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article is sponsored by the Guang  Quan  Temple ’s Ven. Quan Du, who serves as the vice-chairman of Wei-shih  Research  Center  affiliated with the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Dharma  Drum  Mountain Taiwan , China 
This article is still in the preliminary stage. Despite being incomplete, it functions as an indicator of the results of Wei-shih’s study over the course of a century. In addition to the six points comprising the body of the article, five diagrams are added to the article for reference.
提要  
大乘佛學分二大支柱,一謂中觀,二謂唯識。此二者皆為中外學者首重研究之目標,亦為實踐修持 至重之指導典論。
本文為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唯識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委員光泉寺全度法師贊助完成,將百年來華人學者對唯識學之研究所作一初步調查統計:有專書、論文及講記等共有809種;作者379人。然後將這809種分為二十九個類別;也將379位作者按民國早期、台灣、大陸、海外學者分別列出,可以看出過去各方面研究唯識學的大概趨向,以作為今後唯識學所應進一步研究發展的參考。
本文只是初步所蒐集之資料,雖然不是太完全,但仍可以作為百年來唯識學研究之成果指標,本文除分六個單元陳述外;並坿有五個統計分析表,可供參考。
目錄
壹、前言                              
貳、資料來源分析                                    
叁、資料分類說明
肆、資料解讀分析
伍、論題與反省                                          
陸、結 語   
附表
中華佛學研究所之「唯識學研究中心」已有十年了,同時本人在大學碩博士班講授唯識學二十多年,其中《成唯識論》、《攝大乗論》是申請「國家科學委員會」之獎助專案研究計畫已完成6年,但為了將「集註」部分,作進一步一併作比較、研究,所以延至今年才能相續付梓。其中《瑜伽師地論》已完成三分之ㄧ的研究,因為有百卷之多,所以尚待時日才能上網。正因為筆者在唯識學上付出了二十多年的歲月,如要發表短篇論文,卻有「近鄉情怯」,不知從何談起之感。由於此次是「佛教百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所以決定將百年來華文學者對唯識學之研究作一初步統計、分析,以資暸解百年來對唯識學研究之全貌作一鳥瞰。以作爾後研究唯識學之學者作參考,希望以此能推陳出新,避免浪費重複。這是本文所要提出的目的。我們初步搜集到了期刊專書、論文、講註、錄音帶、DVD…..等共809種;以上幾種的作者共379人;從1912年到2005年,已滿103年,當我們完成統計、分析定案後尚有一些新的資料未及列入,可見本文所羅列之資料並非十分完備;但我們也自信本文所陳現之資料至少有百分之八十以上,所分析之結果對爾後唯識學之研究者是具有參考價值的。
本文依資料來源分析、資料分類說明、資料解讀分析、論題與反省及結語分別陳述如后。
| 
出版處 | 
篇數 | 
出版處 | 
篇數 | 
| 
《中國佛學》 編委會 | 
2 | 
中華學術院佛教文化研究所 | 
6 | 
| 
九華山佛學院 | 
2 | 
五臺山研究 | 
5 | 
| 
人文雜志 | 
1 | 
元亨寺妙林出版社 | 
1 | 
| 
人生雜誌 | 
3 | 
內明雜誌 | 
28 | 
| 
十力叢書 | 
1 | 
天華出版 | 
6 | 
| 
十方雜誌社 | 
1 | 
太虛大師影印委員會 | 
1 | 
| 
三時學會 | 
1 | 
巴蜀書社 | 
1 |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1 | 
心理學探新 | 
1 | 
| 
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 
2 | 
文化大學印度文化研究所 | 
2 | 
| 
上海佛教 | 
4 | 
文津出版社 | 
6 | 
| 
上海佛學書局 | 
3 | 
方廣 | 
1 | 
| 
上海群眾圖書 | 
1 | 
世界中國哲學學報 | 
1 | 
| 
千華出版社 | 
1 | 
世界佛教出版社 | 
1 | 
| 
大千出版社 | 
1 | 
世界宗教研究 | 
7 | 
| 
大乘文化 | 
90 | 
北京宗教出版社 | 
5 | 
| 
大乘印經會 | 
8 | 
古典文學 | 
1 | 
|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 (五) | 
1 | 
史化 | 
1 | 
| 
大圓出版社 | 
4 | 
史林 | 
1 | 
| 
山東大學學報 | 
1 | 
史學月刊 | 
1 | 
| 
中山大學哲學系 | 
1 | 
台大哲學研究所 | 
1 | 
| 
中山大學學報 | 
1 | 
台大體育學院學報 | 
1 | 
| 
中文大學 | 
1 | 
台北科技大學 | 
1 | 
| 
中央大學 | 
1 | 
台灣大學文學院佛學研究中心 | 
5 | 
|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 
2 | 
台灣印經處 | 
1 | 
| 
中州古籍出版社 | 
1 | 
台灣學生書局 | 
4 | 
|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 | 
1 | 
台灣藝術學院 | 
1 | 
| 
中國文化大學華岡學會 | 
6 | 
四川 : 佛學社 | 
1 | 
| 
中國佛教協會 | 
9 | 
四川聯合大學 | 
1 |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 
5 | 
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 
1 | 
| 
中國佛教社 | 
48 | 
正一善書 | 
1 | 
| 
中國佛學院 | 
4 | 
正聞出版社 | 
3 | 
| 
中國社會科學院來亞太研究所 | 
1 | 
正覺蓮社 | 
32 | 
| 
中國近代哲學史論文集 | 
1 | 
正觀雜誌社 | 
3 | 
| 
中國思想史  | 
1 | 
玄圃論學集 | 
1 | 
| 
中國哲學 | 
5 | 
玄奘人文社會學院 | 
3 | 
| 
中國學術年刊 | 
1 | 
全佛出版社 | 
6 | 
| 
中華文化論壇 | 
1 | 
印刻文學生活誌 | 
1 | 
| 
中華民國宗教哲學研究社 | 
2 | 
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 
1 | 
| 
中華民國現代佛教學會 | 
1 | 
吉祥文物中心 | 
1 | 
| 
中華佛學研究所 | 
9 | 
因明論文集 | 
1 | 
| 
中華書局 | 
1 | 
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 | 
2 | 
| 
江漢論壇 | 
1 | 
香港佛教法相學會 | 
1 | 
| 
江蘇古籍出版社 | 
2 | 
香港能仁書院研究所 | 
1 | 
| 
老古 | 
1 | 
哲學系中國哲學專業  | 
1 | 
| 
自由學人社 | 
1 | 
哲學研究 | 
3 | 
| 
西蓮淨苑 | 
1 | 
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 | 
7 | 
| 
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26 | 
書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1 | 
| 
佛陀教育基金 | 
6 | 
海潮音 | 
17 | 
| 
佛陀學術研究院 | 
2 | 
浙江省佛教協會 | 
5 | 
| 
佛教文化服務處 | 
2 | 
浙江學刊 | 
2 | 
| 
佛教出版社 | 
2 | 
珠林出版社 | 
1 | 
| 
佛經流通處 | 
1 | 
財團法人弘誓文教基金會 | 
1 | 
| 
佛學研究中心學報 | 
8 | 
財團法人佛光山文教基金會 | 
1 | 
| 
佛學與科學 | 
1 | 
陝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 
2 | 
| 
佛學講座 | 
1 | 
商務印書館 | 
2 | 
| 
佛藏雜誌社 | 
3 |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 | 
1 | 
| 
伽耶山基金會 | 
1 | 
國立臺南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 | 
1 | 
| 
宏法寺 | 
1 | 
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中心 | 
1 | 
| 
李炳南基金會 | 
2 | 
國光印書局 | 
1 | 
| 
私立東海大學哲學系 | 
1 | 
國際佛學研究中心 | 
4 | 
| 
宗教文化出版社 | 
9 | 
密乘佛學會出版 | 
3 | 
| 
明倫學報 | 
2 | 
常春樹出版社 | 
1 | 
| 
東大圖書出版社 | 
2 | 
梵音 | 
1 | 
| 
東吳哲學學報 | 
2 | 
淡江大學西洋語文研究所   | 
1 | 
| 
東南大學學報 | 
4 | 
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 
7 | 
| 
武昌佛學院 | 
1 | 
終南山淨律寺 | 
1 | 
| 
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 
1 | 
頂淵 | 
1 | 
| 
河洛圖書 | 
1 | 
復旦學報 | 
2 | 
| 
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 | 
13 | 
普門學報 | 
11 | 
| 
法界出版社 | 
3 | 
普門雜誌 | 
3 | 
| 
法相學會 | 
1 | 
湖南省佛教協會 | 
1 | 
| 
法音 | 
30 | 
菩提樹出版社 | 
17 | 
| 
法鼓文化 | 
1 | 
菩提樹佛教文物 | 
5 | 
| 
法藏文庫 | 
1 | 
華中師範大學 | 
1 | 
| 
法嚴寺出版社 | 
1 | 
華宇出版社 | 
1 | 
| 
社會科學戰線 | 
3 |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 
7 | 
| 
金色蓮花佛學月刊 | 
1 | 
華嚴專宗佛學研究所 | 
2 | 
| 
長春, 中國 | 
1 | 
雲南師範大學歷史系 | 
1 | 
| 
南京大學學報 | 
4 | 
黑龍江社會科學院 | 
1 | 
| 
南洋佛教雜誌社 | 
1 | 
圓光佛學研究所 | 
3 | 
| 
南海菩薩雜誌社 | 
2 | 
圓明出版社 | 
4 | 
| 
思想戰線 | 
1 | 
圓明菩薩會 | 
1 | 
| 
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 | 
2 | 
慈光禪學研究所 | 
3 | 
| 
香光莊嚴 | 
1 | 
慈雲雜誌社 | 
1 | 
| 
慈照寺 | 
1 | 
廣東佛教通訊 | 
1 | 
| 
慈慧印經處 | 
2 | 
慧炬出版社 | 
21 | 
| 
新文豐出版社 | 
8 | 
蓮因寺大專學生齋戒學會 | 
1 | 
| 
新亞研究所 | 
1 | 
蔡運辰 | 
1 | 
| 
新動力雜誌社 | 
1 | 
學術月刊 | 
3 | 
| 
新覺生雜誌社 | 
3 | 
諦聽文化 | 
1 | 
| 
業強出版社 | 
1 | 
嶺東佛學院 | 
3 | 
| 
獅子吼月刊雜誌社 | 
24 | 
彌勒出版社 | 
5 | 
| 
萬年青出版社 | 
1 | 
鵝湖月刊雜誌社 | 
11 | 
| 
運城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 
1 | 
藝術學院共同科 | 
1 | 
| 
福嚴佛學院 | 
2 | 
覺有情 | 
1 | 
| 
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  | 
1 | 
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 | 
2 | 
| 
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3 | 
護僧雜誌 | 
2 | 
| 
閩南佛學院學報編輯部 | 
12 | 
靈泉禪寺華文佛教學院 | 
1 | 
| 
廣文書局 | 
3 | 
靈峰覺苑 | 
1 | 
| 
廣州師院學報編輯部 | 
1 | 
出處不詳 | 
27 | 
| 
唯識學研究統計表(二) | ||||||||
| 
著者人數 | 
期刊 | 
書 | 
期刊論文 | 
碩博士論文 | 
網路資料 | 
論文集 | 
錄音資料 | 
種計 | 
| 
379人 | 
41 | 
160 | 
526 | 
53 | 
5 | 
3 | 
21 | 
809 | 
| 
百分比﹪  | 
5.07 | 
19.77 | 
65.02 | 
6.55 | 
0.62 | 
0.37 | 
2.6 | 
100 | 
此一分類是從唯識學之內容觀點著手,共分29個項類;此一分類未必十分週延仍無礙於參考。
一、     唯識學之「專門經典研究」:是指專門以研究唯識學之經典而言;如《解深密經》《大乗密嚴經》.....等。
二、     唯識學專門論典之研究:是以研究唯識之論典,如《成唯識論》、《大乗起信論》..... 。
三、     唯識學之專釋、疏證研究:包括對唯識學之經、論從事解釋疏證之著作。
四、     唯識學校、註:是專門作校正、註釋之工具書言。
五、     唯識學之通識、概論:即指對唯識學只作一般常識性、淺顯性之論說。
六、     唯識學之史學:對唯識學之形成,唯識思想史之闡述及其人物傳記等。
七、     唯識學之修行、實踐:根據唯識學家所闡明之煩惱與消除到唯識無境之證得。
八、     唯識學與其他科學之比較研究:包括與外學之人文、社會及自然科學等之比較。
九、     唯識學之佛性論:是指佛性論之成立,佛性之認知修持與解脫等,佛性屬本質部分。
十、     唯識學之法相論:法相與法性雖不可分,但並非同一,在唯識學中,法相所佔地位特別顯要,法相屬於現象部分。
十一、唯識學之形上學:以論真如空性為主與佛性論雖有關係,但就概念上說,仍有所不同。
十二、唯識學與美學:唯識無境即是空靈之美與禪宗美學異曲同工。
十三、唯識學之認識論:唯識學雖主在究竟解脫;但大部分仍是從認識論著手。
十四、唯識學之種子學說:唯識學借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之理論說明諸識之作用。
十五、唯識工具書:如詞典、人名錄、短篇傳記……等。
十六 、唯識學研究之方法:包括文獻、歷史、思想史及詮釋、註疏等方法。
十七、唯識學之編輯:是編輯、叢書、類篡、論文集等。
十八、唯識學之譯著:包括各種唯識學語文著作之譯著。
十九、唯識學與科學:主張唯識學雖屬人文科學,也是科學之ㄧ之著作。
二〇、唯識學與現代心理學:指唯識學與現代心理學在生理與意識活動上之近似性。
二一、唯識與現代詮釋學:以唯識學之詮釋以回應西方現代之詮釋學。
二二、唯識學之展望:研究唯識學對現代學術之適應與開展。
二三、唯識學講記:以講述之方式形成之專著。
二四、唯識名相表解:以表解、圖示說明唯識學之組織系統及架構的著述。
二五、唯識學評論:批評、答辯、討論、序文等。
二六、唯識因眀學:專治因明學之論文、專書。
二七、 唯識學與文學:從文學觀點表現唯識學。
二八、唯識學與教育:從唯識學之方法與內容論唯識學之教育功能。
二九、唯識學與因明學:論唯識學中對因明學之應用。
| 
唯識學分類 | 
篇 數 | 
百分比 | |
| 
1 | 
唯識學之專經研究 | 
5 | 
0.6% | 
| 
2 | 
唯識學之專論研究 | 
132 | 
16.4% | 
| 
3 | 
唯識學專釋、疏研究 | 
36 | 
4.4% | 
| 
4 | 
唯識學校、註 | 
12 | 
1.5% | 
| 
5 | 
唯識學通識、概論 | 
195 | 
24.1% | 
| 
6 | 
唯識學之史學 | 
42 | 
5.2% | 
| 
7 | 
唯識之修行實踐 | 
36 | 
4.4% | 
| 
8 | 
唯識學與其他科學之比較研究 | 
112 | 
14% | 
| 
9 | 
唯識學支佛性論 | 
2 | 
0.2% | 
| 
10 | 
唯識學法性論 | 
1 | 
0.1% | 
| 
11 | 
唯識學之形上學 | 
22 | 
2.7% | 
| 
12 | 
唯識學與美學 | 
6 | 
0.7% | 
| 
13 | 
唯識學之認識論 | 
23 | 
3% | 
| 
14 | 
唯識學之種子學說 | 
12 | 
1.5% | 
| 
15 | 
唯識工具書如詞典、人名錄 | 
1 | 
0.1% | 
| 
16 | 
唯識學研究之方法 | 
22 | 
2.7% | 
| 
17 | 
唯識學編輯 | 
18 | 
2.2% | 
| 
18 | 
唯識學之譯者 | 
6 | 
0.7% | 
| 
19 | 
唯識學與科學 | 
22 | 
2.7% | 
| 
20 | 
唯識學與心理學 | 
7 | 
1% | 
| 
21 | 
唯識與詮釋學 | 
9 | 
1.1% | 
| 
22 | 
唯識學之展望 | 
19 | 
2.3% | 
| 
23 | 
唯識講記 | 
19 | 
2.3% | 
| 
24 | 
唯識名相表解 | 
3 | 
0.4% | 
| 
25 | 
唯識學評論 | 
37 | 
4.6% | 
| 
26 | 
唯識因眀學 | 
1 | 
0.1% | 
| 
27 | 
唯識學與文學 | 
1 | 
0.1% | 
| 
28 | 
唯識學與教育 | 
2 | 
0.2% | 
| 
29 | 
唯識學與因明學 | 
6 | 
0.7% | 
甲、資料內容分析
我們此次初步所搜集到的論文、專書共809種。
一、從唯識學研究內容上看:以撰寫概論、通識所佔篇數最多195種,佔24.1%,因為概論性文字可能為淺嚐唯識學者之試筆;也可能是已深入唯識學,再為淺出以嘉惠後學之弘著,其佔唯識學第一位,也合乎其他科學以概論作品最多之情形。
二、其次是注重唯識學專論研究有132種,所佔百分比為16.4%這也顯示唯識學者已有了相當之專業能力,已認知到論書之重要,也顯示論書在唯識學中之最主流的讀物,同時也顯示「論」類比之「經」更為艱深,所以研究的學者也較多。
三、其第三位則是唯識學與其他科學之比較研究有112種,佔14%,唯識學者不但已認知到唯識學之廣延性能與現代科學有相應之處,也更受到現代科學所重視。
四、其第四是唯識學評論:有37 種,所佔比率為4.6%,很接近唯識學專論研究。因為評論就是對其專論之反應,是可以理解的。
五、其第五位分別為唯識學專釋、疏研究與唯識學之修行實踐分別有36種同為4.4%,是此一部分理論與實踐之平衡。
六、其第六位為唯識學史學:有42種,按比率佔5.2%,論典思想反省佛教歷史及思想史所作之研究。
七、其第七位為唯識學之形上學與唯識學與現代科學,分別有22種,所佔比率為2.7%,相當貼近唯識之理論與科學適應,具有相當之ㄧ致性。
八、其第八位是唯識學之展望與唯識講記,分別為19種,佔比率為2.3%。展望有深入性;講記是淺出性,具有兩者之平衡點。
九、第九位為唯識學編輯:有18種,所佔比率為2.6%,為了保存資料,或為分門別類以利後學之編輯工作。
十、第十位為唯識學之種子學說與唯識學校、註分別為12種,所佔比率為1.5%,可見種子說在唯識學中雖然重要,但研究的篇章卻偏稀少。可能因為種子學說,看之似簡不屑於探討;然而鑽之彌堅實更為艱深,故少有人發揮。至於對唯識版本之校、註,有識者不屑為之,不深入者未敢孟浪操弧,或有所致之。
十一、第十一位為唯識學與現代詮釋學;有九種,為新近所流行之詮釋,所以研究者為稀少性,所佔比率為1.1%。
十二、第十二位唯識學與心理學有7種,須具有兩種以上之專業,具有稀少性,所以比率僅佔1%。
十三、第十三位為唯識學之譯著,及唯識學與因明學,均分別為6種,所佔比率為0.7%,此兩種學者均須具有專門學問,故人才具有稀少性。
十四、具有稀少性所致,關於佛性論有的學者將之視為如來藏系,有的被視為唯識學系。其實在印度均納入唯心(識)系統內。
十五、最後,唯識學之法相論、唯識學與文學、唯識因明學、唯識工具書各只有一種,其比率所占為0.1%。因為因明學與唯識各屬不同之領域,使因明學又為唯識學隨處均在使用,研究因明之學者,未必會留心唯識學。
乙、綜合分析
一、此次一共搜集809種,包括專書、期刊、論文、碩博士論文、論文集、錄音帶、CVD等。作者共379人,100年每年僅3.79人,包括前各種方式所發表有關唯識學之作者。每年僅3.79人研究唯識學,可見唯識學在華人學者中似是稀少的。
二、民國元年至民國38年共20人,1949年以後,大陸共115人,台灣共70人,海外共14人,尚有160人未能辨別屬於大陸、海外或台灣,可能是兩岸年輕博、碩生及青年學者。民國初年至民國三十八年在軍閥割據,抗日戰爭及國共內戰兵荒馬亂,有20唯識學者,而且他們在唯識學復興,對於西方文化之對應所作之努力確實令我們欽佩不已。大陸在文革以後有115位唯識學者也算難得,相對地台灣承平50多年來僅有70位唯識學者,可見唯識並未受到重視。尚有160位不為兩岸唯識學者所通曉,可見均屬年輕學者,在向唯識學探源。
三、期刊論文包括學報、月刊、雜誌、碩、博士論文,即使已出版者亦列為碩、博士論文,網路資料包括大陸、香港、台灣各網路,論文網,包括各雜誌、文庫、出版社所出版之論文集。錄音資料包括CD之主体出版品。專書則包括講記、傳記平面出版品。
四、我們沒有發現百年來是否有人將其他佛教宗派之出版、研究作成統計敘述分析。就唯識學而言近100年來初步統計總的著作809種,每年平均僅8種,專書僅1.5冊,論文每年僅5.7篇,碩博士論文每年僅0.6篇,錄音帶及CD僅0.2種。每年平均八種:論有5.7篇,專書也僅1.5種,這種比率應是正常。博、碩士論文及CD共為0.8種這應是兩岸開放以來唯識學的生力軍。
五、我們將近百年來中,每20年中之唯識學作一統計則1901年到1920年共有4種,佔0.49%;1921年-1940年共有9種,佔1.11 %;1941年-1960年共有13種佔1.61 %;1961年-1980年共170種,佔21.01 %;1981年-2000年共444種佔54.88 %;2001年-2005年共有169種佔20.89 %。此一趨勢可以看出唯識學研究之成長可以看出是在1981到2000年,因為大陸開放有的學者所積存之論著同時推出幾乎佔了全數50%,2001到2005年,五年之內已有169篇,如乘上四,則2001-2020應有845篇,比之前20年幾乎成長一倍左右,為正常發展。因之亦可看出台灣學者在唯識研究上不及大陸學者來的多,惟就兩岸人口比率而言,則台灣高於大陸。
| 
年代 | 
種數 | 
百分比 | 
| 
1901-1920 | 
4 | 
0.49﹪ | 
| 
1921-1941 | 
9 | 
1.11﹪ | 
| 
1941-1960 | 
13 | 
1.61﹪ | 
| 
1961-1980 | 
170 | 
21.01﹪ | 
| 
1981-2000 | 
444 | 
54.88﹪ | 
| 
2001-2005 | 
169 | 
20.89﹪ | 
六、我們將百年來中每20年中之唯識學研究者作一統計則1901年到1920年共4位,佔1.06 %;1921年-1940年共有5 位,佔1.32 %;1941年-1960年共有11 位佔2.90 %;1961年-1980年共91位,佔24.01 %;1981年-2000年共203位佔53.56 %;2001年-2005年共有65位佔17.15 %。此一部分之作者成長正常與前項相同不別贅述。
百年來每隔20年作者人數統計表(五)
| 
年代 | 
人數 | 
作   者 | |||||||
| 
1901-1920 | 
4人 | 
 釋惟賢著 | 
 梁漱溟著 | 
 羅時憲撰 | 
 釋太虛撰 | ||||
| 
1921-1941 | 
5人 | 
 唐大圓著 | 
 馬冀平講 | 
 張炳楨撰 | 
 清淨著 | 
 歐陽竟無 | |||
| 
1941-1960 | 
11人 | 
 王止峻 | 
 王健作. | 
 明真 | 
 唐仲容 | 
 時三 | 
 郭元興 | 
 陳虹 | 
 陸沈著 | 
| 
 應緣 | 
釋慈雲 | 
 慧定著 | |||||||
| 
1961-1980 | 
91人 | 
 亢顙 | 
 方東美 | 
 王廷貴 | 
 王季同 | 
 王金陵 | 
 王恩洋 | 
 世光 | 
 史流音 | 
| 
 正果 | 
 正觀 | 
 白雲禪師著 | 
 朱寶昌 | 
 佛悅 | 
 吳一正 | 
 吳汝鈞 | 
 吳金德 | ||
| 
 吳樹虛 | 
 呂澂 | 
 吟雪 | 
 妙根 | 
 李文玲 | 
 李世傑 | 
 李翊灼 | 
 李琯卿 | ||
| 
 周中一 | 
 周叔迦 | 
 周繼武 | 
 明性 | 
 林有土 | 
 法尊法師 | 
 芝峰 | 
 邱應傳 | ||
| 
 苑柳 | 
 真常 | 
 高維興 | 
 張少齊 | 
 張月琴 | 
 張廷榮 | 
 張泰隆 | 
 釋聖德 | ||
| 
 張曼濤 | 
 張德玄 | 
 勗旦 | 
 梅光羲 | 
 陳甘煌 | 
 陳龍雄 | 
 雪松 | 
 彭震球 | ||
| 
 景昌極 | 
 程文熙 | 
 筏喻 | 
 華山 | 
 雲峰輯 | 
 黃公偉 | 
 黃懺華 | 
 圓訓 | ||
| 
 慈妙 | 
 會覺 | 
 楊白衣 | 
 楊明英 | 
 聖德著 | 
 葉阿月 | 
 葉龍 | 
 僧愍 | ||
| 
 熊十力  | 
 福善 | 
 蒙文通 | 
 趙亮來 | 
 劉玉子 | 
 劉洙源 | 
 慧立 | 
 慧海 | ||
| 
 慧莊 | 
 摩尼 | 
 蔡運辰 | 
 鄧豐懿 | 
 諦觀 | 
 霍韜晦 | 
 龍松生 | 
 繆鳳林 | ||
| 
 闕文華 | 
 釋太賢 | 
 釋印順 | 
 釋守培 | 
 釋戒清 | 
 釋普行 | 
 釋雲峰 | 
 釋慈圓 | ||
| 
 釋演培 | 
 釋曉雲 | 
 釋默如 | |||||||
| 
1981-2000 | 
203人 | 
 丁金順 | 
 勞紹儀 | 
 于凌波 | 
 單培根 | 
 文晟法師 | 
 惠莊 | 
 方光華 | 
 曾慶豹 | 
| 
 方倫著 | 
 游有維 | 
 王文治撰 | 
 游俠 | 
 王亭之編 | 
 無思 | 
 王秋桃 | 
 程恭讓 | ||
| 
 王萬清 | 
 辜琮瑜 | 
 王雷泉 | 
 馮契 | 
 本源 | 
 黃心川 | 
 正剛 | 
 黃玉順 | ||
| 
 正愷 | 
 黃建中 | 
 永定 | 
 黃夏年 | 
 田文棠 | 
 黃常倫 | 
 石明 | 
 黃稽興 | ||
| 
陳永革  | 
 圓欣 | 
 如夢 | 
 楊惠宇 | 
 如實 | 
 楊惠南 | 
 朱泠 | 
 楊新瑛 | ||
| 
 江海 | 
 楊維中 | 
 竹林編 | 
 楊慧潤 | 
 行健 | 
 楊鑫輝 | 
 佛日 | 
 董群 | ||
| 
 何建明 | 
 靖如 | 
 何虹 | 
 暢耀 | 
 何磊 | 
 熊琬 | 
 余崇生 | 
 裴春苓 | ||
| 
 吳西泠集說 | 
 趙海涵 | 
 吳傑超 | 
 齊明非撰 | 
 吳學國 | 
 劉宇光 | 
 呂希晨 | 
 劉孟驤 | ||
| 
 呂宗麟 | 
 劉定權 | 
 宋玉波作 | 
 劉國強 | 
 宋志明 | 
 慧方 | 
 宏毅 | 
 歐俊男 | ||
| 
 李志夫 | 
 潘永興 | 
 李叔玲 | 
 潘玉愛 | 
 李炳南 | 
 蓮真譯 | 
 李葛夫 | 
 蔡伯郎 | ||
| 
 李潤生 | 
 蔡惠明 | 
 李興武 
 丁炳麟 | 
 蔡瑞霖 | 
 沈劍英 | 
 蔡薰宜撰 | 
 肖永明 | 
 賢心 | ||
| 
 阮印長 | 
 鄭石岩 | 
 周志煌 | 
 鄭偉宏 | 
 宗性 | 
 黎耀祖 | 
 定明 | 
 盧中道 | ||
| 
 尚識 | 
 蕭天來 | 
 明生 | 
 賴賢宗 | 
 果海 | 
 靜覺 | 
 果清 | 
 龍慧 | ||
| 
 林中治 | 
 濟群 | 
 林世榮 | 
 鍾國賢 | 
 林安梧 | 
 鍾清泉 | 
 林孟穎 | 
 韓廷傑 | ||
| 
 林國良 | 
 韓鏡清 | 
 林鎮國 | 
 魏達志 | 
 法舫講 | 
 魏德東 | 
 法興法師編著 | 
 懷進 | ||
| 
 祁志祥 | 
 羅炤 | 
 金鑾 | 
 懺公上人 主講 | 
 雨雲 | 
 釋一覺 | 
 施東穎 | 
 釋正剛 | ||
| 
 柯耀期 | 
 釋玄譯 | 
 胡曉光 | 
 釋印通 | 
 唐思鵬 | 
 釋如覺 | 
 哲斯 | 
 釋自運 | ||
| 
 孫智燊 | 
 釋妙因 | 
 孫實明 | 
 釋見潤 | 
 徐典正 | 
 釋明性 | 
 徐梵澄譯 | 
 釋明復 | ||
| 
 徐紹強 | 
 釋昭慧 | 
 柴文華 | 
 釋得中 | 
 消永明 | 
 釋惠空 | 
 海如 | 
 釋惠敏 | ||
| 
 純一 | 
 釋智德 | 
 耿寧 | 
 釋傳發 | 
 高永霄 | 
 釋慈惠 | 
藍吉富主編 | 
 釋會乙 | ||
| 
 唯慈 | 
 釋聖嚴 | 
 常照 | 
 釋道元 | 
 常覺 | 
 釋慧宗 | 
 張廷榮論述 | 
 釋慧律講演 | ||
| 
 張志強 | 
 釋慧笙編 | 
 張春波 | 
 釋慧廣 | 
 張昭 譯 | 
 釋養輝  | 
 張德宗 | 
智果 | ||
| 
 張慶熊 | 
 陳兵 | 
 曹志成 | 
 陳宗元 | 
 梁晉源 | 
 陳省身 | 
 梅光羲 | 
 陳娟珠 | ||
| 
 淨空 | 
 陳健民 | 
 理淨 | 
 陳強著 | 
 理証 | 
 陳彩雲 | 
 郭勤正 | 
 陳清惠 | ||
| 
 陳一標 | 
 陳淑螢 | 
 陳士強 | 
 陳景富 | 
 陳世威 | 
 陳榮灼 | 
 陳以仁 | 
陳鵬 
釋譯 | ||
| 
 陳永進 | 
 陳繼東 | 
 麻天祥 | |||||||
| 
2001-2005 | 
65人 | 
 孔祥玲 | 
 吳興文 | 
 宋佩芳 | 
 李開濟 | 
 李廣良 | 
 肖平 | 
 依昱 | 
 周貴華 | 
| 
 王耘 | 
 孟領著 | 
 翁向紅 | 
 淨界 | 
 傅新毅著 | 
 楊佩玲 | 
 劉嘉誠 | 
 賴信川 | ||
| 
 王能傑 | 
 法壽 | 
 耿敬 | 
 郭朝順 | 
 彭光輝 | 
 葉少勇 | 
 慧仁 | 
 賴珍瑜 | ||
| 
 王賜惠 | 
 胡佛賜 | 
 能賢 | 
 陳克艱 | 
 彭雅玲 | 
 葉海煙 | 
 歐崇敬 | 
賴靜涵賴信川 | ||
| 
 王聲憶著 | 
 剛曉 | 
 張再林 | 
 陳宗輝 | 
 曾錦坤 | 
 廖本聖, 釋惠敏 | 
 蔡相宗 | 
 駱岫青著 | ||
| 
 朱敬武 | 
 孫劍鋒編記 | 
 張通文著 | 
 陳昌祈 | 
 曾議漢 | 
 滿紀 | 
 談鍚永 | 
 謝君直 | ||
| 
 吳可為 | 
 徐湘霖 | 
 張蘭石 | 
 陳新 | 
 慈惟中 | 
 趙汝明 | 
 鄧宗文 | 
 魏常海 | ||
| 
 關則富 | 
 釋如謙 | 
 釋依昱 | 
 釋宗麟 | 
 釋寬謙 | 
 釋性嚴 | 
 釋宗譓 | 
 釋見晉 | ||
| 
 釋如意著 | |||||||||
甲、論題:本段文字是從網路找出法音雜誌一篇某居士之大作,對於百年來唯識學者所討論的主要問題摘要如下:(因本文是網路查出,既無論題亦無作者姓名列出,在此敬向其致歉致謝)
一、   唯識學探源:以印順長老《唯識學探源》為例,大乘思想之發展,首在經部、大眾部論心識,部派之認識說,到本體論又轉到境不離識的唯識論,論及唯識由心所造,即心所現,因心所生,乃至映心所顯,隨心所變,所以唯識學是幾種思想的合流。 
二、   唯識之古學與今學
(一)古學:認為無著、世親唯識之學先後一貫,為古學;唯識古學在印度的代表人物是親勝、火辨、難陀、安慧、真諦。古學說能取、所取、心、心所法皆以識為性。
(二)今學:綜合無著、世親二家之說;代表人物為護法、陳那、玄奘、今學認為一切法不離識,並非一切皆以識為性。 
三、   見、相二分是同種、別種
(一)同種說:景昌極1928年撰《見、相別種辨》:窺基在其《成唯識論述記》中傳述過甚,應非護法、玄奘本意。
(二)別種說:繆風林撰《唯識今論》,主見、相別種,乃護法、玄奘本意。
(三)綜合說:玄奘、窺基二師所宗,見、相二分隨其所應或同或異:如緣根身及器界托質而變,及為見、相成別種;如緣龜毛、兔角、空中蓮花即見、相同種。 
四、   對真如緣起論之批判:
(一)歐陽漸《唯識抉擇談》中指真如與大圓鏡智為體用一體關係,不可能說是能熏與所熏一体,因為同一手指不能指其自己,刀不能自割;其弟子王恩洋、呂澂均指《大乗起信論》、《圓覺經》、《楞嚴經》等為偽經,不符合印度佛學,心性本淨之說。
(二)印順長老《佛法概論》主「真常唯心」說雖源於一類大乗經典,然「融攝世俗的方便更多也與婆羅門教更接近」。
(三)太虛大師《佛法總抉擇談》他主唯識三性判攝合乎大乗般若、唯識、真如三宗。雖歧異,亦只是言說方便之不同,並無是非邪正之分。
(四)印光、南懷瑾、賈題韜等反對用學術研究方法,輕易否定佛祖經論,  要靠理論,和實踐去印證。    
五、其他:還有空、有二宗關係;如來藏與阿賴耶識之關係;真如是否為疏所緣緣;轉依的真義;與唯識有關之因明學之研究等。     
六、新的唯識論之提倡:以因應西洋化的挑戰:
(一)唯識學為當代所需:歐陽漸1922年在南京高師所作之講演論題,謂時勢人心混亂,武力專橫…..貧富懸殊皆西學氾濫挽救此也非佛教唯識學莫屬。         
(二)太虛批評詹姆士之「實際主義」,羅素之「新實在論」、柏格森之「直覺論」,皆有所限,已展轉逼近到新的唯識論。
(三)章太炎:其《全集》四冊,P.370:「逮科學萌芽,而用『心』益復縝密矣。是故法相之學於明代則不宜,于近代則甚宜,由於科學所使然也」。
( 四)唐大圓在其《十五年來中國佛法流行之變相》中說:「佛教中之有學,則足以糾正今世科學之誤,匡西洋哲學之謬而特出者,則莫如唯識」。 
七、力圖用現代語言,學術思想研究唯識學
(一)太虛立《新的唯識論》:「新的唯識論學需用新近之思想學術以闡明。」他力圖翻新唯識舊學……易陳賴耶識為「生化體識」,末那識為「意念性識」。另在其《文化人與阿賴耶識》一文則從社會教育的角度,把人們引向唯識學。
(二)其他如《唯識學ABC》;默如「唯識學概要」黃懺華的《唯識學的輪廓》,摩尼的《唯識哲學》;唐大圓的《唯識的科學方法》等,都用淺明現代語言說明艱深的唯識學。張化聲《見色之研究》引述西方心理學關於視覺形成來源。繆風林之《唯識今釋》,朱寶昌之《唯識新解》等,都在多處引證西方哲學以釋唯識。 
八、對西宗教、科學、哲學的批判
(一)太虛大師在其《宗用論》集184篇論文集,評論如迪卡爾懷疑世上一切事實悉非真理,然隨即迷信一個能懷疑一切的「我」為真;羅素能破一切唯物唯心論非真理,然而隨又執定一切現象為真;柏格森之直覺論則「盲參瞎證,取捨用情」。總之,皆墮於我、法二執。
(二)繆風林之《唯識今釋》對亞里斯多德到新實在論的西方諸家哲學,多憑小慧以立言,當其順邏輯之理論,覺其說有不能通時,則請出上帝。
(三)王季同之《科學之根本問題》指出科學之局限,皆不過吾人夙生同業所感之總報而已,而即此業報實無實體,唯是心識,故曰萬法唯識。 
九、根據新思想對唯識學加以新釋、改造
(一)李琯卿《唯識新論簡述》,認為唯識學在當今時代必須通過科學的難關,悟出物皆有識,乃至無生物、無機物、原子、電子也都有識;將世界最後因歸結為「能」,謂「能」即是阿賴耶識之能力,亦即唯識所稱「種子」,由無始無邊識海動念而形成宇宙萬類的假說。
(二)熊十力之《新唯識論》統合唯識思想與易學組建成一套本心由翕辟二力之作用形成心物的「新唯識論」。 
乙、該文作者之反省:
(一)以上九大項是這位學者總結1910年楊文會創辦佛學研究所會提倡研習唯識唯識算起總共才四十年,所作的一個總結。並對這四十年的研究也作了一些反省:
- 闡述不夠新:教內學者﹐率多認唯識典籍所示義理為“聖言量”﹐因此很難離古人規矩而創新。
- 修證方面之不足:唯識學既為瑜伽觀行的產物,忽視瑜伽實證﹐墮入文字窠臼,是慈恩宗的致命弱點。
- 入世運用之不足:實際上﹐唯識學內含許多可利益眾生之學問,如運用於心理分析﹑心理咨詢﹑潛能開發﹑罪犯改造等。
- 圓融之不足:現代唯識學者﹐頗有執一非餘﹑缺少圓融不諍之雅量。唯尊護法一系,絕口不談唯識以外的一切佛法﹐斷真常唯心為婆羅門之見。而違圓融不諍之旨。
- 對切要問題研究之不足:利用唯識學修行,指導唯識學修行來說最為切要。如何與禪﹑密﹑淨土等的頓、漸修行之關係﹐唯識學者研究最少。
(二)筆者之反省:以下是筆者個人反省下的幾點意見:
- 佛教自印度發展到世界各地區民族,因時空背景不同而有流變,這些流變幾乎難以還原到佛陀的本懷,換句話說,以後所流變出的新學派應拿因緣法、緣起法一一檢驗。如然,可能會產生新的別教;印度部派各種方式之自性說;大乘佛教各種方式之有相、無相說、種子俱生說、分別說各種緣起說……才能一一消融到佛法一味之中。
- 中國文化傳統式一個敦厚圓融的民族,如要論分析、縯譯卻非所長,春秋戰國時期之名家、墨家之分析重邏輯只是曇花一現。隋唐之唯識學重因明不過三代而衰,殆至清末民初,楊仁山、歐陽竟無等前輩,從日本找回唯識經典失而復得更為珍惜,加之唯識與西方哲學、科學相應處較多,所以特別偏重唯識,這是我們可以理解的。但他逼迫西方一切宗教、哲學、科學,顯然有反客觀。老實說,就憑他們在那個時代對西方文化、哲學、科學之認識也是不會太深入的。以其部分理論與唯識學作比較,以擴大唯識學的研究視野應是比較正確的態度。
- 學術研究本身就是一種發展,所謂「推陳出新」必須深入經藏才能推陳,而後才有創新出新。在民國初年那個時代乃至現在,推陳已不足,創新談何容易,不推陳而創之新只是膚淺浮光掠影不足取。所以會說唯識學者所要作的首要工作如何將艱深的唯識典籍作整個整理,讓以後的學者,有法殷鑑,否則將是一代一代「斷章取義」,以偏概全,不但無益後世,反而有誤來賢,對唯識學之發展永遠難以逾越。不但研究唯識學如此,即使研究佛教任何宗派,亦莫不皆然。
- 唯識學就是瑜伽唯識學,在《瑜伽師地論》中說無論何處;無論何時,都可練瑜伽、可以修行;任何人、任何事都可以作為瑜伽修行之師。瑜伽唯識就是一個主修行的學派。因為其知識系統太繁,所以進入其系統更難,要進行其修練實踐,更屬不多。如在現代愈來愈多的出家法師都有了高學歷,可以進行對唯識學修行法門除卻煩惱,能偏重一門深入地實踐;讓在研究唯識學者偏重唯識學之研究。當然,兩者能同時兼備最為增上。
- 儘可能將唯識學之外文著作譯成中文,並成立一個唯識學文庫,該文庫所在地即是唯識學者會集、相互交流之所。
- 唯識學研究浩繁:有待分工合作,有必要組成一個華文唯識學研究協會,以聯誼性的鬆懈組織,彼此交換研究心得、研究方法,分享研究成果,中華唯識學研究中心,也致力為此目標貢獻棉力,中華佛學研究所之網路更願提供關於此一方面之服務。
一、本文僅就初步所搜集之資料已有809種;而有些原文、原書再版後改名出版的,我門亦列為兩種,所以其亦有重複計數之虞;有的我門在有些作者所引之論文、書名,可是我們找不到出版處所及出版日期,只有省略不載。有些論文主題亦非明顯而是跨越2至3個類別,我們只有擇其一作為主題。由於以上三者,所以這份資料似必有所誤差。 
二、從專書發表的學者看百年來每年僅1.5冊、論文僅5.7篇的研究成果,實在說不上是顯學;不過,如果我們將發表專書兩本以及論文8篇以上,或專書ㄧ本、論文四篇列為專家的話,則有了于凌波、王恩洋、吳汝鈞、吳學國、李潤生、周志煌、周貴華、林中治、林國良、法舫、胡曉光、唐大圓、孫智燊、徐典正、徐紹強、張少齊、張廷榮、曹志成、梁晉源、梅光羲、韓清淨、楊白衣、葉阿月、熊十力、趙亮杰、歐陽竟無、霍韜晦、濟群、韓廷傑、魏德東、羅時憲、釋太虛、釋印順、釋如覺、釋惠敏、釋普行、釋慈航、釋演培、釋默如共有39位。這僅就從量化而言,如果論學術之價值大小,可能未列入以上名單中者,其學術地位也許反值得讚歎。至於為何不將具有一本專書的作者列為專家學者,而將八篇論文之作者列為專家,我們的理由是,八篇論文每ㄧ篇都經過編者審查過後的作品,而ㄧ本專書其所涵蓋之內容與經審查之密度就不如論文來的嚴格。同時八篇論文即可以編成論文集,雖然這樣做亦未見得公平,但我們認為在不公平中 ,算是比較公平的想法。 
三、在809種之研究成果分析,對於唯識學專論與唯識學與其他科學之比較研究分別佔了二、三位,自然是可喜現象,前者是對唯識學本身之深入研究與重視,後者則是在擴大唯識學的研究領域,具有前瞻性;反之對於唯識學通識、推論佔第一位,ㄧ則以喜,此類著作可以援引后學研究唯識;ㄧ則以憂,研究重複,造成學者時間之浪費、重疊。 
四、三百年來,西風東漸,佛教學唯一接近現代人文社會及自然科學者就是唯識學,使佛學更能與現代學術社會接軌,使佛學的時代性有更寬廣的空間得到發展。百年來,從事唯識學與其他科學之比較研究佔地三位,是一件可喜的事。
五、唯識學專釋、疏證研究,唯識之修務實踐及唯識學評論二者,著作數在37.36伯仲之間,註解、主在消文,評論主在回歸原典義學與修行實踐形成相等關係,這也很符合唯識學之「生態學」,絕非偶然。 
六、因明學本來是印度各部派之共同所使用之思辨方法,尤其以正理派總其成,後來在佛教世親、陳那等充分發揮下隨著唯識典籍傳入中國,兩者之興衰幾乎同時,然而近百年來,幾乎已分道揚鑣。如然研究唯識如果沒有因明學作為軌範,唯識學恐將變成訓話式之詮釋科學;如果因明學沒有唯識學為內容,因明學可能淪為純理性之邏輯思辨,與佛教唯識之應用將會脫節。 
七、本文所搜集之唯識學雖有 809種,當本文統計分析完成後,仍有若干未能列入,可見仍應有餘篇,我們尚未發覺。因大會繳交論文限期已到,無暇再作增補致有遺珠之憾,不過就統計學之觀點,筆者相信至少已近百分之80之資料已經囊括在內,所以本文所統計、分析之數字僅做參考,中華佛學研究所將繼續來作此項工作,俟資料完整以後將在本所網路上公開發表,再歡迎多多引用。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