徒與政治、暴力和冲突」,馬來西亞佛教學術研究學會(Buddhist Research Society of Malaysia) 及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馬來西亞吉隆玻
2010.7. 31-8.1演講「從現代國家的政-教關係問題看現代世界對佛教的挑戰」,「佛教與現代社會」會議,新加坡竹林寺主辦
2010.6.19演講「佛教及宗教暴力」(粵語),香港藝鵠 (Art and Culture Outreach)
2010.4.22 演講 “Engaged Buddhism: Background and Basic Ideas”, Jesuit School of Theology (of Santa Clara University), Graduate Theological Union at Berkeley, California, USA (美國加州 柏克萊 聖克拉拉大學 神學院)
2010.4.19演講 “Scholasticism in Indo-Tibetan Buddhist Monasticism”, Departments of Religious Studies and Political Science, Santa Clara University, Santa Clara, California, USA
(美國加州 聖克拉拉市 聖克拉拉大學 宗教學系及政治學系)
2010.4.15 演講 “The Philosophical Argument of Store-Consciousness (Alaya-vijñāna) in Yogacara Buddhism”,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Loyola Marymount University, Los Angeles, California, USA (美國加州洛杉磯天主教 羅耀拉-聖母山大學 哲學系)
2010.4.5演講 “Engaged Buddhism: Basic Ideas Behind Revolutionary Dharmas and Social Justice”, Department of Religious Studies, University of San Francisco,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USA (美國加州 三藩市 三藩市大學宗教學系)
2010.3.9 演講 “Engaged Buddhism : Background and Basic Ideas”, Department of Theology, Loyola Marymount University, Los Angeles, California, USA (美國加州洛杉磯 天主教 羅耀拉-聖母山大學 神學系)
2009.12.15演講「右翼佛教 (Right Winged Buddhism) : 斯里蘭卡佛教極端民族主義的衝擊」(粵語),香港藝鵠 (Art and Culture Outreach)
2009.10.9-11會議報告“Engaged Buddhism and Civil Society” ,「世俗化社會中的宗教與政治」國際學術研討會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暨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
2009.9.17-21會議報告「東亞有相唯識學 (sākāra-vijñānavāda) 所知障 (jñeyāvarana) 概念初探」,「佛教與東亞思想傳統 : 以東亞佛教經典與佛教史學為中心」學術研討會 廣州 : 中山大學哲學系
2009.8.6 演講「從國內、外藏族在文教處境上的差異看西藏問題」,香港《亞洲週刊》(Asian Weekly)
2009.8.2演講「左翼佛教 (Engaged Buddhism) 」(粵語),香港藝鵠 (Art and Culture Outreach)
2009.5.25演講「從康德哲學完整性理念初探大乘佛教的所知障 (jñeyāvarana) 概念」,臺灣南華大學哲學系
2009.5.25會議報告「右翼佛教: 斯里蘭卡佛教極端民族主義對內政和南亞區域性國際關係的衝擊」,「宗教、暴力與和平」學術研討會,臺灣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
2009.5.18-24會議報告「右翼佛教 : 斯里蘭卡佛教極端民族主義對內政和南亞區域性國際關係的衝擊」,「人間佛教及參與佛教的模式與展望」學術研討會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umanistic and Engaged Buddhism: Patterns and Prospects),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學社,及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合辦。
2009.1.10演講「佛教知識論的宗教向度: Anne Klein《知識與解脫:促成宗教轉變體驗的藏傳佛教知識論》一書評論」,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佛教知識論」計劃
2009.1.9演講「西方學界的佛教論理學-知識論研究現況」,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佛教知識論」計劃
2009.1.6演講「佛教知識論的宗教向度 : Anne Klein《知識與解脫:促成宗教轉變體驗的藏傳佛教知識論》一書評論」,廣州:中山大學哲學系邏輯與認知研究所
2009.1.5演講「西方學界的佛教論理學-知識論研究現況」,廣州中山大學哲學系邏輯與認知研究所
2008.5.23.演講「佛教唯識宗煩惱 (kleśa) 的基本性質:心理學概念與倫理學概念之辨」,廣州 : 中山大學哲學系
2008.5. 23. 論文評論 : 美國加州伯克利宗教聯合研究院 (GTU) Thomas Cattoi 教授比較宗教學講座 The Incarnate Logos and the Rūpakāya: Towards a Comparative Theology of Embodiment,廣州中山大學哲學系
2007.12.9-11會議論文“A Study of the Sākāra-vijñānavāda Concept of “Remote Object-support from the Other Aggregates”: According to Cheng Wei Shi Lun”, in Symposium on Vijñāptimātratā Theory and East-Asian Thought and Buddhist Tradition,唯識學思想與東亞佛教傳統學術研討會,廣州 : 中山大學哲學系現象學研究所與佛研究中心合辦)
2007.3.17-1會議論文「妄心系唯識宗論煩惱障 (klesavarana) 及煩惱心所 (klesa) : 以《成唯識論》為據」,第十屆儒佛會通暨文化哲學學術研討會: 中國哲學的心性論,臺北 : 華梵大學哲學系
2006.10.12-15會議報告「一行禪師與現代越南激進佛教」,第十三屆國際佛教教育學術研討會會議主題: 越南佛教與中國佛教,臺北:華梵大學 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2006.7.16演講「識所緣唯識所現 : 以玄奘《成唯識論》的法相唯識宗為線索」,上海 : 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
2006.6.19演講「佛學研究方法論的蛻變:知識社會學的分析」,廣州 : 中山大學哲學系 宗教學研究所。
2006.6.15演講「北美藏傳佛教哲學研究現況」,臺北 : 華梵大學東研所。
2006.3.13演講「佛學研究方法論蛻變的知識社會學分析」,臺北華梵大學東研所。
2006.3.10評論「南傳上座部《大藏經》及說一切有部《大毗婆沙論》翻譯計劃」工作研討會,臺北 : 華梵大學 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2006.3.31演講「唯識的對象概念」,臺北 : 國立臺北大學 中國語文學系。
2006.3.30演講「佛教唯識宗的言義 (artha) 與其顯現(pratibhasa)」,臺北 : 天主教輔仁大學 宗教學研究所。
2006.3.11-12會議報告「左翼佛教 : 激進佛學、世俗公民社會與現代佛教的政治反省」,第九屆儒佛會通暨文化哲學學術研討會:人權的哲學反省,臺北華梵大學哲學系。
2005.12.24演講「唯識宗的語言哲學」,臺北 : 華梵大學哲學系。
2005.10.15-16會議報告「經院佛學:從「四句」的詮釋看宗喀巴中觀的特質」,第六届天臺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華梵大學 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暨華梵佛學研究所合辦。
2005.10.7-8會議報告「中世紀印度的系統知識及其載體:論書 (śāstra)、見(darśana)及班智達 (pandita)」, 第二屆印度學學術研討會,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合辦。
2005.10.14演講「E.Napper《緣起與空性: 強調空性與世俗法之間相融性的藏傳佛教中觀哲學》中文版導讀:從主題背景及研究方法為線索說起」,臺北佛哲書舍。
2004.4.30演講「中國宗教看死亡與永恒:佛教」(粵語),2004年度《認識中國宗教》講座與証書課程(香港中文大學宗教學系中國宗教研究中心及基督教中國宗教文化研究社 (Christian Study Center on Chinese Religion and Culture) 合辦。
2004.2.13會議報告「瑜伽行:唯識宗的宗教方法,從現象還原法試探「五重唯識觀」的哲學意涵」,現象學與佛家哲學會議,香港中文大學現象學與人文科學研究中心。
2003.6.13普及講座:「左翼佛教:現代社會與佛教」(粵語),香港哲學會與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香港公共圖書館合辦 : 2003年度講座系列:從當代哲學家到香港社會。
十一,教學 (本科暨研究生, 2007-2015)
曾授科目 (本科暨研究生):
Introduction to Buddhist Doctrine, Early Buddhist Philosophy, Mahayana Buddhist Doctrine, 大乘佛學、印度佛教哲學、世親《唯識三十頌》異譯對讀、唯識的識論與實存議題、唯識學的所知障專題、佛教禪觀理論的哲學問題、藏傳佛教概論、藏傳佛教哲學、現代佛教的公共議題、國際學界的佛教研究、現代社會與佛教之東南亞上座部等。
指導研究生
茅宇凡,哲學碩士,2009-2012年。論文《唯識理論中的「名言」問題初探:以《成唯識論》為中心》(110頁,2013年度上海市研究生學位論文優秀成果獎)。2012-2015年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攻讀博士學位,博士論文《後期印度佛教哲學中關於外部對象實在的爭論》,導師:姚治華教授)。
王俊淇,哲學碩士,2010-2013年。論文《部派佛學極微論研究:《俱舍論》〈界品〉譯研》(150頁)。獲2013年度日本政府文部科學省博士生全額留學獎學金,赴日攻讀梵-藏中觀佛學博士學位,導師為齋藤明教授。
Simona Lazzerini, 文科碩士 (EMA),2011-2013年,意大利留學生。論文:Buddhist Hells and Filial Piety: Comparative Studies between Indian and Chinese Buddhism, 現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 (Columbia University) 攻讀東亞研究博士課程。
Putikan Kitkuakul社會學碩士生,2010-2013年,泰裔美籍留學生。
|
百讚頌:對世尊的一百個尊稱
-
從倖存的對應經典,可以讓我們窺視到最初經典結集的樣貌,有道是「以管窺豹,只見一斑」,但是,這比僅從圖畫見到的豹珍貴多了。
在《中阿含133經》與對應經典《中部56經》,經名都是「優婆離經Upāli
sutta」,這是相當生動、精彩的故事。耆那教的俗家弟子優婆離,前往與世尊論辯,最後折服而改宗佛教,雖然世尊指...
2 days ago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