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0-22 06:06:08 查看原文
12月
28日:在这里许久都忘记了周末和日期,虽然元旦将近了,对我也没有太大的影响。已经在为申请而工作,下午的时候,一片宁静,日头下去了,窗外是翠绿的山林和越过小山飞过来的海鸥。如果出去,能闻到空气的香味,这种味觉能使我回忆起以前曾经待过的学校。就坐在这里看书,看高田好胤的“心”,做文化的研究。而我知道,数公里之外就是喧嚣的街市了,忙碌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能够做文化的研究工作,是非常奢侈的事情啊。
27日:很久没有更新了,因为一直忙于申请,其实直到今天也没有做完呢。另外梵文的翻译作业也是昨天才刚刚完成。做的是龙树“中论”的第二十四章的几段。梵文真的是极其复杂的语言呢,幸亏我未来的方向不是印度学。我觉得能够抽出时间提高日文,法文,德文就不错了,况且还有更为重要的英文和古代汉语需要提高呢。圣诞的时候,香港的街上十分的热闹,我的圣诞节则常常在努力中度过,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做事情还是要付出代价的。
26日:最近的书常常都借满了,每天同时又借6张CD或者是别的影像资料,港大在这一点上有非常丰富的收藏啊,我借了几本闲书,有据说是俄罗斯的国学大师利哈乔夫写的《解读俄罗斯》以及北大的“校友”叶渭渠写的随笔《雪国的诱惑》,一本是关于很少关注的 大国俄罗斯,另一本是我喜爱的日本文化。算是轻松读物了。
25日:开始读大藏经了,从头开始,从长阿含经开始,每天争取半个小时,觉得还是很有收获的。学习佛学的,当然还是要读大批的原典了,同时也是学习古代印度和中国文化的好机会。
17日:虽然陈子龙的这首诗我很喜欢,但是也只是在一些信里面提到而已,还是写出来,这样自己也常常可以回味:
紫燕翻风,青梅带雨,共寻芳草啼痕。明知此会,不得久殷勤。约略别离时候,绿杨外,多少销魂。重提起,泪盈翠袖,未说两三分。纷纷从去后,瘦憎玉镜,宽损罗裙。念飘零何处,烟水相闻;欲梦故人憔悴,依稀只隔楚山云。无非是,怨花伤柳,一样怕黄昏。
15日:突然发现,音乐图书馆里无以伦比的音像资源,而且还可以自己进去挑选,真的是像做梦一样啊设备齐全的学校还是好啊。
14日:想到2006年老爸就60岁了,岁月不饶人,让人黯然神伤,这些年来在外求学,也常常不能回家,而且学业没有完成,依然要在海外多年,唯一能做的是奋力去一个最顶尖的大学,让父母也感到欣慰。博士或者说学术的道路本来就是相当艰苦的,记得当年看罗索夫斯基的“大学(The University: An Owner's Manual)”,他有一段话回答了这个问题,我找到了英文的原本,将这位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的话摘录如下(p.?):
Who should be encouraged to seek a Ph.D.? Talent to complete a particular curriculum is an obvious necessity, and only rarely a problem. Students should be quite knowledgeable about field requirements and their own abilities by the time they get bachelor's degrees.(这段话下学期把它补全吧)
13日:上大牛校的文科博士(比如宗教学,佛学,艺术史,比较文学)其实没有什么窍门,除去身外的因素,就是不间断地勤奋工作和对学业的彻底的热情。因为这种挑战往往就意味着成为申请者中的第一人,成为第二就意味着扫地出门,所以没有退路。我感觉这就象黑市格斗中的超人特训,要调动所有的时间,智慧,资源和力量聚焦于一点,在这样的竞争中实力第一,没有二话。今天研究生堂的楼下据说是圣诞party, 我听见走廊间有人轻唱jingle bell, 但是我就坐在屋子里继续ps的写作。最近快要完成斯坦福的部分,我已经提前开始借一批书籍,准备下一轮哈佛东亚文明系的ps写作了。然后最浩大的工程关于MTS项目的文件写作将在圣诞前夜 展开。
12日:天气渐渐的昏沉,窗外的树木也看不清了,今天又是周末,学校里人头寥落。我依然在为申请而工作,这次是真正的用心了。港大的学业不算紧张,所以终于可行腾出时间来将好好做申请,将每一个细节做好。很多时候,周末对我来说已经失去了意义。3年前的许多周末,身边不一定有女友,而且因为不知道一生的目标何在,会感到空虚迷茫。从耶鲁开始,尽管还是一个人,但是比较清楚自己的道路,加之工作量很大,也就无所谓周末了,常常秉烛夜读,不知东方之既白。另外,在文科上要做出成就,特别是在世界级的层次之上,一定要非常的努力才可以。就是这样的努力和积累也要加之以运气,健康和家庭,才能够有继续学习的可能。文科的学术研究本来就漫长,到了西方更是成为全面的严格的长期训练,我自己的感觉如果经过这种世界一流大学的训练,眼光,知识范围,语言能力和国内的训练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
11日:今日图书馆上架新书,借了陈建民先生的曲肱斋全集的第一册,以及获得普利策奖的Embracing Defeat.晚上是一场精神的盛宴,首先是中亚佛教的讲座,接着是白先勇先生的公开讲座“小红低唱我吹箫,并且还有宋词的弹唱,我市第一次耳闻宋词的唱法,里面也很有学问。姜夔的词我 一向都喜欢,谁都知道“扬州慢”是不朽的杰作。今天仔细一看,发现他的杰作真的是层出不穷,令人赞叹: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摧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这些活动,也是在大学里才有的精神享受。在这温暖的讲堂之外,世俗社会里的人们也正忙碌着自己的事情,以各自的方式消遣,正所谓,大路朝天,各走一边了。这些活动,我都拍了照片,以资留念。
10日:学术其实没有什么诀窍,十载苦学,方能别有照人光彩吧。如果在西方的学术圈里混,就必须痛下功夫,特别是英文的表达的学术的写作,我曾一度想要逃避,可是现在非常明了,这是绕不开的圈子,必须踏踏实实下功夫。现在学习40分钟休息一下,读读别的书调剂一下,有时候看看诗词,手边也常常放了几本,另外,英美文学也要开始看了,要重新拿起来。其实是很美的事情啊,莎士比亚,雪莱,但丁,海明威等等。 这几日我都是看一个小时的材料,修改一个小时的文章。一张一弛,很不错,累的时候看看宋词和一些杂书。
9日:这几日的文化活动相当的多,11日白先勇先生来港大讲座,题目叫“小红低唱我吹箫”,其中还有宋词的弹唱表演,颇值得一去。17日佛光山的星云法师会讲“生活中的禅”,他远道而来,我也去听吧。今天去图书馆,本来要借几张CD,后来却借了4张美国诗人的朗诵自己的诗歌的专辑,很久没有听诗人朗诵英文的诗歌了,所以借过来听听吧。到了一楼,在新书架上发现了万有文库的一本新书“精选名儒草堂诗馀”收录了宋季移民苍凉激越的诗句,很值得一读,我就借了回来,这就是文化生活吧。 花月流连醉客,江山憔悴醒人。关于今天的收获,我拍了一张照片。
8日:这几日都在准备资料并修改PS,虽然没有几页,却很费时间和周折,对布局谋篇,词语还是和风格,都要费上脑筋。
7日:一日都在准备PS的写作,翻看的书目包括:
6日:对于昨天写的文章,我有一个回应,是关于语言训练的,正好摘录如下:
就让我来谈谈语言,如果学习以中国佛学为方向的宗教学,在这一领域,以世界级的学术为标准,对于国人来说最基本的语言训练是中文,英文,日文,法文,德文(哈佛宗教系博士生杂这一方向的入学要求),日文是因为这是重要的佛学学术语言,法文德文是因为它们是哲学和宗教的极其重要的语言,如果要深入了解教义,需要的是巴利文,梵文,西藏文,研究小体系的佛教传统就要加上蒙古文,满文,甚至是久已失传的中亚古代语言。但是作为宗教系的博士生,不能局限于一种传统,更需要了解神学和其他的宗教体系,所以圣经语言比如希腊文,希伯来文,拉丁文以及其他宗教的语言比如阿拉伯文,伊朗文,波斯文,印地语等也会涉及到,其实不外乎这一学科,世界级的学术意味着世界级的眼光,我在耶鲁认识的学习历史,比较文学,或者中东研究的多位博士候选人都有5种左右的语言水准,我的老师们也普遍具有5种以上的语言水准。学术方面就不用提了。做学术的,没有语言工具根本就无法在全球的范围内把自己领域内的资料收集齐全,陈寅恪先生也说过,文科的训练一开始就是语言的训练,国内的学术在我看来在这一点上是远远不够的。学术是个更大的话题,呵呵,这里不是专业论坛,我就不发挥了。
5日:凌晨要睡觉的时候,看到新浪网上的一篇文章,我们为什么无书可读--白领喜欢文化垃圾。很有感慨,所以在留言板中也发表了自己的一些看法,没有时间细说,仓促写就如下:
我同意这篇文章的看法,我学习人文很多年了,在北大,耶鲁大学,香港大学都学习过,我在东西方如此多的伟大的图书馆里认真地读过书,我依然知道面对文化的海洋我自己是个无知的人,有许多的漏洞需要弥补。有许多书要读,有这么多的文化和思想让我心驰神往,所以白领如果轻而易举地说,通过读畅销的作品就可以声称自己很有文化了,我会觉得非常地吃惊。现在“小资”也很流行,可惜我常常怀疑,只读通俗的作品,跟风阅读,这种小资是快餐文化之下没有底气的炫耀。我的朋友常常有通晓以4种语言以上的人,在多个不同的领域,在无数比北大还要优秀的学校拿过学位。我自己也学到了第6种语言,但是他们却很明白自己的无知,依然在努力地学习着。以我多年的经验,人类90%以上的知识,从来就不会出现在畅销的作品之中。学术的书籍,虽然艰深,但却为人类保存和增进了知识,许多细致和严谨的问题,需要学术的书籍来解答。而个人的知识领域如果经过长期的锤炼和积累,就能够看懂许多自己原来不感兴趣的书籍,就能够了解它们的宝贵的价值。我以前也学习过传播学,知道大众往往并不知道,甚至很难发现自己的兴趣,有的时候在生活和世界观上也就是随波逐流罢了。读通俗的作品并没有什么错,不过如果已此就藐视自己从来就一无所知的广阔而深邃的文化世界,那么未免也太座井观天。如果认为读了这些快餐作品就成了很有文化品位的人,那我只能说这才是真正的夜郎自大了。
对于这个问题,我是很有感触的,我想写一篇文章,发表在中华读书报上,就怕没时间。
4日:今天拿到了港大的成绩单嗯,借了4本书,开始制作网站,为sample加入图片等等,干得热火朝天。
3日:12月也是关键的月份,最近要举行中港台佛学学者的研讨会,所谓国内“重量级”的人物都会出场,我也要去帮忙,在饶宗颐先生的图文馆举行。 今天偶然又看到了西南联大的校歌,觉得依然是历史的最佳的见证,而且就算是现在,中国的发展依然不能说是步入了正轨,民族的真正复兴还有待时日。这首词是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罗膺中(罗庸)用《满江红》词牌所填写的歌词,由联大教师张清常谱曲。全词如下: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别离。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2日:去了志莲净苑,非常宏伟的仿唐代的寺院建筑,我在黄昏的时候离开,在高墙之上,看到建筑内点亮的一片灯火,古意盎然,我在想长安城内的建筑是不是这样呢。98年去吐鲁番的高昌故城,也看到荒凉的废弃的佛寺的遗迹,想起曾经辉煌的丝绸之路,语言和文化四方云集的高昌王国。志莲净苑的佛学图书馆也相当不错,去的时候居然几乎满坐了,里面有寺院建筑的模型,墙上贴着各种字画,其中,高挂一题字颇有气概,曰:“ 不读五千卷者,无得入此室”, 我看着差点笑了出来,真是性情中人啊,这一典故来自北史列传第十二, 原文是:“儦字岐叔。少与范阳卢思道、陇西辛德源同志友善。每以读书为务,负恃才地,大署其户曰:“不读五千卷者,无得入此室”,哈哈,真是有性格,我在想,自己是不是有资格进入他的书斋呢,10年来,读书早破了千卷,翻过的书也应该以几十万计了,过眼的也许有百万了,读破五千卷,恐怕我不敢肯定。有意思。 在志莲净苑和王邦维先生闲聊,畅谈东方学的风流人物。
11月
29日:天色渐渐昏沉了,心经Prajnaparamita -hrdaya-sutra的翻译也快结束了。下一个月就在寝室里工作了,如果进入 哈佛神学院学习,真是一次重温西方文化的好机会。关于西方的文史哲,我已经放下了好些年,正好捡起来。
28日:这是我给王邦维教授的一封信,放在这里存底,王老师是季羡林先生的弟子,这个学期我也忝列门墙,成了王先生的弟子。
王老师,
那篇文章只是一个粗浅的草稿,因为听说你要出发,所以临时在课间休息的时候给您打印出来的。而且我个人才疏学浅,在学识上有很多的漏洞需要补充,而且又是用英文来写,无法很好地表达,所以我才要继续求学和磨练,慢慢地提高。这篇文章不过是投石问路,寻找学习的机会而已。在这样短的时间内,有很多资料上没有时间去检索和阅读,所以会留待以后慢慢地提高。其时自己还远没有满意,在我看来,起码还需要半年,才能交出比较像样的稿子。学习佛学或者艺术史都是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在耶鲁的时候我已经有了心理准备,看得很清楚了。其实非常希望国内的资料研究等等能够有长足的进步, 谁不愿意在自己的祖国学习呢,有朝一日也希望北大的学生不必纷纷出国,可以没有顾虑地在自己国家的大学里求学。希望在有生之年看到这一天。
26日:这两天去听了Hartman教授的讲座,觉得要学的东西可太多了。只能是慢慢来了。 不过今天的讲座很精彩,讲的是关于中亚和印度的佛教文本,有许多精彩的照片和地图。不过对于一些艺术史的问题,Hartman教授不是很熟练,毕竟艺术史需要漫长的训练啊,让我慢慢来吧,一步一个脚印。学习到了这个阶段,不光是心愿的问题了,而是健康,机遇,后勤保障等等加在一起的问题了。 在张承志的新书上发现了刺杀恩铭的革命家徐锡麟的一首诗,摘录如下:
瞥眼顿心惊,分明故物存。摩挲应有泪,寂寞竟无声。在昔醒尘梦,如今听品评。偶然一扪拭,隐作不平鸣 。
我最喜欢的是第三第四句,感情深挚,性情之笔。
25日:图书馆里新书已经上架了,看得我眼花缭乱,流连忘返,似乎又回到了自由读书的时代。其实在图书馆二楼,常常经过英国文学的几排书架,可是我只能匆匆浏览一眼,看到几个往日非常熟悉的名字。我想神学院的学习机会其实就是重新捡起西方文化的绝好机会啊。对于中世纪的世界,圣经解释学,伊斯兰世界,当然还有佛学的课程都可以选啊。希望我有这个机会啊。
23日:最近台湾的局势比较紧张一定,在报纸上已经闻到了一点气味。台湾问题发生战争的可能性似乎越来越大了,不过面对这个问题也无法退让,许多人强调了政治和历史的理由。我觉得文化上的理由也应该谈一谈。 比如台北的故宫博物院有65万件中国最好的文物,还有无数的善本书,那都是中国文化的重器,如果台湾人连中国人都不愿意做,那顺理成章就只好夺回来了。
21日:刚才查宗教学者kitagawa的书,港大11本,耶鲁32本,哈佛32本,国会图书馆25本,西北大学28本,北大6本,南大3本,这结果准确的反映了各个学校至少在西文上的收藏差距。晚上听着圣歌,一边做着申请的工作,感觉还不错,学校里虽然学习压力大,但是还是自由啊。
20日:我觉得我应该先拿下宗教学的博士,因为宗教学比艺术史要难许多, 与此同时我可以在7年之内掌握了德语,法语,日语,西藏文,甚至是阿拉伯文和韩文,每一种语言都是一个世界啊,现在我的问题就是没有那么多时间啊,想学的东西真的是很多。在学习中教学的同时,看看艺术史的画册作为调剂,至少可以在很多年内完成艺术史研究的素材(图像)的阅读。我觉得自己已经学习日本艺术史,因为中国真的没有什么这方面的专家。
19日:学校里的新书有上级图书馆上了接近千册的各种文字的好书,看得我如痴如醉,真的是很精彩啊。看来今天又要忙的不可开交了,在图书馆要忙到10点钟了。我自己先拿了五本来过过瘾:《做一年》《 中国的世界遗产》《北大文学记》《古正美:从天王传统到佛往传统》 《近代中国佛教与基督宗教的相遇》。
16日:从现在开始,我有一个梦想,我希望在宗教学和艺术史这两个领域都拿到博士学位,如果健康允许,时机成熟,我的学习将在无比辽阔的领域展开,这个梦想其实已经为我的一生定位,就算可以实现,也要占去12年的光阴, 将最好的年华都投于其中,进入至少10种语言背后的广袤的文明世界,涉足全球各大宗教和数种古典的人文传统。我觉得冯象先生就是很好的榜样,他的生平,从云南插队,到哈佛和耶鲁的博士,真正是一个把梦想变成现实的典范。
15日:多年前在张承志的书中读到过许多美妙而又纯朴的西北民谣,后来一直没有再去寻找,而曾经想过做些研究,也因为无暇而作罢了。今天图书馆也没什么人,就趁着休息的间隙跑到六楼去看看,我最喜欢的一首暂时没有找到,但是却发现了两首很熟悉的民歌,就把它抄录出来,以后也可以常读。一首是蒙古的民歌,另一首是西北的“花儿”,可以看得出,虽然简单而没有修饰,但是纯朴而又大胆,情感真挚奔放,就如明清时期汉族民间的歌谣:
名叫特克斯的地方, 是多么平的地方啊。你生在那里的家乡,是多么好的家乡啊。在雪山上边耸起的,是多么远的顶峰啊。在人的心里藏着的,是多么美的希望啊。
——《卫拉特蒙古民歌》
唉哟哟——,西宁城我去过,有一个当当的磨。唉哟哟——,尕妹妹怀里我睡过,有一股扰人的火。
——宁夏的“花儿”?
13日:晚上是王邦维先生的“印度佛教史”,所以下午3个小时就用来学习印度学。中午吃完饭,就跑到6楼去转转,结果看到一批很好的藏学书籍。下个学期开始学习藏学,真的是很兴奋。在这个领域也有一大批响当当的人物和伟大作品。我开始真正的学术训练两年之后,现在才算是爱上了学术,能够体会它的美了:) 我自己的体会,有一种感觉让我心驰神往,这种感觉贯穿于我对学术的向往和过去的学习世界之中,这是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无限广阔的美感,这是牺牲和强烈的宗教般的颤栗,这些美感在相当精彩的作品中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激励着理想青年前行。
12日:在图书馆里常常会有新发现,比如中间去喝杯水就偶遇了斯坦因的名作“古代和阗”(Ancient Khotan: A. Stein),这部巨书国内不易见到,图书馆里就算是有也很难借出来。再比如昨天也是一次休息就偶然看到了勒柯克的“高昌”( Chotscho : Facsimile-Wiedergaben der wichtigeren Funde der ersten K?niglich preussischen Expedition nach Turfan in Ost-Turkistan / Albert von le Coq),也是一部经典啊,虽然翻成了中文,但是印刷的质量不敢恭维,和原作一比有相当的差距。所以港大的图书馆我要承认还是有其长处的啊。 现在的晚上,天气转凉了,图书馆里也人烟稀少。我有时候一个人去中亚部分翻翻书,看到许多杰出人士的作品, 在这繁华的香港,寂寞的图书馆里,宛如回到了东方学初现曙光,各种人物踏入中亚和中国西部的探险时代。
11日:今天偶然看到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所说的一段话“要深入了解问题,不孤独不行,吃玩乐只是凑热闹的活动,对自己没什么好。要研究一个问题便要回到孤独,让书本围绕你,清静地想,从孤独中发掘光芒”,现在读这段话,算是有了感觉。今年不知为何才有了真正的做学问的感觉,要知道有些障碍没法绕过去,只能想办法克服,在学问上就是下死功夫吧。学术的传统,语言都要慢慢去学了。这几天在图书馆学习的时候,乘着间隙的时间跑到文学的书架旁边转了转,好像回到了由诗人,文学家,批评家组成的英国文学时代,令人怀念。
10日:在佛学和艺术史这两个领域,我真的是很想都拿下博士学位,但是天知道这样付出怎样的代价和时间,就算经过漫长的时间得到了第一个博士学位,又怎么能一直做学生而读第二个学位呢,不过这真的是太具有诱惑和挑战性了。能够让我深入这些无边的领域。其实在一流的大学里,虽然看起来天天读书,但是比起在几百人的单位里工作,研究性的工作和附带的在学院里的特权,让我们面对着一个汪洋一般的世界。
8日:这两天一直在图书馆做研究,这两个月大概都是这样吧。今天是周末,其实这三年来,除了假期,周末对我来说几乎不存在,不过做我这样的工作完全不同于工作时候的加班,我们是主动地去做,这种长时期的训练就像是武侠小说中的修炼,也想是职业初段的选手在日夜磨练梦想成为九段棋手。我下去买罐柠檬茶,看到一拨人在庆祝什么,我就像个旁观者,不过对我来说, 最后的目标始终是哈佛,普林斯顿这样的一流院校,所以我在这里似乎只是一个短暂的过客罢了。为了迎接世界范围内的激烈竞争,我唯有刻苦磨砺,提高水准。
6日:今天看新闻,发现旅行者一号已经飞行了135亿公里,达到了太阳系的边缘,正在准备向星际空间挺进,我兴奋的跑到NASA和Nature的网站看了相关的文章。记的10几年前,我看过一套名为“世界之最”的书籍,里面就提到了旅行者1号和2号,没想到过了这些年,有一次听到了它们的消息。
5日:目前对我的学习和研究来说,日语和法语是同等重要的语言,需要悉心去学习,但是时间不够只能拉长战线,慢慢来。目前除了佛学,我已经开始涉及印度学和藏学,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会逐渐地进入日本学,宗教学,中亚学,考古学,基督教学,道教,伊斯兰学等领域,不过这真的是漫长的战斗啊。
3日:今日是在图书馆开始闭关的第一天,感觉很不错,每过45分钟就休息,听音乐喝水什么的。在图书馆上10月
31日:我埋首工作了一天,不过也听了不少曲子,最欣赏的是“十二国记”原声大碟中最有名的那首“风骏”,这名字光听起来就颇有诗意,这种流畅的具有古典风格的曲子让自己的感性神经保持兴奋。其实在学习中我会常常看些动画片,魔幻小说什么的,目的之一就是不让经由文学培养起来的感性的细胞迟钝了。今天晚上出门一看,才发觉已经是万圣节了,我有时候也会叹一口气,似乎自己已经不食人间烟火,但是我们在这离世间遥远的地方所体味到的乐趣和美感又有谁人知呢,我们在历史中的旅行同样也为我们在千山万水间的真实旅行做好了准备。今天是这个月的最后一天了,下个月将是严格的写作的时间,我的计划是:星期二,三,五,六的早上9点到晚上7点全部在图书馆的小房间里写作,中间下午两点去吃饭,星期一,四,日因为有课,安排为中午11点半吃饭,下午在图书馆study room, 直到5点30去吃晚饭,星期天一天都是学习梵文的时间。
28日,只要去图书馆总要在第一层看看新书,有那么一瞬间,觉得非常的自由了,就像是回到了随意读书的本科时代,时间如流水一般,眼界也没有限制。当时可以关注文史哲所有感兴趣的领域的新书,当然因为图书馆的限制,文本的 广度和深度都远不如今天。
26日:有的时候,理性的书看久了,也想舒舒服服读些幻想小说,换换胃口,我尝试了一下,我得承认,有一些网上的小说还真的是很精彩的。比如名作“天魔神谭”,这部书真的充满了梦幻色彩,非常好看,一开始几章中,最让我感动的情节是御莱斯达克将军为了让的四个儿子和老父亲逃出原曙城,抱着玉碎的决心做绝死一战,独自抵挡40多个身手不凡的敌人,在伤痕累累的情况下,依然击杀了20余个劲敌,这时心脏粉碎,生机已绝的御莱凭着最后一口气,使用太古魔导法,准备与最后的三个敌人同归于尽,这一击在一瞬间如同烈日一般照亮了黑夜,这一刻也因此而成为原曙城“黑夜烈日”的传说,但终于因为能量过大,使他的身体化为黄金一般的尘埃慢慢地消逝在夜风里,那最后幸存的三个敌人也因为他神一般的英勇气概而在他随风消逝的地方行了三跪九叩之礼。而这之后的两年,御莱舍身战死的地点成为一个人和动物都无法接近的禁区,聚集了浓厚的土元素,只到两年之后,他的儿子亚芠在悲愤中回到这一地点,才重新找到了父亲在最后一刻留下的记忆和不灭的精魂。所以尽管这是一部通俗的作品,我得承认,这里面有许多精彩的情节让人回味。
25日: 其实现在很忙,但是宋美龄去世了,似乎应该说什么吧。我对于中国的近现代史没有专业级的知识,但是在十年的读书生涯中,对于中国的最近150年,我看到的是一个激荡宏伟的画面。宋美龄的一生可以说就是传奇的历史。宋美龄的死让我们对于人生的争斗和执着有了更清晰的醒查,在我的心里更滋长了看遍世事之后的一丝虚无。我在古都南京,新都北京都度过了许多难忘的时光,在天安门的晴空下,在总统府的长廊中常常能够回忆起波澜壮阔的现代史。在这样秋高气爽的日子了,这些历史的沉思也和我的个人史,个人的学习史联系在一起了,如今我一个人在异乡求学,在离开南京6年之后依然在学术的道路上跋涉,有一种“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的感觉,但是回想起在河海稚嫩的求学时代,好像又回到了年轻无畏的纯真年代。然而这一切尽管美丽,不也如同梦一样吗。
20日:在港大呆了一段时间了,我暗自能够感到,港大是以西方为模式的很优秀的学校,有很完善和条件和财力,但是这毕竟是地域性的大学,它的背景和腹地太有限,这使得它无法拥有一种大气。无论是北大还是耶鲁,都有其自己不可言喻的大气,北大尽管在很多硬件和财力上不如港大,但是它毕竟是以广阔的中国为腹地,它集中了全中国的最优秀的学生,它代表了一个大国的学术雄心和历史缩影,所以就长远的眼光来看,我总是觉得北大无可限量的发展潜力,它一定会超过任何地域性的大学而成为中国真正的学术王座。
12日: 学习固然是漫长而又严格的训练,但是这同样是一种充实和趣味盎然的生活,是一种发展内在的挑战。就像习武的人不断地把自己培养成一流高手,职业棋手不断磨练力图跻身九段的行列。同样,在真正的一流的大学,博士的训练固然漫长,但是它的严的确让人受益良多,它的全方位的从语言到知识面到眼界的训练使得候选人慢慢地展现了一种博学多才的美,他不断地深入到一片海洋中去,如同舞者沉浸在自然流动的形体的动作之中。
10日:有的时候觉得印度的古代文学充满了神性,而且诗意盎然,有着一种宁静的美,比如北大的毕业生会得到一张校友卡,关于这张校友卡的介绍就引用了迦梨陀 娑(Kalidasa)的Abhijnansakuntala“沙恭达罗”中的诗句。同样今天在纪念季羡林先生的文集中也看到迦梨陀娑的诗句:
8日:好像很久的时间没有过快意恩仇的生活了,有的时候会非常地怀念。在深夜无人的时候,我还能回忆起少年时清澈的理想,想起来似乎是不久的过去但是已经完全不再的本科时代的回忆。
7日:普林斯顿确实是有着极其好的条件,能够为学生提供5年的全奖,就这一点来说,非常有吸引力啊。东亚系的陆扬先生问我问什么选择去香港大学,我在信里面用中文回答如下:
我转向佛学其实也只有1年零9个月,所以在耶鲁的时候也错过了weinstein教授退休前的最后一次课程,之后耶鲁就没有了固定的佛学教职,后来只是来了两个短期的访问教授。所以去年申请的时候,我只递交了几所学校,觉得准备得并不充分,也没有比较成熟的sample, 尽管我也申请了普林斯顿的宗教系,但没有成功。录取我的学校,比如伊利诺大学却没有足够的财政支持。在美国,同时有财力和师资支持学习中国佛教的学校本来就寥若晨星,竞争就更加白热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耶鲁的学习压力颇大,非常疲劳,所以我更愿意用1-3年的时间作充分的准备,喘一口气,慢慢地积累,而且尽管我读书不曾懈怠,以泡一流的图书馆为乐趣,以自由的大学为终生的归宿,但是我也要考虑个人的生活,在美国攻读佛学博士,年深日久,语言和学养的训练漫长,食品难以下咽,如果没有F2的支持真的是难以为继。所以到香港大学作为中转站,可是说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的结果。而且在这里也有一些耶鲁所没有的佛学书籍,从参学的角度来讲也可以博采众长。
4日:今天尝试翻译梵文的几个短句,据我的观察是选自古印度史诗摩柯婆罗多(Mahabharata),梵语如此的复杂,学起来真的是很难啊,不过学任何的语言都不容易,明天下午梵文课,所以干脆一天都用来学习语言了。
3日:在图书馆里看各种画册,在伯孜克里卡的图片中似乎找到了迦楼罗(Garuda)的形象, 在敦煌壁画中好像也有,看来要花时间去浏览所有石窟全集了,从四川到中亚地区的巴米扬,不过也是很有意思的工作。后来看了最新的两期中国国家地理,四川的图片真是美极了,关于甘肃长成的一张照片勾起了我对于当年路过的河西走廊的美好回忆,照片里的地方我亲自经过,而且那天晴空万里,我打前站,在辽阔无垠的戈壁大地上飞驰,身心似乎都得到了解放,真的非常怀念,等我有时间的时候,重新回忆并写出当年的所有的经历,题目就叫做 “大西北的苍茫时刻”。
2日:借了一本哈佛的照片集(Harvard: A Living Portrait),看了前言,是从11000多张照片中选出了100多张,确实是非常的精彩。我复印了几张贴在书桌前的小板子上,其中印象深刻的一张,是一位教授在哈佛燕京图书馆展读藏文典籍的场景,他坐在两排书架之间,架子上是一排排一层层用黄布包起来的藏文佛经,就像我在西藏看到的那样。本书的编者是哈佛音乐系毕业的,他在前言的最后写了一段和精彩的对哈佛的总结,我看了很感动,特意摘录如下:
Harvard has given great men and great ideas and great citizens and great teachers to the nation; she has seen us through nearly a dozen wars. She has given us six presidents of our country; she has stood like a rock in our midst. She has weathered criticism just and unjust, and abuse which is never just; she has 1ooked at her own faults, which have been not a few, and has strived to correct them. She is far from perfect, but she knows that perfection is nothing more than the perpetual will to seek it. If she was ever the rich man’s college, she is just as much the poor man's college today; for her sole requirement of the entering student is that he or she have character, ambition, ability, and the capacity to learn to think for himself----for her self. She is not prejudiced with respect to race or creed or color. She is able and eager to help those who enter her gates. She is anxious to be one thing above all: a better Harvard tomorrow than she was yesterday. To that end, she is permanently for change but always with an eye to the unchanging values of the human spirit. Lastly and most important, she has faithfully stood for the freedom of the mind and the dignity of the individual and never more so than in the strange abrasive period which has followed World War II. As one alumnus once wrote to my office: This gift is "for the institution that represents one of th great achievements of American democracy ."
David McCord
9月
30日:其实国庆快要到了,我却茫然无所知,我似乎远离了人群,在书山中跋涉,在各种学科中穿插,在进行着严格的近乎残酷的以世界前10名大学为基准的学术训练。我不能说这是毫无疑义的工作,但是与此同时我一定会失去一些曾经珍藏的事物。比如说我已经没有多少时间读诗了,拜伦,莎士比亚,雪莱,朗费罗,豪斯曼,所有这些名字都能唤起我对第一个学位的记忆。所以有的时候,就算是从读一些名作,依然能给我带来感动。比如说顾城的“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单凭这首作品,他就是一个杰出的才华横溢的诗人。令人不胜浩叹的是,这些美好的纸上的梦想,在现实的生活中总是那么的脆弱,让我们看着过去而叹息,让我们面对无常而流泪:
我希望
每一个时刻
都像彩色蜡笔那样美丽
我希望
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
画出笨拙的自由
画下一只永远不会
流泪的眼睛
一片天空
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
一个淡绿的夜晚和苹果
我想画下早晨
画下露水
所能看见的微笑
画下所有最年轻的
没有痛苦的爱情
她没有见过阴云
她的眼睛是晴空的颜色
她永远看着我
永远,看着
绝不会忽然掉过头去
我想画下遥远的风景
画下清晰的地平线和水波
画下许许多多快乐的小河
画下丘陵
长满淡淡的绒毛
我让它们挨得很近
让它们相爱
让每一个默许
每一阵静静的春天悸动
都成为一朵小花的生日
27日:今日原定吃完午饭就回来,去图书馆借了几张光盘:法文的百科全书Encyclopédie Hachette,日本百科全encyclopedia of japan。但是后来看到了一本书:风中绯樱 : 雾社事件真相及花冈初子的故事(邓相扬),让我极为震惊,就在那里看了一个半小时。这是发生在70多年前台湾的真实事件。当时雾社地区的六个部族抱着必死的决心发动对抗日本的起义,在雾色学校首先杀死了134名日本人,其中有两个一直接受日本教育的族人花岗一郎和花岗二郎因为陷入了对部族的忠诚和日本人的培育和极度矛盾之中,而率领家人在花岗山(后来命名)集体自杀,其中花岗一郎在杀死妻儿之后,切腹自尽,这一事件震惊了台湾全岛和日本本土。然而整个的运动其惊人之处还在于其整体的义无反顾的壮烈,生与死的动荡和不安。
26日:西装革履去参加研究生堂的五年聚会,鸡尾酒会之后是high table dinner,美国好像就随意多了。吃完之后很多人去兰桂坊泡吧,我没有时间,也不太想去。申请和学习的工作十分紧张。晚间收到Robert Sharf 教授的来信,言及密歇根大学去年的申请,是在30多人之中选拔一人而已,而这三十余人显而易见都非泛泛之辈。所以在美国的学习机会其实竞争无比的激烈。如果不是最好的,如果不是第一名,则基本上没有录取和拿到奖学金的机会。
23日:天天图书馆都有通知,我通过interlibrary loan借的书一本一本地倒了,好像在耶鲁大学就没有用过,大概是因为耶鲁的书无比的丰富,基本上够用了。昨夜里看了金耀基的“剑桥语丝”,最后的几章提到了哈佛大学,读完之后更是令人向往。这些古典的学校,几个世纪以来,在金色的拱门下,走出无数的学者和传奇人物,他们的风姿令人怀念。我愈加地热爱大学,觉得只有在大学里我才像我自己,在其它的地方见到我,我就像个过客,一个异乡人。
20日: 每天的固定工作量基本上是这样,梵文:1个小时,印度佛教(几部经典的学术著作,印度学的相关作品,大英百科全书的部分词条):1个小时,长安寺院藏经的论文修改和文献阅读(关于佛经目录,长安,和唐代佛教的作品):1个小时,佛教方面的学术和文献阅读(佛学的各种学术作品和原典):2个小时,法日德语:2个小时,申请的各项工作(教授的联络,项目的研究,材料的写作和修改,网站的制作):2个小时,中亚和丝绸之路的佛教艺术论文准备和写作(艺术史和佛教艺术的书籍,论文,资料库和图像的制作):3个小时,其它的时间是机动工作时间。这样看来,一天已经安排得满满的了。
16日:下午四种语言轮番上阵,一会听德国之音,一会是大阪的网上电台。接着是法语的课文和录音,然后是梵文,这些也只是语言的准备。在学科上还有很多的漏洞要补。现在每天至少要在图书馆呆一个小时。
13日:平心而论,港大的学习比起耶鲁大学,要轻松一点。可是我自己依然有很多任务要做,有数种语言要学习和巩固。要在很多领域补充大批的知识。只能慢慢的来的。所以每天我并没有时间和旁人混在一起。因为提高自己就已经占据了我所有的时程表。不过不断在知识的海洋中挺进的感觉要胜于每天闲着无事。
9日:每天晚上尽量看一部影片,首先这当然是娱乐,其次是语言的训练,我常常使用不同的语言版本,比如听法语的发音,看英文的字幕,或者日文的发音,英文的字幕,这样一举两得。
8日: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人欢马跳,晴空万里。中午的时候,在大台阶上整齐的站满了港大合唱队的同学,他们穿着蓝色的衣服,唱的歌也完全是西方的风格,不过他们充满了朝气,声势浩大,歌声也富有感染力,在图书馆的广场上倒是有很多过路的学生驻足观看。这样的情景立刻就让我想起了耶鲁大学的合唱队,在300周年校庆的时候,我在耶鲁体育场的外面听到了我平生以来所未闻的最优美的人声合唱,让人不忍离去。后来多次在经过woosley hall的雄伟讲堂的时候,也欣赏过他们的即兴表演。港大的许多体制都是西方的,合唱队的风格也是一样,不过我觉得这很好地展示了一个学校的活力,你站在那里看的时候,就会感觉年轻真的很好,年轻人聚集的大学真是令人向往的天堂。
7日:察看了今天借回来的书,发现了一件趣事。我借了一本书(日本学者橘惠胜在牛津所作的博士论文“佛教伦理”), 是许地山教授从牛津大学带回来的,后来可能是香港大学收购了他的私人藏书。发黄的扉页上,还留着许教授的笔迹。许地山的墓地其实就在附近,也不知道这些年会有多少人去凭吊了。我常常会在别的书里面读许地山的名字,可是今天觉得历史和我自己的生活合二为一了。
5日: 我用了3个小时基本上摸清了港大的图书馆,这里的开架书还是很丰富的,也为学生提供了相当好的学习条件,在这里最大的发现是可以借各种AV资料,要知道在耶鲁的音乐图书馆和惠特尼人文中心,我们也只能听和看。这里还能借出来相当多的质量光盘,非常过瘾,我也准备好好利用。唯一可惜的是港大只能借60本书,而我在耶鲁的时候可以借200本呢,所以借书的时候,只能刻制一点了。
4日:还是在学校里更有劲,港大的一切都是西方化的。宿舍的管理建制,证件的办理,学校的硬件等等。学生的普遍的英文水平也相当高,我不会说粤语,所以干脆就处处说英语,简单方便。今天在中环买东西,觉得香港果然是购物天堂呢。店面的布置赏心悦目,很有水准。 不过走到街上,到处都是钢筋水泥的森林,颇有压抑之感。
2日:今天到了香港,在九龙下火车,出关,正好碰到杜鹃台风。港大在半山腰,道路错综复杂,上上下下。我住的屋子比耶鲁的小一点,这里的新生,特别是大陆来的学生,说句实话,不如美国的一些高校,在这里毕业于中国前5名高校的学生不多见。在耶鲁,北大清华的比比皆是,反而是复旦南大的成了少数派。这些年轻人非常的兴奋,在我看来,等到数年后,他们才会知道研究是怎么一回事吧。
8月
25日:今天去龙门宾馆买了上海到九龙的火车票,大约24个小时到达,停好几站,正好中国的南部地区很少去,可以沿路看看,增长见识。我在想,开学之后要进行新的语言的学习了,估计在下一年内是一个学期的基础梵文和一个学期的基础藏文,不知道我有没有时间呢,看来巴利文实在没有时间了。
24日:看完了夏济安日记,这样的学者在今日可能会被目为呆子吧,可是在当时,也许还平常。不过如果一个人如果只学习人文学科中的狭窄的几科,可能就会有感性过于发达而对现实无知的弊病吧。这本书数年前在北大图书馆里曾经翻过,这次在北大的6折书店里看到,因为其中的憨山大师的“梦游诗”而买下来:
世界光如水月,身心皎若琉璃; 但见冰消涧底,不知春上花枝。
在北大的这个不起眼的小书店里,尽管旁边的道路上学生们来来往往,也不见有几个人进来看看,真正的买主是做学问的人,或者真正愿意读书的人。可叹在北大也是如此啊,难怪在复旦大学实在是找不到几个有规模的书店了。
23日:这次在北京大概一共卖了接近100本书吧,接上一次,列出部分的书目《齐民要术》《中国民间秘密宗教辞典》《非洲传统宗教》《定慧初修》《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汉法词典》《基督教学》《道教学》《日本文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容斋随笔》《山海经》《历代名画记》《柳如是集》《正仓院访古记》《当代学术入门:考古学》《当代学术入门:政治学》《当代学术入门:古典学》《坐禅如斯》《龟兹石窟》《黄帝内经》《我们的迷惘》《亲吻神学:中世纪修道院情书选》《夏济安日记》《简明汉日词典》
11日:早上收到香港的入境许可,又要出门去北京了,这两年来,四度北上,先是远赴青藏,后是负笈香江。突然间又要奔波了,四海为家,很想把家带在身边,这样去哪里都会感到温暖,就象赵元任先生一样,到何处都带着自己的妻儿。一时间想起粱羽生在《七剑下天山》之中的开篇词《八声甘州》:
笑江湖浪迹十年游,空负少年头。对铜驼巷陌,吟情渺渺,心事悠悠。酒醒诗残梦断,南国正清秋。把剑凄然望,无处招归舟。明日天涯路远,问谁留楚佩,弄影中州?数英雄儿女,俯仰古今愁。难消受灯昏罗帐,怅昙花一现恨难休,飘零惯,金戈铁马,拼葬荒丘。
6日:刘说大众们缺乏理性,任何一个学过传播学批判学派的人都应该知道大众们在生活中浮沉,随波逐流,完全被世俗包容了进去,消费流行的文化,天长地久,积习深重,已经不知道在这世俗之外还有广阔的令人难以想象的天地,所以读书也就演变为一种反抗,一种对于要吞噬你的精神,要包纳你的全部生活的强大的世俗力量的顽强抗争。 因此在远离图书馆,文化中心,一流大学和饱学超俗之士的不利环境中要尽可能的用书本为自己营造一个精神空间。比如我不能常去北京,但我尽量购买一些真正有价值的好书充实自己的个人图书馆,所以大学者们都有自己的 藏量颇丰的图书馆。
4日:这次去北京,翻过了上千本书,买了接近50本吧,对于学者来说,读书就像是吃饭一样啊。现将买的部分书目罗列如下(只带回来一部分,以后再补充):
《玻璃岛:亚瑟与我三千年》》《敦煌学十八讲》《英藏汉对照词典》《中亚佛教艺术》《Religious Studies: The Making of a Discipline》《十九札:一个北大教授给学生的信》《 佛经版本》《中国伊斯兰教基础知识》《东方学》《印度禅》《中国密教史》《Chinese Buddhist Apocrypha》《中国佛教史》《圣言的倾听者》《青年近卫军》《日本禅》《Chan Insights and Oversights》《西藏王臣记》《韩国禅教史》《在期待之中》《日中佛教友好二千年史》《社会的构成》《周天集》
7月
31日: 终于买了"玻璃岛: 亚瑟与我三千年",冯像在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之内(哈佛中古英语的人文训练和耶鲁的法学训练)所作出的努力确实是让人钦佩。估计很多年前他在云南也很难想象这种传奇一般的变化。除去外界的因素,我们正应该这样为自己开辟道路。
25日:每每读万象”杂志" 总是会感动, 因为这份读物使我感到在当今的世界上我和不相识的醉心人文的朋友们不是孤寂无依, 独自前行的。今天 读到一篇文章名为“恋恋三岛”,估计是模仿侯孝贤的“恋恋风尘”。但是其中的一段富有力量的引文让我有强烈的共鸣,它代表了我部分的精神历程和追求,让我感动良久 ,这段文字选自于“午后曳航”:
当孤独嘹亮的号声划破晨曦初放的天空,吸满晨光的厚云低低下垂,远处响起呼唤我名字的尖锐声音要我为荣誉奋斗时,我必须一跃而起,独自启程。
22日:终于又回到了北大,回到了遍布于四周的大型的人文书店。于是天天留连于图书馆和那些人文书籍堆积如山的书店。这一年的出版物真是落英缤纷,让人目不暇接。
15日:香港的事情要到办理,使我一段时间之内不能安心读书,从这一侧面可见读书和做研究是多么不易的事情。
7日:我们家搬到了南部地区,北部地区如同被遗忘的角落,不仅没有太多的发展,有些角落我自己也多年不去了。今天偶尔走到了那条隐形的分界线,就跨了过去。转了弯才觉得20年前的那个我又回来了。星星点点的记忆,和那个再也无处可寻的小土坡又一次在生命中闪现了。北部的这条安静的道路尽管短暂却不断引发激荡的回忆,过去了,二十载的云和星霜,自己的世界从那个小山延伸到了远方的真正巍峨的群山,虽然不足道也是历史的变迁,点点滴滴的蒸发掉直到和我们有关的一切都归于平静。
6月
30日:我所认识的女孩子个个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优点,然而很多人最终还是和别人在一起了,我只能说是缘分不够罢了。像我这样一个四处浪迹常常游学于四方的人不知何时才有稳定的生活,长期的奋斗,在残酷的人生沙场上起伏,自己的身体和精神也不如以前,我对于生命的态度也有所改变了,对于学术的艰辛和准备也略有所知了,所以现在的需要和早年的时候不太一样了。要考虑很多实际的问题了,最终在一起的人实在是各种条件都恰到好处才会有的呀。
28日:今天是生日,实在是没有什么特别的。不过我倒是买到了心仪已久的浪客剑心追忆片的DVD。
16日: 过去和现在的世界都太辽阔了,而我们现世的生命又过于脆弱和微茫了,这种感觉会让我无助和消沉。回到家里,沉迷于琐事,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 我能够感觉到平淡而又虚无。正因为如此,我们终于还需要艺术,还需要追求真理和超越。
15日:每个人不都是顽强的按照自己的信念生活吗,然而我们在生命中奋起一战的机会又有多少呢?
12日:毕业的时候,下了一天的雨,接着飞行了20个小时,加之5月初考试的时候就不舒服了,所以回来就病了,一检查是支气管炎。想想看一直熬夜,在压力下工作,不爱喝水,吃得也不好(美国的食品有什么好吃的呢),难怪要得病的。所以就要静养了,学习和工作也要适可而止。关键是以此为契机,反省一下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紧张的节奏,越来越高的目标,一切都在推着人向前。我现在更想过的是陶渊明式的生活,摒弃一些俗缘,采菊东篱下。好在现在住的地方还比较安静,空气也好一点。
下走一走,翻翻闲书。明天没有课,所以就有10个小时的工作量,早上就要带一批书去。 图书馆里还是有很多国内见不到的出版物,真的是很过瘾啊。
百讚頌:對世尊的一百個尊稱
-
從倖存的對應經典,可以讓我們窺視到最初經典結集的樣貌,有道是「以管窺豹,只見一斑」,但是,這比僅從圖畫見到的豹珍貴多了。
在《中阿含133經》與對應經典《中部56經》,經名都是「優婆離經Upāli
sutta」,這是相當生動、精彩的故事。耆那教的俗家弟子優婆離,前往與世尊論辯,最後折服而改宗佛教,雖然世尊指...
2 days ago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