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s

Thursday, 7 December 2017

陳那菩薩,觀所緣緣論

參考文獻:
[摘]內色如外現,為識所緣緣,許彼相在識,及能生識故。外色等(極微、和合、極微諸和集)非前五識之所緣緣,惟內境相為諸識之所緣緣。
[釋]今於四緣之中,獨論觀所緣緣。又於一切所緣緣中,獨約前五識言者,蓋現量五塵境界,凡、外、小乘愚惑不了,妄計以為心外實法,所以生取捨想,起貪瞋癡。今用正理比度較量,既非極微,又非和合,則心外更無一法為所緣緣。而所緣緣,惟是自識所變相分明矣。既惟自識所變相分,又何容生取捨想,起貪瞋癡哉 ?此則破我法二執之神劍,斷煩惱妄想之利斧也。...吾人讀此論者,藉此正教為量,二六時中,恒於五塵如理觀察,了知無心外之極微,亦無心外之和合相,一切所見、所聞、所覺、所觸,惟是自識所變相分,即此為識所緣,即此助生於識,是名大乘唯心識觀初門(蕅益法師,觀所緣緣論直解)。
[科]破外執
[論]諸有欲令眼等五識,以外色作所緣緣者極微,許有實體能生識故;和合,以識生時帶彼相故。二俱非理,所以者何?
  • [論]極微於五識,設緣非所緣,彼相識無故,猶如眼根等。
    • [論]所緣緣者,謂(1)能緣識帶彼(所緣)相起,及(2)有實體,令能緣識託彼(緣)而生。
    • [論]色等極微有實體能生五識,容有義,然非所緣如眼根等,於眼等識無彼(眼根等、極微)故;如是極微,於眼等識無所緣義。
      • [釋]姑無論識外本無極微可得,今縱許微塵實有而能生識,亦止可為增上緣耳,豈可執為所緣緣哉 ?...謂彼所執色等極微,姑無論其元無實法,縱許有實體能生五識容有緣義然非所緣(蕅益法師,觀所緣緣論直解)。
      • [釋]色等:色等五塵。眼根等:眼等五根。眼等識:眼等五識。
  • [論]和合於五識,設所緣非緣,彼體實無故,猶如第二月。
    • [論]色等和合,於眼識等有彼相故,所緣,然無緣義。眼錯亂,見第二月彼無實體,不能生故;如是和合,於眼等識義。
      • [釋]第二月,捏目妄見,其體實無,但是意識非量境界,不是現量性境,不為生眼識緣也。既無緣義,則所緣義亦豈得成,特姑縱之云耳。...彼第二月,原無實體不能生於現量眼識,但是意識非量境(蕅益法師,觀所緣緣論直解)。
[論]外二(極微、和合)事,於所緣緣互闕一支,俱不
[論]有執色等各有多相,於中一分是現量境,故諸極微相資,各有一和集相;此相實有,各能發生似己相識,故與五識所緣緣此亦非理,所以者何?
  • [論]和集如堅等,設於眼等識,是緣非所緣,許極微相故。
    • [論]如堅等相,雖(縱許)是實有,於眼等識,義,而非所緣,(以)眼等識上無彼相故。色等極微諸和集相,理亦應爾,彼(和集、堅等)俱執為(仍是)極微(上之)相故
      • [釋]執色等諸境,各有多種和合差別假於中一分本極微相,是現量境故諸極微相資,遂亦各有一和集相和集不離極微,故是實有,而此實有之和集相,各能發生似於己相之。...譬不離極微而有性,設許堅等實有,或可於眼等識是增上所緣,以眼等識帶堅濕等(蕅益法師,觀所緣緣論直解)。
      • [釋]堅等: 就是堅、溼、煖、動性,是為一切所造色所不能離的(韓清淨,唯識指掌,第二編)。
[論]執眼等識能緣極微諸和集相,復有別生。
  • [論]瓶甌等覺相,彼執應無別,非形故別,形非實故。
    • [論]瓶甌等物,大小等者,能成極微,多少同故,緣彼覺相應無。若謂彼物故,覺相者,理亦然。 項等別形,唯在瓶等假法上有,非極微故。
      • [釋]極微諸和集相,復有別別形相起,得為眼等識之所緣。...然此諸和集相,既仍不離極微,極微不別,則覺相亦應無別;覺相既別,則極微亦應有別。今謂覺相無別,既不可;謂極微有別,亦不可,則所執不益謬乎。...謂緣瓶甌等覺相,若依彼執,則。何以故?瓶之與甌,同是極微上之和集相故,則緣此和集相,何容作瓶甌差別覺哉?可謂瓶甌等之形別而覺相亦,以形別唯在假法上有,非實極微有差別。極微無別,則覺亦應無別矣。...若謂彼物 形相別故而令覺相別者理亦不然,以種種別形惟在瓶等假法上有可謂極微有差別。既極微多少和集無別,則覺相亦應無別。覺相既有差別,則不以極微和集為所緣明矣(蕅益法師,觀所緣緣論直解)。
      • [釋]項等:瓶口、頸、腹、把、底等(成觀法師,觀所緣緣論義貫)。
[論]彼不應執極微亦有差別形相,所以者何?
  • [論]極微量等故,形別惟在假,析彼至極微,彼覺定捨故。
    • [論]瓶甌等能成極微形量別,捨微圓相,故知別形在假非實。又形別析至極微彼覺定捨,非青等物析至極微,彼覺可捨。由此形別唯世俗有,非如青等亦在實物。
      • [釋]可謂瓶甌等能成極微有形量,而遂微圓故知項腹等種種別形,但在假法,法,此中且權指極微為實法也。又形別物,假使析至極微,則形別之。譬如一瓶、一甌,同時打得粉碎,則決不起瓶甌之覺,亦決不可分別誰是瓶之極微,誰是甌之極微矣。若等物,縱使析至極微,青仍覺青,黃仍覺黃,非可彼覺也。...世俗有,即四俗諦中之假名無實諦所攝,不能為緣生眼等識,但是第六意識所緣而已。實物,即四俗諦中之隨事差別諦,亦四真諦中之體用顯現諦。今色,正是眼識自所變之相分,名為性境,故云亦在實物。然亦在二字,意顯青等名言,便非實物;青等體相,是識所變,乃為實物耳(蕅益法師,觀所緣緣論直解)。
[論]是故五識所緣緣體,非外色等,其理極成。
  • [釋]既不可以極微為所緣緣,又不可以和合為所緣緣。既不可以極微之和集相為所緣緣,又不可以極微之和集位為所緣緣。則所執心外色等,豈有可作所緣緣體者哉?唯識論云:許有極微,尚致此失,況無識外真實極微,此之謂也(蕅益法師,觀所緣緣論直解)。
[科]申正義
[論]彼所緣緣豈全不有?非全不有。若爾,云何?
  • [論]內色如外現,為識所緣緣,許彼相在識,及能生識故。
    • [論]外境雖無,而有內色似外為所緣緣眼等彼相起,及從彼,具二義故。
      • [釋]內色者,謂識所變之相分色。如外現者,謂本不在心外,由眾生不了心體從來無外,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妄認心在色身之內,故於自識所現之色,有似乎在外也。即此外現內色眼等所緣緣許彼相在識,有所緣義,及能生識,復有緣義也。...外境雖無,謂從來心外無法也。似外境現,謂隨情假說為外也。帶彼相,即是具所緣義;從彼生,即是復具緣義(蕅益法師,觀所緣緣論直解)。
[論]內境相既不離識,如何俱起能作識緣?
  • [論]決定相隨故,時亦作緣,或前為後緣,引彼功能故。
    • [論]境相定相隨故,雖俱時起,亦作。因明者說:若此與彼,有無相隨,雖俱時生,而亦得有因果相故。
    • [論]識相為後本識中生似自果功能令起,不違理故。
      • [釋]境相能緣之識決定相隨故雖俱時得與識作緣。如因明論師所若此與彼法,則俱則俱,有無相隨者,俱時此有故彼有,則此即為因相,彼即為果相故。...又或前識分,得為後識之生,以五識現行相分,熏於本識,則能本識中生似自果功能令起,亦不違理故。...生似自果功能,指五淨色根,能現行五識,故名所生之五識為似目果,名能生之五根以為功能(蕅益法師,觀所緣緣論直解)。
      • [釋]本識:阿賴耶識。
[論]若五識生唯緣內色,如何亦說眼等為緣?
  • [論]識上色功能,名五根應理。功能與境色,無始互為因。
    • [論]以能發識,比知有,此但功能,非外所造。故本識上色功能,名眼等,亦不違能發識,無別故 。在識、在餘,雖不可說,而外諸法,理非有故,定應許此在識、非餘。
    • [論]此根功能與境色,從無始際,展轉為因,謂此功能至成熟位,生現識上五內境色,此內境色,復能引起異熟識上五根功能。根、境二色,與識一、異,或非一、異,隨樂應說。
      • [釋]謂第八識上色功能五根於正。即此功能彼相分境色無始以來常互為因,互相熏生也。...淨色,非是現量所得,能發識故,量而知有根此但第八識相分上之功能是心別有八法所造故本識上五種淨色功能眼等亦不違理。惟此能,能發理無之別法。然五根既是比知,不是現量,故在識在餘,俱不可說外諸法理非有故定應許此功能,決在識非餘也。...言第八識上五根功能與前所說五識相分境色從無始際展轉為因。何以知之?謂此本識中所有功能成熟位時,則能生現行五識上相分境色,即五識相分境色復能熏於本識,引起異熟識上五根功能,故云無始互為因也。...五及本質境色,是第八之相分。前五識所緣緣境色,是前五之相分。相、見不離自證體故,故可說。所緣不是能緣,亦可說。又相、見差別故非一,不離自證故非異。又因果體用,亦非一、異。故既達諸法本無實性,便可隨樂應說也(蕅益法師,觀所緣緣論直解)。
[論]如是諸識,惟內境相為所緣緣,理善成立。
  • [釋]諸識,且指前五識言。內境相,即指各識自所變現之相分言。既五識不緣外境,則第六識至七、八識,皆無心外所緣緣境明矣(蕅益法師,觀所緣緣論直解)。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