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默认栏目
酒酐耳热说文章,惊倒邻墙,推倒胡床。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
香港大学和耶鲁的生活到2004年八月就算是正式结束了,这些随笔记录了自己的学习 和思考,write to make myself alive.
9月
14日:看四本闲书《才媛如花》 :有关京都女子大学的随笔,这所学校的校规写道:以培养温雅高洁的女子为目的 ,据说其毕业生是日本男人心目中太太的最佳人选。这一系列的另一本书登上胡佛塔是少数的几本关于斯坦福大学的书,可惜写得很一般,不如让我来补记。《杨步伟:杂记赵家》:这是赵元任太太写的随笔, 想想倒是可以作为文科的F2的参考资料,他们一家所交往的都是当时的中国的精英和名流。《黄可:走进樱花美术园》: 这是有关日本美术的随笔,处处都有些小知识让人回味,里面一文提到了一条通往京都大学的林木幽深的“哲学之路”,让人向往。《季羡林 :清华园日记》:早日的季羡林也是书痴一个,颇得我的胃口,那些文史哲的名家似乎好几个都是西洋文学系出身,比如季羡林,比如钱钟书,而且他们在本科的阶段已经许多种文字一起学习了,现在北大的外国语学院是不是可以尝试恢复这种旧制呢?现在的学生,水准都太单薄 ,读书的广度和热情与这些老一辈无法匹敌。但是我知道读书的种子是不会断绝于世的。
12日: 常常回味崔卫平在“为阿伦特一辩”中的那段话------“然而对于富有智性的人来说,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情况都还要更复杂一些。他们有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强烈要求,有需要独处的迫切心愿,这是保证智性活动的起码条件。要想富有成果地进行思考,必须是连续性的不间断的,不受任何外部搅扰的,因此不能在所需要的时候单独和自己呆在一起,哪怕因心思放在别人身上而不能收回来,这都能引起"思"者的某些内部恐慌。于是,外在的约束自然地会变成一种内在的恐惧:担心爱情或在情欲掀起的波涛中丧失自我。”对我们来说情况常常是这样。
9日:关于读书的国际视野,我只能简单地说几句,以后有机会写成长文。读书到了后面,阅读的材料不再限制于一个语种和最近的几百年,真正的全球化的阅读视野在国内是培养不出来的,比如我想看的书想买的书,不仅上海没办法满足,北京也没有办法满足,但是北京能够看到你在上海从来都没看到过的出版物,我在北京能买的书在上海根本就没有,在上海的几个小小的学术书店还不存在的时候,北大旁边的风入松已经把几万种学术书籍买得火热。所以如果就大陆地区的出版物来说,你还是应该去北京才叫开阔眼界,经过北京大学图书馆和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历练,你对历年来的大陆出版物和小部分的西文书籍才算是入了门。可是出了国门,才会知道,百尺竿头你才爬上了几米,比如香港和中文大学图书馆,香港大学图书馆和中央图书馆,你才发现很多你在国内借不出来的书,大本子的画册展现在眼前,这时候无数的香港和台湾的出版物也开始变成你书单的一部分。而这时候大陆学生不太关注的英文书籍开始慢慢以排山倒海的态势进入你的眼帘,可惜这绝对数量超过中文的英文书籍并没有展现出它的能量,这时候你能看到的还有少量的其他语种的文献,但是这些小语种的文献其绝对数量依然要远远超过北大的收藏,北大的王邦维教授来到港大,一开始还没有把港大的图书馆放在眼里,但是以我四年泡北大图书馆的训练,我对他说港大图书馆在很多方面都要超过北大的。但是这依然无法营造出国际一流水准的阅读视野和研究环境,这样的阅读要在成为江海的大型研究图书馆里才能造就,比如超过1000万册以上的耶鲁sterling和哈佛的weidner. 其实在这顶级的学术图书馆之间还有很多中性的研究重镇(暂时不谈面对全球和全国的读者国家级图书馆),比如威斯康星大学图书馆,纽约市立图书馆,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图书馆等等,一个真正的国际一流大学的图书馆为了给各种研究创造环境,应该提供完整的这一语言的研究资料。比如中文,日文,法文,德文,俄文在美国大学图书馆里就算是小语种,但是耶鲁的收藏却叹为观止,这些语种的书籍采购都是由本领域,或者本国的专家来掌握,加之纽约市立图书馆有充裕的购书基金,使得水准达到一流,我走过长长的日本书架之后,才来到中文书的部分,因为基本全部采取开架,比起北大能看到更多的作品,而且能借200本,对我这样的书虫来说真是乐不思蜀,每每借到190余本才罢休。(音像资料的借阅是另外一个惊喜之处,这里不细述)。我还问过一个有东京大学哲学硕士和希伯来大学比较文硕士的日本人对日文收藏感觉,他表示满意。另外我所见到的法文德文和希伯来文的收藏也同样叹为观止。然而这些还是远远无法和英文的学术积累相比,在许许多多无人涉及的领域,国内没有专家的领域,总是能找到大批的英文学术著作。在人文之外我想也是这样,记得一次在港大图书馆三楼经过动物学的书架,我偶然停下来,看到一批书都是有关缅甸的鸟类,而且那个书架都是精美的分类很细的有关东南亚的各国的飞禽的研究专著,让我感慨他们实在是人才兴旺,学术成果层出不穷。就这样为了穷通研究题目的古往今来的文献,看数个语种的资料就成为必须,尽可能地收集到全世界的资料就成为当务之急。阅读的工作量,语言工具学习的紧迫感就提上了日程,所以不断地熟悉不同语言的学术传统也成为工作的一部分,(想象一下你要去熟悉中国从古到今有哪些出版物的工作量,由此类推到比如印度的梵文典藏,古代的日本和法国的文献手稿,拉丁文写本的欧洲,以及阿拉伯语文献的世界)谁知道你是不是要用到中世纪以及镰仓时代的什么作品或者西藏文的一首神秘主义的诗歌呢?这种探险当然也是一种智识上快乐,这也是为什么想要拓展人类知识的新边疆的学者忙得没有时间和太多的世俗打交道的缘故,他们的家园已经不在一时一地。没时间了,就说到这里吧。
8日:在香港和姚老师一起坐着聊天的时候,都觉得国内的喧嚣之气常常使我们失去了语境,他慨叹时下北大的梵文老师也去给文化公司打工了,我则告诉他北大已经不错了,还能给理想主义者一口饭吃。姚老师北大哲学一脉,前后17年的训练,也许对这喧嚣还比较绝缘,当然他年轻的时候也曾在天安门前慷慨激昂,只是后来那一腔热血都化为了学术的进力。我自己因为学习过热热闹闹的新闻传播,浪漫多彩的英国文学,混迹于觥筹交错的国际展览业,国事家事天下事,激辩和逍遥,文科所应该经过的山河,都来了一遍,更能体查一些这喧嚣之后的茫然。书海飘香的日日夜夜,走了这么远之后就越加得奋不顾身了,这是一种和着泪的欢乐,有着“仰天大笑出门去”的决绝。年轻时所看重的感情经过风飘水流之后才叹道这未必是我们能抓住的东西,有时候偶然读到一首小诗才会想到简简单单的爱情已经离去了很久。
7日:准备的工作全面展开了,Stanford Bulletin 2004-2005已经出版,要浏览这一学年有关的上百门课程的简介并作出选择。给Professor Faure 发信,希望能取得两门课程的bibliography 并开始买书。继续Unexpected Way的阅读并准备写书评,塔木德四讲的前言让我感到惊奇,所以很多被忽略的作品也许隐藏着难以言述的宝藏,Emmanuel Lévinas(Lithuanian-born French philosopher who combined the ideas of the German Phenomenologists Edmund Husserl and Martin Heidegger; after World War II he was admired as a scholar of Judaism, especially the Talmud ) 作为一个犹太人和伦理哲学家,经历了重大的磨难,促成了他对历史命运的透彻领悟。这让我想起经过20世界上半叶这种极端时刻的许多名家,他们后来的杰出成就出自于对时代和个人命运的反思和救赎。 Lévinas还提到一位传奇式的外表像流浪汉的犹太教的大师寿沙尼,据说其通晓30多种语文,胸有绝学,衣衫破烂,浪迹天下(La Decouverte, 1984,p138)。我不禁苦笑,这样的流浪汉怎么在中国就很难碰到呢。我记得谢里曼作为一个商人却酷爱希腊,自学了10几种语言,并发掘出troy, 这种民间的奇才我们是不是也很缺少呢。我们大学里的学生听说学梵文的都会侧目而视,而不要提商人了。我们这样的不利于追求真理的环境如何造就足以有世界影响力的思想家和文化奇才呢。 在bulletin上看到斯坦福-北京大学项目的描述,有趣,照录如下:STANFORD IN BEIJING:Stanford in Beijing allows Stanford undergraduates to live and study in an international dorm at Peking University, one of the most highly respected universities in China. Classes are taught in English by a Stanford faculty-in-residence and Peking University professors. Students are considered enrolled in Peking University and may participate in athletic. East Asian Studies 342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CIENCES and musical activities on campus, including Chinese art and calligraphy,tai-chi, and wu shu. For more information, contact the Overseas Studies office at Sweet Hall, or see web at http://osp.stanford.edu/program /beijing/ .
5日:写下这些话的时候正听着小野丽萨(Lisa Ono)的法语专辑,上次离开北大去耶鲁是三年前,在北大门外吃的饭。这次去斯坦福之前我到复旦来买书 ,同时也算是再次告别一下国内的高校。这一生阴差阳错注定了在海外求学的日子终会成为我教育的主体,但是我依然热爱国内的大学,喜欢那种大家一起出去吃饭的劲头,喜爱那种自由年轻的生活,今天看见很多新生,我想他们即将开始自己也难以想象的精神探险了。看着大家我也会回忆起往日的生活,想起北大,耶鲁和香港大学的不同的场景,也会有淡淡的伤感,本科的时代在这一世是一去不复返了,虽然和工作多年的同龄人相比还保持着清纯的心态,但毕竟不是20岁的充满了不带伤感的梦想的时代。今天购买的书籍折扣从5折到8折,以个人收藏的宗教学为主题,无法去北京,一定会漏掉很多精彩的出版物。发现现在的学术书籍也越来越漂亮了,看了很舒服,目录如下:《 罗马人》(R.H. Barrow: The Romans).《信仰的彩虹》(John Hick: The Rainbow of Faiths),《 塔木德四讲》(Emmanuel Levinas: Quatre Lectures Talmudiques).《美术考古一世纪》(),《西方道教研究编年史》.《 中国历史文献学》《 上帝道成肉身的隐喻》(John Hick: The Metaphor of God Incarnate)《敦煌佛教律仪制度研究》《中国道教史》《 世界伦理构想》(Hans Kung:)《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中国印度见闻录 》(Relation de la Chine et de l'Inde)《疯癫与文明》(Michel Foucault: Histoire de la Folie a l'age Classique)《基督教概论》(Alister McGrath: An Introduction to Christianity)《中国清真女寺史 》《 规训与惩罚》(Michel Foucault: Surveiller et Punir),《印度佛学源流略讲》《宗教人类学导论》(Fiona Bowie: The Anthropology of Religion: An Introduction),《风格的特征》(Robert Ducher: Caracteristique des Styles),《佛教征服中国》(Erich Zurcher: The Buddhist Conquest of China),《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 》,《死海古卷》(Dead Sea Scroll)《光辉的射线》,《圣学复苏精义》.
4日:谁料到刀郎的歌唱得这么好,情真而且带一点感伤,特别是看到这十几年来没有上过大学的他走南闯北浪迹他乡,不懈地为自己的音乐梦想而奋斗,我能够明白在这样的道路上放弃的人永远是多数。他的原创歌曲比如“蔓莉”让我得到 难得的感动,心里也大概明白了他在大江南北广受欢迎的原因。他的歌和创作道路摆脱了陈腐的学院气,和味同嚼蜡的应景之作和官方歌手相比,带有悲凉和深厚的个人积累, 看来”悲愤出歌手“也是有道理的,他的这种司马迁式的报任少安书的精神,又一次让我有了学习音乐的冲动,说不定很久以后我也会去读一个世界音乐的学位。
3日:下午我在北翼商业街看碟的时候,俄罗斯开始了人质的解救行动,最后证实有200多人死亡,不同的国度不同的生活不同的际遇不同的命运,人的存在的偶然性和脆弱可见一斑了。9月3日是法定的中国抗战胜利纪念日,但是却鲜为人知。这让我想起1942年牺牲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北满抗日联军总司令赵尚志,他有名言:“没有国哪有脸”,他死后日军锯下他的头颅,将其身躯投进松花江中。后来长春市般若寺的住持炎虚将赵尚志的头颅掩埋在般若寺内,但是后来失去了下落,直到今年的五月被重新发现。这一事件让我想到现在在各处享乐的人们,没有多少还会反思近60年前的抗日决死战,还会想想那一代人的悲剧和不得不奋起或者沉沦的命运,从大处讲历史的起伏如同人一生中的起伏,苦难也常常被平息和遗忘。这一年每当想起这一点的时候,我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在港大看到的一张 摄于淞沪抗战时期的照片,那是一队正在被调往前线的全副武装的国民党陆军战士通过街市的一个瞬间,年轻的他们脸神刚毅严肃,正走向战场, 这些是真正的一去不复返的壮士,可以想象在淞沪战役最激烈的开端这些军人中也许没有几个能够生还,在这一刻,在几乎没有胜机的情况下和强敌决战就是他们所背负的命运。
2日:最近读的闲书是《音乐的历史》,《哈佛深呼吸》 ,发现之旅的《满满的书页:书的历史》,我知道什么丛书中的《教皇》《Helen Gardner: 宗教与文学》以及《中国登山之旅》,宝山图书馆虽然小还是有一些好书 ,在哈佛的那本里,又看到贺麟的那段话:以后务须随时随地牺牲一切保持自己的内心自由和self respect, 要无一时忘掉了以诚接物,更要无一时忘掉了求真理说真理的使命。如果说我在正规学业上还有什么遗憾的话,那么就是还没有成为哈佛的学生。
8月
31日:整理广兴师的几张光盘,安装了一些没有的梵文字体。继续看friends 和日剧练习听力。
28日:奥运会也给人很多启迪, 今天凌晨看到刘翔获得了冠军, 百转千回的努力终于怒放,那种荣耀,超越性的一刻真的让人激动。这种时刻一生没有几次,奥运会的拼搏也让我联想起充满荆棘之路的学业,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刘翔的胜利,以及所有奥运选手的那种拼搏到最后一刻的精神对我来说都是一种激励。多次的奋斗都是因为有了顽强的目标才得以坚持。对于想在人世间有所成的人来说,让梦想成真也是我们在是我们可以把握的东西吧,这种过程中的美感和满足是没有奋斗过的人很难体会的。
22日:今天下载了一些学术网站,慢慢地消化。包括American Academy of Religion,Association for Jewish Studies,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ddhist Studies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Religions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Japanese Religions 。
21日:上午有关斯坦福的事情忙了三个小时,处理各种信息,回邮件。最近买了一批新的压缩DVD做日语 和英文的听力材料。今天在路上我不断地体会这句话“生命中最强烈的感觉,通常是我们所爱以及让我们生气的人事所引发的。我们很可能过于沉迷在冲动的感觉和情绪焦虑之中,失去了分辨对错的能力。与其如此,我们不如培养不执著于个人感觉的态度,并决心解脱世俗欲念的束缚。”我想无论自己在身心处于怎样悲惨的困境,都应该坚强的 承受并为自己点亮一盏灯。
20日:回来的日子我几乎忘记了自己是求道的人,世俗的网的过多的纠缠让我领悟到在精神上有所突破其实依然是漫漫的长途。在功力不深的时候还是需要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来襄助,需要鼓励让我们前进。这个世界的诱惑和变动让我们过多地沉迷于“小我”的感觉之中而迷失了方向,我们被挡在一堵墙的后面,对另一个世界,对于超越于这些纷争的行动方式一无所知。这就是醉生梦死的迷惘的众生,我也混迹其间,我认为自己不过是走得稍微远了一点而已。
18日:写作和做网站都是一种表达---常人的生活之外的独特的人生和感悟,You can feel like an outsider......Anything that gives you the sense that the world you see isn't the world that others see can motivate you to want to tell your own story." 这让我想起卡夫卡,George Orwell 等人。我们的感动很难完全放在心里,也许同时代的人也许后来的人可以凭借我们的文字感觉到我们的呼唤,述说和内心的迷惘。
16日:这些日子开始为斯坦福的学习做准备了,同时也在修改页面。8月23日,网上选课开始。热烈而又紧张,同时夹杂着孤独和求真的生活,类似于耶鲁的生活就要开始了。
15日:张艺谋被北京奥委会请去观摩奥运会的开幕式和闭幕式, 我在想他的生活安排得一定很紧凑,有着各种的工作要做。他的人生已经不再只属于个人了。那些在历史上没有姓名和脸色的人,也热切的奋斗过一生,在内心里的挣扎里叹息地离去了。他们被大多数的人遗忘了,就算是自己的家族,数辈人过后,也杳无踪影了吧。三年的海外求学,每每回家,就觉得自己世俗的成分增加了,想想大家天天在这样世俗的环境里生活,不在渴求解放和启蒙,让自己的生活随着惰性的心态而生灭,这就是一般人的生活吧。在世界一流高校里的人文学生的学习和思考状态,大部分人永远也无法想象吧。
11日:在很多人的传记和日记中,我看到自己的影子,和他们一样, 曾经陷入了世俗的挣扎和情爱的幻灭和起伏。另一个和神性更有联系的我,却超然于这些之外,代表了永恒。我更喜欢的是后者,起落之后的宁静和安详。对于宗教来说,人生之目的就是建立这和自身中神性的联系。这几年不断发展的,就是这种联系。
10日:在香港签证的时候,回到港大和Bill吃饭,他马上要去尼泊尔,这一年也准备在印度等地旅行。话别后颇有淡淡的伤感,在那个小池塘边停下,默默地看着,无雨燕双飞。 签证比较简单,几个问题就过去了,又回到了香港,多年来一个人的旅行虽然自由,却增添了不少伤感吧。
9日:这两日读一本有关bipolar disorder的书,里面写道:We all build internal sea walls to keep at bay the sadness of life and the often overwhelming forces within our minds, stone by stone, over a lifetime.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这些需要得到医疗的伤痛吧。人生真是相当的神秘 ,渐渐地理解了高更的那幅画。One is what one is, and the dishonesty of hiding behind a degree, or a title, or any manner and collection of words, is still exactly that: dishonest.
8日:文学里面其实没有什么出路,咏叹无常虽然引起了我们的共鸣 ,却并不能增加我么的解脱和快乐。下面的诗写得虽然美,可是10年之后依然读到同样的作品,你就知道依靠这些这辈子也没什么指望了:) Edna St. Vincent Millay - Sonnet 02: Time Does Not Bring Relief; You All Have Lied
Time does not bring relief; you all have lied
Who told me time would ease me of my pain!
I miss him in the weeping of the rain;
I want him at the shrinking of the tide;
The old snows melt from every mountain-side,
And last year's leaves are smoke in every lane;
But last year's bitter loving must remain
Heaped on my heart, and my old thoughts abide
There are a hundred places where I fear
To go,---so with his memory they brim
And entering with relief some quiet place
Where never fell his foot or shone his face
I say, "There is no memory of him here!"
And so stand stricken, so remembering him!
7 月
11日:今天听到earthbound演奏的vol de nuit夜航, 长久地激动中,这类的电子音乐如此地感动我,让我产生了做一个电子音乐家的冲动。下面是amazon中的评论,Paul Schwartz is obviously talented and the talent he uses on this album also speaks for itself. This album has made me check out his website to order his other titles that are unavailable here. This album sets an immediate mood of sensuality, a little melancholy and also a quiet reflective joy. 一个长久浸润在超越性中的人,尽管面临了无数的挫折和无常,也终于要找到表达自己的办法,把这种超越性的美感越过时光和山川传达给在世俗中备受折磨的人们。也许自己在内心里还是具有艺术家的气质,听到这些曲子,还是会有强烈的高峰体验。
10日:今天我看到过去11年的照片,在那么多四面八方的城市,四所大学各自的同学和回忆,那些穿的衣服也带回了当年的感觉和心情,而这一切也都过去,如同沙子在旋风中散去,让我几乎潸然泪下。我曾经有的生活的片断,激昂的岁月,踟蹰的街头,慢慢地都消逝了。我把一些照片翻拍成数码照片,准备带在身边作为回忆,我对人生的态度也似乎越来越像是东邪西毒里的张国荣,在心里有时候也喝着醉生梦死的酒。这些时候奋勇读书求真才能让我在这虚无和偶然的强烈的寂寞中得到安慰。当然对于佛教的学习也是我的支柱之一 , 在这样人心迷茫和混乱的世界上,能够舍生忘死的做一些事情是多么不容易啊。我总觉得生命用在超越性上将会美得惊人,几乎就等于是让自己发出光来。我多次地感到过这种超越性的冲击,也就是那种忘记了时间空间和自我的高峰体验,那种飞翔在广奥无垠的天空上,或者面对海洋和群山的高峰体验。
6月
28日:29年过去了,这些年真是羁旅不断的岁月,因为游学而不断地搬家,打包离开一个学校或者一个城市,这10年来搬了7次家,常常都是在夏日里,也常常挥汗如雨的搬东西,箱子 ,去邮局寄书,订火车或者飞机票,看着房间不断地空下来。30又要走了,暂时离开香港了。 今天又是生日了,过去有喝闷酒的生日,有好些一个人吃鸡腿度过的生日,这次恰好又逢将要离开香港的日子,总的来说,不是很看重。但是我前六年的时间醉心于文学艺术,对于离别和流逝岁月的感怀还是有的。多年来,在实现理想的杀场上从东墙打到西壁,学术算是入了门,道业不知道何年才能有所成就。今天看闭何炳棣先生的自传“读史阅世60年”,还是有很多启发和教益。老一代做学问的认真态度,我们还是差得远了。不过也没什么志向做天下第一等的学者,能够肚子里有点东西倒给学生就不错了。
25日:今日参观了饶宗颐学术馆的藏书,就在研究生堂的下面。饶先生这样的传奇学者,其藏书也很有其特色,特别是善本书,民国时期的藏书,梵文和印度学的藏书,以及多他订阅的达600种的杂志。因为还在撰写专著,饶先生还有30%的精华书籍放在家中,所以放在学术馆的书籍大概是3万册左右,放在十几个房间,加上外面放的文物颇有点日本东洋文库的味道。书籍正准备开始编目。我花了2个小时匆匆地浏览书名,因为不能拍照也无暇记录,说说简单的印象:民族学:有许多早期出版的我不曾见的书,这是大型图书馆的通病,老一点的用得不多的书籍都放在闭架书库里,恐怕只有饶宗颐季羡林这样的学者提出要求才能进入。北大,港大,耶鲁都是如此,这样的话,有相当多的年代久远的出版物就无缘一见,真是浪费了资源。民族学这一块有相当多少数民族的文献,比如苗族文献,藏学文献,格萨尔王传全本等等,藏学的东西似乎不够全面,可能因为前日我在弘法精舍看到了一批相当好的个人捐赠的国内藏学出版物,其中大部分的书现在买不到了。还有一批英法出版的近东的民族研究专著。// 宗教研究:这个部分以道教,佛教,印度宗教为主,其中精到的是印度宗教和吠陀研究的一批中西日文老书,当然正统道藏和大正藏,南传大藏经都赫然在目,其中还看到了几乎是最全的有关池田大作的书籍,中港台日出版的加在一起有数十本。// 甲骨文,潮州研究,善本 :上架的还不多,不过潮州的资料比较齐全。另外还有两个善本书书房,大批的明版宋版,民国时期的线装书,包括钱钟书,高罗佩以及无数的知名学者的签名赠送本。在外面还有一个屋子全都是学者的签名赠送本,有上千册了。// 中西文学和语言学:诗词别集为主,品种繁多,还看到小开本的诸桥辙次的汉语大词典,现代学者比如姜亮夫和一些日本学者全集等等,当然少不了各种中文系图书馆的金石学,文献学,文学批评的专业著作。// 敦煌吐鲁番学:据说大部分没有运到,还放在饶先生的书房里面,所以我只看到了很少的部分,大概有7,8百本,都是常见的比如敦煌吐鲁番文书,敦煌石窟全集,不过还是看到几本没见过的文集。还有一个书架是是饶先生自己的著作,大概有两个书架的样子。// 美术史:以中国美术史为主,但是有一排西方美术史的英法文作品,包括了很多艺术杂志和画册,大概有5,6排的样子,orientations收集的很齐全,还有一个书架是古代乐器和音乐史的研究。// 学术期刊:据说有600多种,很多小型的杂志也有收藏,比如广西民族学院学刊,Renditions杂志。其中颇有一些民国时期的各种丛书,已经泛黄而很难使用了吧。还看到一套红色的民间戏曲丛书,2排书架,从没见过。// 大概的情况就是这样,没有时间细看了,书是非常多的,我花了无数的时间去了那么多图书馆,依然有很多的漏网之鱼,今天始得一见。不过也只能走马观花,也不能细说书名了,了解一下这位学者的数十年的学术生涯。读书的路真的是任重而道远。
18日:图书馆来的新书,中西文都汇聚到一起,一般都花上1-3个小时全盘浏览其中比较有兴趣的。这比耶鲁要好,除了在编目室看到一排排的等待上架的新书,那些已经上架的都分散到书库的海洋中去了,除了一排排地去浏览,很难寻找。当然西文的新书部分在典雅的有着火炉和沙发的阅览室中摆出来,可是我屡次去,也没看到几个人。去看新书的时候,同时也顺便借回来CD,CD-ROM和DVD的新品。比如今天将“收藏”杂志和“世界知识年鉴”的光盘,还有三张介绍50年奥斯卡奖的DVD借了回去,另一张法鼓全集的光盘暂时找不到,下星期再去。今日的新书有许多个人的兴趣点,花了两个多小时来消化。简述如下:在中文作品中,有两篇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一是葛兆光在屈服史及其它 : 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 中的“道教研究的历史和方法”,以之可以看出全球性的道教研究的难点和文献之浩瀚,道藏很想碰碰,可惜我现在连大正藏的一些基本典籍都顾不过来,只好把买的道教书籍先放在一边。不过葛兆光和李零等人,还有很有国际汉学的眼光,他们的书值得一看。另一篇是中国与基督教 : 中西文化的首次撞击 / 谢和耐着 ; 耿升译.(Chine et Christianisme)之前耿昇先生的长达43页的重版序言“法国汉学界对于中西文化艘次撞击的研究”,真是佩服耿先生长期耕耘在这一领域所积累的深厚功力,令我眼界大开。中国考古学史 / 阎文儒着:他是向达的学生,房山石经和契丹藏的的发现者之一,本书也提醒我古典文献学的功夫要好好锤炼,同时要静下心来多读古书。引起我兴趣的还有畅谈东方智慧 / 池田大作, 季羡林, 蒋忠新着 ; 卞立强译., 安藤忠雄的都市彷徨 / 安藤忠雄着 ; 谢宗哲译.,以及伪满洲国的"照片内参" / 张志强主编.。在东方学文从中,终于看到了4卷本的日本文学史 = A history of Japanese literature / 叶渭渠,唐月梅着.,上一次看日本文学史还是10年前了,小小的一本译作,终于看到比较全面的作品(当然比起日本出的长达十几卷的文学史,还是小巫见大巫了)西文的部分更是港大的强项,不知为什么图书馆买了一本老书Zen Buddhism & psychoanalysis / D.T. Suzuki, Erich Fromm, and RichardDe Martino.。我很有兴趣的帆看了两本画册:Architecture of the Middle Ages / Ulrike Laule ; editor, Rolf Toman ;photography, Achim Bednorz.:这一本是1000-1520年之间的建筑,主要是教堂和废墟,Portrait of the Hindus : Balthazar Solvyns & the European image of India, 1760-1824 / Robert L. Hardgrave, Jr.:主要是印度的素描,就像传教士在中国所画的作品,古老的气息,让人联想起看“月亮宝石”的高中时代。还翻了一本:The Kabah : rhythms of culture, faith and physiology / Beverly White Spicer. 后面的数目让人对伊斯兰学望洋兴叹啊。
17日:细细一想,我的这三年的老师里面有藏学家,历史学家,学者,佛学家,考古学家,诗人,东方学家, 法师,这就构成了我的学习环境啊,我自己都没有想到。今天看了troy,好像影评家或者历史学家对在嘲弄这部影片,不过我觉得2:40分的片子还是对的起这1.75亿美元的预算和40港币的票价的,毕竟要比吃一次麦当劳更有意义。全片场面宏大,配乐精彩,情感激烈,可以了解一下古代希腊的英雄事迹和城市风貌。史诗可能都有这样的特点吧, 我不是希腊专家,我知道很多人却醉心于希腊。
16日:写这个帖子的时候是凌晨4点,各位应该睡熟了吧,我却起身了,有些难眠。但是夜里面的思考更加纯粹一些吧,在我的耳边,是对面山林里的鸟鸣。我想自己还是发发帖子,而不必作太多的回应,有些问题,你读下去了,总有一天会豁然开朗吧。而且本科的阅读经验也是很难理解这以后崎岖的漫长征途的,滴水变成细流,模糊的影子变成有血肉的形象,荒芜的地点成为脑海里的圣地,更广阔的构架开始成形,生命的有限性也终于显露无疑。你越过的一个又一个的门槛如何向别人细述呢。自己也不断地读着以前认为毫无兴趣的书籍,让自己冲决这智识的罗网,其实不要说10年之前,就是3年之前,又何尝能想到要从事宗教学和佛学的事业呢,人生的波折和变化不是我们可以想象。精神的觉醒和许是前定的旅程会引导你的方向,要说得明白,又怎么能够省略这不间断的 无常接踵而至的光阴呢。对于文学和历史,艺术和影片,我有过万丈激情和日日诗情画意的岁月,这一段时期,长达六年,3年之前,我身边的CD有两百多张,我追踪着优秀的艺术影片 。就像当年“春风得意马蹄疾”沉醉于人间文艺的李叔同。然而各位,日夜朝夕,你看在眼里和心里,你难道不会问,为什么我们重复这种被扰乱的心和情绪所囚禁的生活。为什么那些回忆录终于会感叹人生如同一梦,如同在水中取暖,你难道没有看到里面的无奈和叹息吗?这世上的纷扰和伤害,我们内心的挫折和茫然,难道还少吗?这越加喧嚣的地方,有几个人不是在迷中求生存呢。 我离开北京的时候散尽了身边的CD, 在此后的一年里沉浸在慷慨激昂和宁静优美的曲子。你也许可以理解一点尼采或者荷尔德林的忧伤吧。的确是东海西海,心理攸同,耶鲁的昏暗的走廊中,我遇到立志要追寻解脱的博士生,或者离开有百万资产的家庭,自学巴利文并四处参访云游的美国青年。我现在真正地认为,在这辽阔而又婆娑的的世界上,有信仰的人是有 福的,这一看法,以前的我压根就没有想过。但是80岁的你又如何把你这时候的领悟显现给40岁的你呢。生活确实精彩,生活也很残酷,你很容易逃避,就像无数醉生梦死的人曾经作过的那样。我们都有过这难忘的年轻时代,我们并不相信黯淡的未来,但是我们确实尝到了忧伤和不可挽回的别离,北京的四年,在这一度伤心的城市望穿了无数的聚散,虽然没有书本上的多,却是活生生的体验。我们的朋友们和爱人,我们的年少时期的理想,在我们寥落独行的时候, 他们终于去了哪里?也许如同克里希那穆尔提所说,我们要在这逐渐变得黑暗的世界上,变成自己的一盏灯,照亮了偶在的一盏灯。在一个人变成禅门中的金毛狮子之前,你无法计算他为解脱所投入的心血,你也很难了解在西田几多郎门下的久松真一因为对于哲学的幻灭而导致的转变。
15日:前两天看到李欧梵说自己是书痴,躲在芝加哥大学图书馆的顶楼上,把芝大的图书馆当作自己的书房和会客室。我好生羡慕,也许自己就是书痴吧,也就要安贫乐道。只不过爱读书的人,在这个世上颇感寂寞了。我自己常常是一个人独自作战,独学而无友,刚才帖的“恋恋三岛”里那段话颇能反映我长时间的一种状态:当孤独嘹亮的号声划破晨曦初放的天空,吸满晨光的厚云低低下垂,远处响起呼唤我名字的尖锐声音要我为荣誉奋斗时,我必须一跃而起,独自启程。 不管怎样,这里还算有个青年人的阵地,让好读书不求甚解的人相互交流一下,以后自己的阵地怕是渐渐地要转到学术的出版物上去了。这么些年,读书的种子,那种王小波所说的“伟大一族”虽然见过,也不常见,往往一见就让我有“他乡遇故知”之感。我觉得本科时代,好读书还算不了什么,那时候有激情和梦想的人还不少,读书最难的是本科后还能坚持多少年,在准备选择自己一生的志业的时候,你还能义无反顾吗?复旦的爱读书的朋友有同样的感触吗?
11日:昨天在张国荣告别人间的文华东方酒店吃下午茶,在午夜的街头和要奔赴西藏的同学告别,今天醒来看见对面无言的苍感翠群山,这样的宁静,如同耶鲁。Buswell编的Encyclopeadia of Buddhism,出版了,集中了全球250多位学者,可惜中国本土的学者无一人入选,欧洲,日本都有学者参加,可叹好些中国的学者还关上门来自吹自擂。在这些人中和我有个人接触和邮件来往过的有16人。
10日:在佛教的阅读之余,随手拿起秦观的词,仔细看了他的生平,也真是悲剧一场,处处无常,他最后在旅途中客死他乡。
9日: 好像有三年没有怎么碰那些以前常常翻的文学和随笔。放假了,图书馆里也没有什么人,一个人在书架里漫步。收获如下:看到好多晚清的小说,随笔,比如“子不语”,绿野仙踪,续红楼梦 ,香婉楼忆语的等,还看到10年前看的书,比如“西蒙波伏娃传”,“保卫延安”,“恋人絮语”。波娃的名作“人总是要死的”也翻了一下,这次的感慨又不同当年。 走到新疆的那个架子前,探险家的回忆,传记,考古报告又让我想起了耶鲁图书馆第10层的那有关新疆的书架,哪里常年都空旷无人,偶尔有三两研究东亚历史的人前往探险,那里的好书真多,有没有北大那么多的需求量,尽可以自己把书借回去藏上一年。晚上还翻了“东西佛教名人传”,是200年来的数百位学者,真是群星璀璨,他们中有探险家,外交官, 军人,传道家,语言学家,旅行家,东方学家,艺术史家,哲学学者,宗教家,社会活动家等各种人物。
3日:经常会看到好句子,随手记下来:自由教育要求我们勇敢,并意味着决心将所接受的观点都仅仅当成意见,或者把普通意见当成至少与最陌生和最不流行的意见一样可能出错的极端意见。自由教育是从庸俗中的解放。希腊人对庸俗有一个绝妙的词;他们称之为apeirokalia,形容其缺乏对美好事物的经历。而自由教育将赠予我们这样的经历,在美好之中。
2日:这些日子重新预订了北大和复旦的bbs中和人文宗教有关的页面,随时追踪中国最好的两个文科大学的思想动态,和有志于学的学生们一起前进。这两天看到古文版里300多年前史可法和多尔衮的书信往来,特别是复摄政睿亲王多尔衮书,我对明清史没时间下功夫,但我看多尔衮的文章也很有文采,史可法扼守扬州,以身殉国。他的顽强抵抗招致满清的“扬州十日”大屠杀。城破后,大约有八十万人左右被杀死,史称“扬州十日” ,那是一段极为惨烈的历史。我以前就略略翻过扬州十日记,因为今天读多尔衮和史可法的往来信件,才细细地看了一遍,360多年过去了,还有多少人记得呢?
5月
27日:一个求道的人其实是一个迷惑的人,内心中的冲突和不解都散发着疑问和不安。现在发现以前的作品有太多都值得我坐下来细细研读,如William James的名作”宗教经验之种种”,今天就偶然翻到他谈到歌德的人生,像歌德那种战胜一切的乐观家可以说如下的话,不及他那样成功的人一定要怎样说那他说:歌德在一八二四年说:“我不说什么不满意于我一生历程的话。可是归根到底,这一生只是苦痛和负累,并且我可以肯定说,在我整整七十五岁的期间,我没有过四星期的真正的康宁。这一生只是一块必须时常重推上去的岩石的不断往下滚的历程。When such a conquering optimist as Goethe can express himself in this wise, how must it be with less successful men? "I will say nothing," writes Goethe in 1824, "against the course of my existence. But at bottom it has been nothing but pain and burden, and I can affirm that during the whole of my 75 years, I have not had four weeks of genuine well-being. It is but the perpetual rolling of a rock that must be raised up again forever." 后面的一些解悟和佛教对世间的清醒的的理解倒是很有相契之处:All natural goods perish. Riches take wings; fame is a breath; love is a cheat; youth and health and pleasure vanish. Can things whose end is always dust and disappointment be the real goods which our souls require? Back of everything is the great spectre of universal death, the all-encompassing blackness:
20日:对于为什么要学习佛教或者其他宗教的回答在阅读面足够广阔的人看来已经十分响亮,除了个人的对于精神完善的追求(比如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玄奘追慕“昔法显、智严亦一时之士,皆能求法导利群生,岂使高迹无追,清风绝后,大丈夫会当继之”以及下面的马蒂厄的回答),还有一个高屋建瓴的回答(但却是真实的回答)也许会让我们埋首于日常生活的人感到触动:因为包括佛教在内的远东的各种宗教和哲学是全世界的文化遗产,作为研究者或者修行者不仅要深入这个多姿多彩的神奇领域,而且也许会成为这种遗产的继承者和代言人,在更为广阔的层面上,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也许终将面对整个世界来发言,所以我们以后的的讲坛不再是小小的家庭,而是全球的广阔舞台,包括大学,知识分子和求道者的群体,庙宇与神殿,研究中心和普通的有兴趣的民众。
19日:有一种想要从执著,业力和强烈的习性中解放出来的要求促使我在何种起伏的境遇中都不会忘记要勇猛地学习,我看尽了人世的喧嚣和人心的变幻起伏,追逐感情的激动和失落,我们尽管有各种的学识,苦恼仍旧顽强地充斥於我们的生命中,我希望心灵能从万物中解放出来,我想看清楚苦集灭道的事实。现如今,一想起来超越于世俗的喧嚣,我就感到振奋和快乐,清凉的感觉也油然而生。 佛教的哲理其实包含了一种极为深远和宏阔的悲悯,它慨叹着在生命的的长河中无数升起和瓦解过的人类戏剧(想想莎士比亚说的“喧嚣和愤怒“),无尽的烦恼和泪水,无数的伤痛别离和不舍,燃烧的情执和深深的恐惧,不断重复的错误和悲剧,相互的敌视和杀戮,迷茫的随波逐流的追求和欲望,漫长的等待和失落,这常常是我们的人生,不是吗?我们就是难以自拔的各种情绪和混乱的心的奴隶。 我们知道和自己的烦恼习气的战斗中我屡战屡败,就如一行禅师所讲,我们不断地掉入同一个坑中。但是既然学习舞蹈都不是一件易事,我们依然要迎头而上,不断的精进和奋战。一方面我们囿于自己的有限的精神和肉体,一方面我们又有超越这一切而和无尽的神性相联系的需要。
我开始重新注意到“和尚与哲学家——佛教与西方思”这本书,并准备仔细地阅读,在第一章中,面对他的父亲让—弗朗索瓦的询问,回答了他对于人文研究的疑惑:在我成长的环境中,由于你,我遇到一些哲学家、思想家、戏剧家;由于我的母亲,画家雅娜·勒图默兰,我遇到一些艺术家和诗人……例如安德烈·布勒东(Andre Breton);由于我的舅父雅克—伊夫·勒图默兰,我遇到一些著名的探险者;由于弗朗索瓦·雅科布,我遇到一些来巴斯德学院举行讲座的大学者。我就这样被引导着与很多方面的有慑服力的人物相交往。但是,在同时,他们在自己的学科中显露出的才华并没有必然引起这样一种东西,我们称这种东西是……人的完善(Perfection humaine)。他们的才能、他们的知识和技艺的能力并不因此就使他们成为好的人类存在者。一个伟大的诗人可能是一个骗子;一个伟大的学者,就他自身而言,可能是个不幸的人;一个艺术家,则骄傲自大。所有的或好或坏的结合,都是可能的。
如果能有一些让我在内心里叹服和感动,深受鼓舞和激励的书,应该是一些大德们和现代的世界相契合的真诚的开示了,另外我也终于迫切地想去读一些我所漠视过的经典著作了 。
12日:读张圣慧〈法华三昧之检讨及修学之经过(摘录自《现代佛教学术丛刊》 ,几段话抄录如下:
因吾人辗转于利害,牵缠于情感。出入于酬应,暧昧焂忽,几变瞬息。无非多生积习之作祟也!
盖作者,历世既深──冷暖人情,鬼蜮伎俩,无不洞烛──早知诸法本性空寂。衣食粗足,无须驰求。本可恣情诗书,优游林泉,何必苦求佛法,被人轻视。惟每一念及同胞之沉湎五欲,相凌相夺,相仇相杀。流而忘返,愈趋愈下。若不略尽绵薄──开其迷云,发其正知──殊失匹妇有责之义!
不禁有感于放翁所谓︰‘外物不移方是学,俗人犹爱未为诗’之说。盖生性狷介,一言不合,掉臂竟行。又富于情感,闻鸟惊心,对花溅泪。无时不为外物所移,无事不为环境所转,虽努力旋倒,终未能彻底廓清,而有时仍不免见猎心喜,再作冯妇。《坛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11日:给大家发了“好棋”,记录如下:这是数年前在万象上看到的好文,现在也体会出另一些滋味,秀哉名人和吴清源也曾经对局,8年前看吴清源的传记,他那些惊心动魄的对决,看过的人都不会忘记,耶鲁的同学启后也自己去摆吴清源的棋谱,算是在寂寞苦学之余的一种调整吧。吴清源自己执笔的“中的精神”,还没有时间细看,想必是近一个世纪的经验吧。为学和下棋何其相似啊,强烈的决心,忘我的锤炼,参加高段棋手的对局研讨,乃至终于展开和棋道高手的对抗。想要为学有所成的人到了后来,光靠努力已经难以为继,所学的如果不是真正安身立命的学问,终于会遭遇到来自顶尖的挑战。当然如果在漫长的岁月里你已经物我两忘,如同铸剑师一般和你的心血浑然一体,那么我想你终于也会归来开放的。
9日:这几日有时收到耶鲁神学院的想要学习佛教的L.T.的来信,今天我回的一封倒是值得记录:就当时和学术有关的的通信往来:
Li,我觉得你的背景很好啊,其实这正是慢慢地成为一流的宗教学者的绝佳背景。日语是非常重要的佛教学术语言,俄语对于中亚考古与佛教的研究十分有用,拉丁文为你的古典学和基督教文化打下很好的基础,让你拥有广阔的宗教和欧洲文化的眼界,我都想以后再学,梵文在耶鲁就可以学习,百年来梵文的传统从哈佛传到耶鲁,这一谱系的一位大师stanley Insler就在语言学系http://www.yale.edu/linguist/faculty/insler.htm , 应该说是再好也没有的机会了。藏文我记得你可以通过语言中心的independent tutor计划从外面请老师来学习。不过一旦加上这么多任务,恐怕你的工作量就太惊人了。Weinstein 教授提到的应该是Prof. Charles Prebish http://www.personal.psu.edu/faculty/c/s/csp1/ , 他出身于北美的佛学重镇Wisconsin-Madison. 他确实是比较有名的专家了。
我渐渐地明白了,我们这一领域是真正的高手云集的地方,各种背景和有准备的人物都想要加入进来,所以不可松懈了。既然要学好,就要摆脱俗务,集腋成裘。因为这不光是学术的兴趣,更是安身立命的所在,凡是和文化思想精神有关的才是我的世界和家园。更进一步地说,作为自由主义者和人文主义者,虽然在文艺的精神资粮中浸润多年,但是我现在所追寻的是人文主义所不能解答的生死和永恒的问题。如果这种神性的光辉没有被唤醒,没有人能够展开发现之旅。而踏上令人振奋的精神之旅的人,必须不再受到太多事情的牵绊而奋勇向行,和自己内心的的神性合二为一。学术的训练固然艰苦,但我认为对读书有了这样的认识才谈得上快乐了。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7日:如果说我们还不能控制自己的来生,那么这一世就让我们不要再受太多世俗的约束,走自己的道路,把自己的兴趣发挥到极致。如果说,因此要斩断和世俗相连的最后一丝恐惧,那么就斩断它好了。对自己真实,确定自己是谁,就会越来越踏实和真实,在求知和求道的的路上锐意精进,自己的光辉才会显现,才会重回故乡,世俗的应付和期望 对我来说不过是戴着假面的无聊游戏。我对一生的使命和目的不断地具有了十足的信心,不在乎任何人的想法,在追寻真理的道路上,没有时间浪费在表面的事物上,没有光阴再流浪彷徨。接着今天的感触, 我重新建立了邮件列表,感慨如下:
翻看了这四年的一些邮件,重新发现了一些已经忘怀的朋友。书本的海洋之外,我的一部分的阅读工作是在互联网上进行的,记得在耶鲁的时候有段日子曾经和大家分享在网上的偶然的阅读,虽然零散,但都是和社会,人文,以及精神的自由和解放有关,或者臧否人物,或者谈笑古今,或者缅怀逝者,或者追寻真理。我独自工作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如同在喜马拉雅地区闭关修行,无论有没有伴侣和同志,其实在这样的世上求道的人总是独自启程,相忘于江湖。在迷乱和疏离的日子里,我想再次建立起这个邮件列表,和有兴趣的朋友们分享自己在网上的部分的阅读和感触,生命脆弱无常,物换星移的让人难以想象,我自己也不知道哪一天会身死何方,现在以更为淡然的心情进行着自己的求道和求知。 读书解惑和自由之路才是我们许多真正求知的人不可背叛的生命,Carlos Castaneda笔下的唐望Yaqui Don Juan也指出,精神之路是战士之路。在这内外的激励和恐惧都加入的奋战中,我们为他人布施,也为自己鼓劲,当然各位有什么文章,也欢迎分享。或者你不愿意收到这些邮件,也可以告诉我。
6日:值得做的事情,没有一件能在一世中完成,因此,唯有希望可以拯救我们。真实或美好的事,没有一件在历史脉络当中具有十足的意义,因此,唯有信心可以拯救我们。我们的所作所为,不管用心多么纯正,没有一件能凭一己之力完成,因此,唯有爱心才能拯救我们。----Reinhold Niebuhr, 在世俗的社会中,你无论如何也听不到这样让人内心温暖的话, 基督教的神学其实也是无底的海洋,有丰富的材料和让人内心净化的力量。这也应当是以后可以探索的领域。现在不再觉得去哈佛读个学位是那么重要的事情,而我自己也以为攻读宗教学的博士是目前对我来说最有价值的事情,我们难以相信物换星移的速度,宇宙与万物如同空中的云一样稍纵即逝;众生的生死就像壮观的舞蹈和戏剧。我们的生命就像闪电或萤火虫短暂的亮光,有如高崖瀑布湍急的水流,匆匆滑逝。Mother Teresa也说,今天世界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人们曝尸于加尔各答的街头,不是通货膨胀,而是精神失去归依,是一种由于跟上帝分开,跟世上所有的兄弟姐妹分开而产生的空虚之感。今天借了好几本通俗的佛教作品,曾经在世界各地求法的lama surya das的作品似乎非常值得一读,因为相信觉悟的可能性,我们才继续努力发掘最深的真理。细想起来,自己作为研究者也应该慢慢地变成学佛的人了,自己真的已经受够了生命的无常,迷惘和恐惧,想要摆脱这漫长而又痛苦的海洋,决心真正地去学习佛教以及其他的宗教,走自己的道路,提升自己的精神层次,更多地体验觉悟的光芒。所以应该没有什么能阻挡我的求道的决心,也没有比这个更有价值的事情。
—— 王翔
百讚頌:對世尊的一百個尊稱
-
從倖存的對應經典,可以讓我們窺視到最初經典結集的樣貌,有道是「以管窺豹,只見一斑」,但是,這比僅從圖畫見到的豹珍貴多了。
在《中阿含133經》與對應經典《中部56經》,經名都是「優婆離經Upāli
sutta」,這是相當生動、精彩的故事。耆那教的俗家弟子優婆離,前往與世尊論辯,最後折服而改宗佛教,雖然世尊指...
2 days ago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