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s

Monday, 31 December 2018

佛法與科學之印證及啟示

佛法與科學之印證及啟示
   文/美國矽谷分院太谷精舍住持、美國加州大學神經網路電腦博士 見護法師
摘要

  佛教具有至為豐富深邃的哲理內涵。然而對正信佛教徒而言,佛法不僅是一種人生哲學、道德規範,更是釋迦牟尼佛於人生究極真相之親自體驗,是置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是淨化人心,達到自在解脫的道路。

  科學之發展亦是致力於世間真相之了解及人類生活之改善。依科學定律所開展之各項科技工程,改變了人類的生活型態。然而科學與佛法,一是講究物理實證形而下之學問,一是心靈體驗形而上之宗教,其內涵是否有所交集?二者皆以實事求證為要求,了解真相為目標,而其內涵能彼此呼應否?

  本文將從物理學、數學邏輯、電腦、心理學、生化科學等,取十餘個案參例,以突顯近一世紀最先進科學之發現,往往可資印證千百年前佛法之教理,而使吾人不得不驚歎佛陀之洞見。

  其次,本文舉出目前科學、科技所面臨的許多難題,並略為探討佛法如何能提供些許線索,以對未來的學術研究有所啟示。

  上二段乃是闡述本文所持之立場,亦即科學對世間現象之成果自是有目共睹,然而佛法以其禪定、內證之方法,對世間、出世間真相的掌握,更是不容忽視,值得學術界之重視與探討。甚而說佛法為科學中之科學亦不為過。

  最後,本文將就心靈淨化之課題,說明為何任由科技無限制的自由發展,則人類前途實為堪憂;由此,吾人應以佛法的理念與精神引導科技之發展,方為大眾之福祉。
壹、前言

  在世界各大宗教中,佛教無疑的具有至為豐富深邃的哲理內涵。然而對正信佛教徒而言,佛法不僅是一種人生哲學、道德規範或虔誠的信仰。佛法是釋迦牟尼佛在親自體驗了人生究極真相之後,對人生、人心及世界真理的如實闡述,以及對如何修持成佛(離苦得樂、覺悟真理、慈悲度世)的教導。佛法應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是淨化人心,達到自在解脫的道路。

  科學之發展亦是致力於世間現象的了解及人類生活的改善,在近三百年中有驚人的成果。依科學定律所開展的各項科技工程,已永遠的改變了人類的生活型態。然而,此種種科技發展,是否真正帶給人類利益,抑或災難?中台禪寺開山方丈 上惟下覺大和尚嘗言學佛者應當「安住大乘心,善開方便門」(1),並提出「佛法五化」之方針:佛法學術化、佛法教育化、佛法藝術化、佛法科學化、佛法生活化(2),俾使佛法之智慧能在現代生活中有更積極的影響。故筆者藉此因緣,略為探討佛法與科學之關係及未來發展。科學與佛法在目標上可說有不謀而合之處(了解真相,改善人生)。然而此二者,一是講究物理實證形而下之學問,一是心靈體驗形而上之宗教,其內涵是否有所交集?二者皆以了解真相為目標,而其內涵能彼此呼應否?下文將對此作一初步之探討,並由不同學術領域中選取十餘重要的發現或研究成果,重點式的提示其與佛法之關係(第貳節),佛法如何能對學術研究之難題提供啟示(第參節),以及主張吾人若能由佛法的理念引導學術的發展,則是真正能利益社會大眾(第肆節)。
貳、科學印證佛法之實例

  二十世紀理論科學的長足發展(尤其是物理學),假以實驗的證明,對世界的認知得到許多出人意表的結論。

  1.物質的結構——色不異空。所有物質皆由不同的原子組合而成,而不同的原子只是不同數量之質子、中子與電子的組合。原子所佔之空間,百分之九十九皆是空(10),人所以見之為實體,乃是肉眼之錯覺。這符合佛法中,地、水、火、風本來不一不異的道理,如《大智度論.卷二十八》中言,「令地作水,水作地,風作火,火作風。如是諸大皆令轉易。以一切法各各無定相故。」而地(堅固)、水(濕潤)、火(燥熱)、風(流動)之相,皆是因緣暫現之假相,其本質皆是空性。《般若心經》說一切法「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一般人恐難以接受。而愛因斯坦之相對論提出E=mc2(質能互換定律)之著名公式(11),物質與能量本為一體。物質似有生滅、垢淨、增減,而物質不異能量,而能量正是無有形相色彩,「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則知肉眼所見乃是不實之表相,此則是科學為「色不異空」提出的力證。

  能量的特性可幫助我們少分理解空性,但不能說空性就是能量(能量屬於空,但空不等於能量)。般若經中,受想行識,皆不異空,皆即是空,則非物理學所能知。空性乃是佛法中至深奧之理,非世間一切哲學所知。雖然如此,若能透過科學更進一步了解色相本妄,則對世間假相之認知、破除物質之執著,不無助益。

  2.場論——色即是空。現代物理學對物質本體之研究,發現「粒子」的觀念,有所偏差,而代之以「場論」(field theory)(8,9)。以電子為例,一個電子並非存在於空間中某一位置的一個「粒子」或個體,而是一個抽象的「場」,此場沒有界限,無量無邊,而在某一特定因緣之下,其能量集中在某一點,故可偵測,但不可說此電子在此或在彼。場論更打破了「物質存在於空間中」的觀念,代之以「物質即是場,場即是所謂的空間」,故「物質」(色)真正「即是空」,能即是所,無二無別。(按:如前項所註,此「空」僅佛法「空性」之少分顯現。)

  在場論的觀點中,並無獨立存在的個體,「物質」唯有在與其它「物質」(場)互相作用之中才可描述(「緣起性空」)。並且,「場」即是無有邊界,其粒子的表現只是「局部的能量集中顯現」,是則粒子之運動,實無來去;反觀佛法中對實相之描述,常言「動靜不二」、「無所從來,無所從去」,又如《信心銘》云「無在不在、十方目前」,實令人驚異讚歎。

  3.時間與空間。在傳統牛頓的古典物理學中,認為「時間」與「空間」是絕對的,獨立存在的客觀事實。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改變了世人對時空的了解。時間與空間是相對,而非絕對,是相依相恃,而非獨自存在,故愛因斯坦稱之為「Space-Time Continuum」(時空連續體)。佛經中對時空的認知,更接近於科學的新知。如《法華經》中,變一時為多劫,變多劫為一時;《華嚴經》言空間互攝互入,如大梵天網。龍樹之《中論》講「因物故有時,無物何有時?」確立時、空互依互存的觀念(有空間中的事物的變化,方能有時間的成立,否則無時間可言),此則是對時空極深的洞見。在屬於唯識學的《百法明門論》中,「時」、「空」(空間稱為「方」)歸類於「心不相應行法」,所謂「心不相應行法」,基本上即是由心而生,觀察世間而立的種種觀念(concepts)或對差別現象的描述,並無獨立存在的實體與自性,屬於「有為法」的範圍。換言之,時、空乃人所設立之概念,吾人對時空的感受,因心因境而有所不同;並無獨立客觀存在之時空,是佛法所早已肯定之事實。

  4.能與所。量子力學(6)打破了傳統古典物理學「絕對客觀觀察」的迷思。量子物理學之基石,海森堡之「測不準原理」(Heisenberg's Uncertainty Principle),發現在微小的量子世界裡,觀察者(實驗者,佛法稱為「能」)與被觀察者(佛法稱為「所」),無法劃清界限;實驗者也在自己實驗中,不可脫拔。如此,科學家引以為傲的「客觀觀察」實際上不存在,觀察測量的行為本身就影響觀察結果,故真相是「測不準」。這是萬法一致的根本結果,於此,科學家實無計可施。

  佛法中早已提出在「能」「所」相對之情形下,不可能了達實相。事實上,此一發現正證明了「能」「所」相待(一般人的世界),其實是假相,故佛經中處處言「無彼無此」、「無自無他」、「非一非異」。唯有在「能所一如」的體驗中,方能證得實相,而此一境界則唯證乃知,非科學所能了知。

  5.神通之可能性。佛經中有「天眼通」、「天耳通」等超自然能力之描述,並言可由禪定證得,似是匪夷所思。科學證明,種種可見光(visible light),與肉眼所不可見光,如紅外線、紫外線、X-光、無線電波,其本質非二,皆是不同頻率之電磁波(electromagnetic waves)。而可見光,亦即人類肉眼所見之世界,只是所有光譜中之極小部分。若動物的肉眼構造不同,或藉由禪定提高對電磁波或音波接收之敏銳度,天眼、天耳亦非不可能(科學儀器即是如此)。這雖不能證明「天眼通」、「天耳通」的存在,但在理論上並非不可能。今日之電話、電視、望遠鏡等,事實上即是科技界之「天耳」、「天眼」。

  6.邏輯、電腦與我執。一九三○年代,數學家、科學家雄心勃勃,企圖將世界一切現象量化、邏輯化、定律化(axiomize)。當代最著名之邏輯學家哥德爾(Godel)卻以「不完整定理」(Incompleteness Theorem)(14,17)證明這根本是不可能的。一切邏輯系統,不論多麼複雜,都不可能導出所有定理,其本身必是「不完整」。此亦證明佛家所言,思惟辯證、言語文字,均無法描述實相。故禪宗主張「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方能臻於實相。

  與此相關者,在電腦理論中,有所謂的Halting Problem(電腦無盡運算問題)或Undecidability Problem(15),任何複雜的電腦程式,皆有其致命傷,某一特定input能讓此程式無止盡的運算下去,無法得到「是」或「不是」的答案(俗稱「當機」!)此實質上與「不完整定律」是同一個問題。電腦即是一邏輯系統,故其設計軟體再完整精密,亦無法完全預防程式錯誤及電腦病毒之入侵。

  尤為有趣者,在佛法中,「我執」即是一切迷惑之根本。而哥德爾所謂「複雜邏輯系統」與過於簡單之系統,其關鍵即在於此複雜系統能「refer to itself」(其系統有「自我」之觀念),若然,則此系統中必然存在不可解決之矛盾。哥氏即是發現此理,運用極巧妙之手法利用系統中「自我」之觀念而證明其系統之不完整性。

  在《大智度論》中,有一外道長爪梵志挑戰佛陀,言:「我一切法不受」(我拒絕承認一切觀念、理論。)佛問:「汝一切法不受,是見受否?」(那麼,你自己這個觀念,接不接受?若接受,若不接受,皆是自我矛盾)。此即是不完整定理及Halting Problem之核心癥結。當此系統能self-reference(有「自我」之觀念)時,便會有不可挽救之矛盾存在。故佛法必得破除觀念認知中之「我」(我執)方得證入實相。龍樹菩薩在其「中觀論頌」中,便是以種種論辯,導出眾生由我執、法執所產生之種種觀念,悉皆是自我矛盾,故不得成立。若吾人能冷靜的、細密的思考,終當亦能了解「自我」之假相,進而得到解脫。

  7.潛意識與名字相。高運算功能之電腦促成了新興的大量依賴電算模擬(computer simulation)的科學研究領域,如類神經網路(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19)、碎形(fractals)(16)、混沌理論(chaos theory)、非線性動力系統(nonlinear dynamical system)(12,22)等研究,皆有異曲同工之妙,亦與佛法多有互通之處。在類神經電腦網路中,所有的計算結果由許多簡單的運算元素(「神經元」)共同完成,每一神經元皆有影響,而無一可稱為核心或主導者。若問此運算了知之CPU(心)在哪,實不在此,不在彼,亦非不在此,非不在彼,不即不離,乃眾多因緣和合而成就。其神經元即是運算之因源,亦是其過程,亦是其結果,因即是果。

  綜觀「類神經電腦」之運算過程,在其未得出明確結果之前,相似於人之潛意識;得出明確結果之後,似於明確意識觀念之形成。而實際上所謂明確結果,與前(未明確結果)無別,只是主觀觀察者付予之名相。此即是《大乘起信論》所稱「執取相」、「計名字相」;依此而作判斷,即是「起業相」;而其果報,即是「業繫苦相」。

  8.蝴蝶效應、互攝互入、緣起甚深。上述領域皆屬於「非線性」「複雜」運算,而研究發現所謂「蝴蝶效應」之特別現象(一隻蝴蝶搧動雙翼可能引起遠方暴風雨之形成,亦即「牽一髮而動全身」之理論可能性)(3,12)。佛經言:「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於一念中,能造無量罪;於一念中,能滅無量罪。此即是自然界中非線性業力作用使然。

  Fractals, Chaos之研究,對自然界之了解及工商業界之應用,皆有其可觀的發展性。碎形打破了整數一維、二維、三維世界(integral dimension)之觀念限制,以碎形維數(fractal dimension)運算之結果,以極簡單的機制,得到與大自然界極為相似的圖形。又碎形與混沌理論中極重要的「奇異吸子」(strange attractor),其結構亂中有序,於任一小點中,若深入下去,能顯出整體的結構,重重無盡。此與佛經「一粟米中藏世界」,及世界如梵天網重重無盡、互攝互入之描述有異曲同工之妙。

  Neural networks, fractals, chaos theory皆屬於非線性動力系統(nonlinear dynamical systems)之理論範圍,而此類系統之研究,複雜無比,殆今並無適當之數學語言及工具,更遑論了解。而現實世界,皆是無比複雜,時時在交互作用中之非線性系統。如佛所說,緣起甚深,縱使千萬智慧如舍利弗者,亦不能了知佛智實相於萬一。

  以上略舉數例,雖然零星散於各領域,仍可見二十世紀許多最先進之發現,也是令人驚訝之發現,在佛法中早已了知。仔細思考之,不得不令人歎為觀止。任何一宗教或哲學理論,恐皆難以找出如佛法中這麼多與現代學術相應之處。
參、佛法對科學之啟示

  不但是在佛法中,許多難解之觀念,可由現代科學得一佐證;反之,佛法更能超越科學之局限,而對現今科學所面臨之難題提供重要啟示。
一、基因、環境與業力

  自發現基因開始,人類個別之性格行為,究屬基因或屬環境之影響,一直難以釐清。而從佛法來看,基因或環境,二者皆是業力。業力理論實為更完整之解釋。業力者,即是吾人之行為(action),而任何行為必有其相當之影響及後果。此行為及其因果,若純屬於物質面,則科學家能測量研究;若牽涉至心理層面之因果,則屬佛法之範圍。由此可知,佛法之因果說乃是具有科學基礎,而比科學之範圍更廣泛。業力影響,遍及過去、現在、未來,包括色身、心及環境。業力有共業與別業;一家人之血緣、基因相似,乃是共業所感;一家人命運不同,則是別業所感。共業或別業,基因或環境,其影響及限制,並非不可突破,若能了知正確的因果關係,則可適當的改變命運,故佛法實是最積極的人生科學。
二、複製基因與生命尊重

  現在最熱門之基因改造工程、複製基因研究,也引起許多難解之倫理課題。以複製人來說,假使可能,從佛法來看,基因雖可複製,基因亦只個人業力之一部分,人一生之遭遇,則屬於個人別業。複製人如同雙胞胎,長相雖同,實是另一個個體,另一個生命,應當受到一樣的人的尊重。動物之複製亦然,複製動物亦是有情之眾生,亦有痛苦之感受,如同其它動物,應受到生命的尊重。基因改造,如同許多科學發明,其不良後果往往需要十年二十年方能發現,實應極為審慎,不可將生命當兒戲。
三、醫藥與病源

  醫藥之發達,日新月異,然而一病未平,一病又起,治療始終趕不上病菌的腳步。可能有一日將人類的病完全消除嗎?佛法言,病由業生,業由心生,病乃是由心中之貪瞋痴,轉為傷人傷己之行為(造惡業)而起。故雖然從前難治的疾病得到控制,人之惡業未停,則新的疾病一定會層出不窮。治身病是標,治心之三毒(貪瞋痴)方是治本。這也是為什麼,行慈悲、做善事、修禪定(心平靜則減少貪欲瞋恚)能對健康有所助益。
四、心理學與唯識學

  現代心理學自弗洛依德開始,試圖以科學方法研究心理病狀,之後雖有容格等一二著名學者,數十年來並無真正決定性、突破性之發展。若以佛法觀之,以凡夫心來觀心,談何容易,心之研究乃是世間最複雜之學問。如科學家須以顯微鏡方能觀細菌,心理學家須以「禪定」之顯微鏡方能看清人心中之微細心念。故一千年前,唯識學對意識、色、心已有相當完整、有系統之研究,迄今西洋心理學仍望塵莫及。若心理學家皆能修持禪定及研究唯識,必能在此領域有所突破。(現今陸續有一些專書探討佛法與心理學,然仍只觸及唯識之皮毛而已。)若言佛法實為心之科學,實不為過。
五、心理與生理、禪坐與健康

  許多心理、精神、憂鬱治療研究目前仍大多局限於生理研究,由色身之不正常分泌或失衡,只求找出人之精神問題之生理癥兆,進而以藥物,甚而electric shock therapy(電擊震撼以麻痺神經)以求暫時扼止病情。這是否有真正長足的療效尚未可知。相反的,諸如禪修、念佛、禮佛、梵唄唱誦等,讓心靈得到平靜,得到安撫;行善布施,消除業障,乃至於學習放下,慈悲寬容等,方是根治之生機。

  西方已漸漸重視「自然療法」等「另類療法」,其中發現禪坐、禮拜、唱誦、持咒,以及positive thinking(積極思考)等,對如高血壓、焦慮症、失眠等各種病情頗能有正面之影響,甚而對絕症亦可能有起死回生之效。此中實有甚深之身心不二的因果關係。時代雜誌(Time)曾刊登「禪坐的科學」(The Science of Meditation)(21),證實禪坐對身心確有療效,能增加人體的抵抗力,禪坐者也較樂觀快樂。著名醫師如Schwartz將佛教禪修法門發展為治療「強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病人陷入一種無意義、重複不斷焦慮性的想法與行為當中無法擺脫)極為有效的療程,並在證明心志轉移訓練能改變腦神經線路,為學術界重要發現(20)。美國科大神經學教授Austin之八百頁鉅作全面探討禪與大腦、意識之關聯並一再推崇禪修的重要(3)。美國許多知名學府,如哈佛、麻省理工學院等,皆積極從事禪坐研究,並有相當正面之成果。禪修研究已漸漸為主流學術界所重視(4,5)。西洋的醫院、學校、公司,甚而監獄皆逐漸開始提倡禪修。
六、名字相之根本及心物界面問題

  哲學中一著名課題是所謂的「symbol grounding problem」(13),亦即人所藉以認知溝通之所有語言及觀念,皆是一種符號或形表(symbol),如語言即是由符號所組成的表意系統。而此符號又是建立於更下層的符號上,如單字由字母組成。我們所認知的事物,如「車」,是由「車輪」、「方向盤」、「發動機」等等組成,而何謂「車輪」?此又是一複合概念,由輪、軸、車胎等組成。如此重重無盡,乃至於萬物由原子構成,然而原子亦仍是複合概念,亦不是最根本的單元,如此重重無盡,萬事萬物之根本為何?只是無盡之符號概念,或有其根本之單元?這在西洋哲學是無解的問題,而二千年前在佛法中已有詳盡討論。

  另一爭論不休之哲學問題乃是心物一元或二元論。若是一元,是物?是心?若是物,如何解釋心?若是心,如何解釋物?若是二元,心、物如何溝通交流(how mind and body interface/interact)?此稱為「mind-body problem」,亦是無解之難題(18,20)。佛法對此亦有闡明,心物非一非異,如光譜之兩端,X-光與無線電,是一是二?又水與冰,是一是二?《楞嚴經》言:「色(物質)是堅固妄想」,實為了解此一問題之根本洞見。

  概略而言,欲了解此二問題之根本,必須了解空性與緣起之道理。色空不一不異,唯心所現。不異者,空性也,但由心念分別所起,實無根本自性,故曰萬法皆空,皆無實性,此就真諦而言。不一者,以因緣和合,而有種種差別相,而此種種相(所)又依觀察者(能)之業力而現,依因果緣起法則而建立,此就俗諦而言。了解佛法中所謂「二諦」──真諦與俗諦,則能圓滿交待symbol-grounding與mind-body問題。
七、Non-locality

  量子力學中一至今令人困擾不解之現象是「超長距作用」。以傳統物理學及相對論來說,物質彼此之作用,包括訊息傳遞,遵守「定域性原理」(locality principle),不可能超過光速,然而愛因斯坦等人卻發現(稱為「EPR 悖論」)(6,7,9,18),根據量子理論,有可能兩個粒子,在宇宙之二端,能立即得知對方之改變,彼此影響。此問題在科學界至今仍無圓滿之答案。以佛法來看,其根本問題在於以為粒子(物質)乃是存在於時空一點之個體(定域性),其實所謂二個粒子,乃至一切物質,非一非二,所謂「無在無不在」,如前所言「色即是空」,物質與空間本是一體,不可視為獨立存在之個體,如此當可了解其中癥結所在。
八、波/粒子現象

  量子力學中另一令人大惑不解之現象是「wave-particle duality」,構成物質之元素,既是波,又是粒子,這在一般人的觀念中,是彼此矛盾的。可是理論與實驗皆證明如此。由佛法來看,波亦是一概念,非實有之物,粒子亦是一概念,亦非實有,二者皆是models,是人藉以了解自然之抽象模型,自然界中根本沒有真正之純「波」或「粒子」,二者皆是「實相」之一面。如佛法中著名之譬喻「瞎子摸象」,物質之實相如「象」,科學家說是「粒子」或「波」,皆是大象之一端,不可言對,不可言錯,看似矛盾,實無矛盾。吾人對世界之認識,若停留在觀念認知中,皆如瞎子摸象,執己為實,產生無謂之煩惱,甚而彼此就意識型態而爭執,如許多宗教戰爭、種族歧視皆如此,造成人類之殘害。
九、或然率與因果

  相對論及量子力學為二十世紀最成功之二項物理理論,但愛因斯坦至終不肯接受量子力學中「或然率」所扮演之角色。【極小粒子之位置,由一個或然率波動程式(probability wave equation)決定。】愛氏深信萬法必有其因果,怎可能取決於或然率,故其有一句名言為「上帝不擲骰子」。相對論與量子力學可融合否?亦是現今科學家所致力之方向。佛法自是深信因果,萬事之發生,並非偶然。但量子力學已經證明的種種結果亦不可忽視。這二者之中,當有另一未發現之影響變量(variable)。今以佛法觀之,此變量正是心之作用。而心能影響物質,尤其是量子級之微小物質,其作用當更明顯。此變量未能在量子力學之方程式中,故不得不以或然率代替之。而根據佛法,心之作用,亦不離開因果,這是為何雖有微觀之或然率,而宏觀量子程式仍符合因果。故此一認知,容或是調解融合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所需之橋樑。我們甚而可將量子之或然率視為「自由意識」之結果,粒子下一秒中,是在東或是在西,乃由自然之力量(業力)與眾生之意識共同決定。此是筆者依據佛法原理所推演之理論,之後發現著名西洋物理學家中,亦有不少不避眾諱,大膽推測「意識」應當在量子力學(也就是物理現象)中所扮演的角色,如Bohm, Von Neumann, Stapp, Wigner, Squires (7,20)等。
十、科學認知之限制

  物理學中,前已提及,「能所對立」及「不完整定律」,皆實際的顯示了科學或邏輯理念所能認知之根本限制。甚而現在的主流學術思想,已不認為科學能描述自然(describe nature),而只是描述人所能知的自然(describe what men can see about nature)。而佛法中所謂超越言詮,萬緣放下,能所一如,方能契入究竟實相,殊為我等達於實相所必經之道路。
肆、科技時代佛法之角色

  佛法與科學,皆欲解開宇宙人生之奧妙,此二者方法雖然截然不同,而其實事求證之精神則一致。由以上二節之討論,可見佛法禪定、內證所得之智見,往往能超越當時世間之見識,乃至三千年後之現在,科學似乎仍在努力證實佛法。因此學術界實應重視佛經之道理,相信許多佛法之見解,亦能在未來得到科學之印證。所謂真理,當是放諸四海而皆準,這是與科學研究同理的,以此而言,佛法自應禁得起考驗。

  科學與科技之發達,對人類確是有不可磨滅之便利與貢獻,此處無庸贅述。然而亦有其嚴重之缺失:

  (一) 科學目前只能權威的述說物質界之因果,而不能有系統的研究或了解人生苦與樂之因果。科技發達長足的促進物質之享受,卻不能達到心的寧靜、滿足。人類對真理之渴求,幸福人生之嚮往,精神層面之提升,道德觀念之迷惑,似乎並未因為學術之發達而得到圓滿的答案。科學未能了解與強調心之知足即是常樂,對禪定禪悅之樂亦茫然不知。而佛法由對人生之苦與樂為癥結點而出發,秉持如科學般實事求是之精神,進而達到身心圓滿解脫之途,則是現代社會人生所亟需之良藥。

  (二) 學術研究必定為形(符號概念)所困,而不能超越形表。專業科學領域只能研究片面之因果原理,而不能融貫全面。因此,往往造成「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挖肉補瘡」的現象。

  (三) 科學有一根本之作法,即是對太困難無法解決的問題,轉而以較簡單的假設來研究,或轉而研究較簡單的問題。如心理現象太複雜,則研究物理現象;物理的因果複合作用太複雜,則研究較簡單的線性(linear)系統。在此領域,科學得到了空前未有的成功。然而,此種成功也造成了極端偏差的想法:以為此簡單的假設結果,能代表原來的事實;或以為物理現象為唯一真相,而不敢談論心之影響,甚而認為心只是物理現象的副作用。這種唯物主義已成為三百年來科學思想之主流,而忘記了物理研究之成功,不代表科學家了解心理現象;未能以科學方法研究心理,不代表心理現象不重要或不存在。相反的,任何一個正常的普通人,最直接的感受是心理作用,而非腦神經細胞的電化作用。佛法言「心是根,法是塵」,佛法之正確性,正證實了佛陀不畏困難,勇於研究心的真相,進而了悟到心物一體,故對於物質界也能有正確的認知。

  (四) 學術研究偏向於純知識之探求,而不能對其應用適當與否置喙(如愛因斯坦為和平主義者,而其科學發現促成原子彈之製造,為終生之悔恨)。科學之工具為各種人所用,各遂其求,有善有惡。科技愈發達,其善惡影響亦更廣更深。相對的,佛陀只談對人生解脫有用之知識。

  近年來高科技犯罪,嚴重的生態污染,殺傷力極強的武器等,亦皆是拜科技之賜。科技知識只是工具,而如何善用此工具以造福而不是造惡,實是更根本、更重要之課題。科技的力量愈大,其為善、為害影響之層面亦越大,而人心道德良知之培養亦更為重要。

  以佛法觀之,純學術研究,為研究而研究,是不足取的,一切研究知識當是為促進人類眾生之和平安樂。修智而忽略慈悲,是偏向且甚而可畏之發展。吾人當以佛法中平等、慈悲之理念為前導,深入了解人生苦樂之因果,如此學術研究及科技發展,方能真正利益大眾,淨化人心。

主要參考書目

【經論部份】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大佛頂首楞嚴經》、《妙法蓮華經》、《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智度論》龍樹、《中論》龍樹.青目注釋、《大乘起信論》馬鳴、《百法明門論》世親、《信心銘》三祖僧璨、《八識規矩頌》玄奘。

【一般文獻】
1.釋惟覺,《見性成佛》,中台文教基金會, 1995。
2.釋惟覺,〈上惟下覺大和尚新春團拜開示〉,《中台山月刊.第58期》,中台山佛教基金會,2003。
3.釋見護,〈蝴蝶效應〉,《靈泉月刊.第33期》,靈泉雜誌社,1998。
4.Austin, James H.《Zen and the Brain》, MIT, 1998.
5.Benoit, Hubert.《Zen and the Psychology of Transformation》, Pantheon, 1955.
6.Bohm, David.《Quantum Theory》, Dover, 1989.
7.Bohm, David & Hiley, B.J.《The Undivided Universe》, Routledge, 1993.
8.Cao, C.Y.《Conceptual Developments of 20th Century Field Theories》, Cambridge University, 1998.
9.Capra, Fritjoh.《The Tao of Physics》, Bantam, 1988.
10.Dull, Metcalfe, & Williams. 《Modern Physics》,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1960.
11.Einstein, Albert.《Relativity, The Special and General Theory》, Crown Publishing Group, 1995 Reprint.
12.Gleick, James.《Chaos》, Penguin, 1988.
13.Harnad, Stevan.《The Symbol-Grounding Problem.》, Physica D, 42, 335-346, North-Holland, 1990.
14.Hofstadter, Douglas R.《Godel, Escher, & Bach: An Eternal Golden Braid》, Vintage, 1980.
15.Hopcroft & Ullman,《Introduction to Automata Theory, Languages, and Computation》, Addison-Wesley, 1979.
16.Mandlebrot, Benoit.《Fractal Geometry of Nature》, W.H. Freeman & Co., 1982.
17.Nagel, Newman & Hofstadter. 《Godel's Proof》, New York University, 2002.
18.Richard, Matthiew & Thuan, T. X.《The Quantum and the Lotus》, Crown, 2001.
19.Rumelhart & McClelland, eds.《Parallel Distributed Processing》, MIT, 1987.
20.Schwartz, Jeffrey & Begley, Sharon.《The Mind and the Brain: Neuroplasticity and the Power of Mental Force》, HarperCollins, 2002.
21.Stein, Joel.〈The Science of Meditation〉,《Time》,Time Inc., 8/4/2003.
22.Wiggins, Stephen.《Introduction to Applied Nonlinear Dynamical Systems and Chaos》, Springer Verlag, 1997.

Saturday, 29 December 2018

流雲游曳,天際丹霞


                                          沈卉
靈山會上,釋佛拈花,迦葉微笑,特留一脈。
初祖達摩東渡震旦,辭梁武帝,至嵩山少林,面壁而坐,二祖神光立雪斷臂求法,達摩祖師道:「諸佛無上妙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非忍而忍,豈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勞勤苦。」
中華文化史上,追求真理者前仆後繼,證悟者也絕非寥寥數人,六祖下第三世百丈禪師揭語:
「靈光獨耀,炯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本文試述百丈禪師在馬祖禪師處的參學公案。
洪州百丈山懷海禪師,福州長樂人,王氏子。兒時隨侍母入寺拜佛,指佛像問母曰:此為誰?母曰:佛也。師曰:形容與人無異,我後亦當作佛。
百丈禪師生來的智慧與氣魄:
一者,佛也,我也,佛與眾生無有差別。
二者,真皈依也,信也,心心相應也。
三者,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有絕對的認識知道自己的存在是跟宇宙合而為一的。

早歲離塵,三學該練。參馬大師為侍者。檀越每送齋飯來,師纔揭開盤蓋,馬大師便拈起一片胡餅,示眾云:是什麼?每每如此。
百丈禪師到馬祖禪師處參學,作為侍者日夜與老師在一起。馬祖禪師的教育法,每日耳提面命,是什麼,是什麼?其實問題即是答案,當下即是,這個就是。

經三年,一日侍馬祖行次,見一羣野鴨飛過。祖曰:是甚麼?師曰:野鴨子。祖曰:甚處去也?師曰:飛過去也。祖逐把師鼻扭。負痛失聲。祖曰:又道飛過去也?師於言下有省。
就這樣,百丈禪師在老師的日日監督下,再加上自己的努力,時刻不放鬆的修定三年後。
一日,時機成熟了。師徒二人走過溪水邊,一羣野鴨子飛過去了。
馬祖禪師馬上問:是什麼?
百丈禪師答眼前物:野鴨子。
馬祖禪師步步緊逼,再問:你剛剛答覆野鴨子,這一刻呢?
百丈禪師答此時心境:眼前物已不見也。
馬祖禪師抓住百丈此刻心空無物之境,一棒打下:你再答,你再答!此刻當下,可有甚物來去也?!

卻歸侍者寮,哀哀大哭。同事問曰:汝憶父母耶?師曰:無。曰:被人罵耶?師曰:無。曰:哭作甚麼?師曰:我鼻孔被大師扭得痛不徹。同事曰:有甚因緣不契?師曰:汝問取和尚去。同事問大師,曰:海侍者有何因緣不契。在寮中哭,告和尚為某甲說?大師曰:是伊會也,汝自問取他。同事歸寮曰:和尚道,汝會也,教我自問汝。師乃呵呵大笑。同事曰:適來哭,如今為甚卻笑。師曰:適來哭,如今笑。同事罔然。
百丈禪師被這一棒打得身心內外粉碎(正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由此見到空性,空與定相結合,一路定下去,一切來了都PASS掉,一切都超越,一切都不染著,內內外外打成一片。
又哭又笑,一是證悟時身體氣脈大動沖刷全身經絡所致;二是身心在此解脫境界中的舒樂暢快。為自己愚癡不識本來面目卻執身為我而哭,為此番超越身心見到如如不動的自性真如而笑。

次日馬祖陞座,眾纔集,師出,捲卻席。祖便下座。師隨至方丈。祖曰:我適來未曾說話,汝為甚便卷卻席?師曰:昨日被和尚扭得鼻頭痛。祖曰:汝昨日向甚處留心。師曰:鼻頭今日又不痛也。祖曰:汝深明昨日事。師作禮而退。
到了第二日,馬祖禪師上座講法,還未開口,百丈禪師便捲起自己的法席離開了禪堂。
回到內室,馬祖問:你為什麼這麼做啊?
百丈答:跟昨日我前念已去,後念未生時,你打我那一棒一樣啊。
馬祖又問了:那你昨日是什麼樣一個狀態呢?現在和昨日比又怎樣呢?
百丈答:一樣啊。我已經明白了,在知道痛和不痛之外有一個沒動的,那個不痛。這個就是那個,那個就是這個啊。

師再參,侍立次。祖目視繩床角拂子。師曰:即此用,離此用。祖曰:汝向後開兩片,將何為人。師取拂子豎起。祖曰:離此用,即此用。師掛拂子於舊處,祖振威一喝,師直得三日耳聾。
悟後起修,百丈禪師認準了此番的身心境界,將自己沉浸在其中繼續深入。這是什麼境界呢?達摩祖師說的:「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墻壁,可以入道。」
老師馬祖當然知道他在用功,要破其執著境界,看到掛在椅子角上的拂子,還未去拿。百丈禪師已經非常機敏地馬上答道:即此用,離此用。師傅啊,不要打我板子啊,我知道的啊,要把握的是如如不動的自性真如,而不該執著自性起用後的總總前塵影像啊。
正是《金剛經》所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亦是《楞嚴經》所說:「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凈。」

老師馬祖又問了:你從今以後,如何用功,如何轉化身心呢?又該如何傳法,接引他人呢?
百丈禪師舉起佛子。此舉何意?
其一,正是後世臨濟禪師示滅時所說傳法偈:「沿流不止問如何?真照無邊說似他。離相離名人不稟,吹毛用了急須磨。」
其二,意欲告訴老師馬祖,將會秉承其法脈,用其手法,接引後人。

馬祖禪師慈悲,幫百丈提升:離此用,即此用。
其一,要轉化氣質,化身、化形,從凡夫到天人、阿羅漢、菩薩乃至成佛,仍是靠這幅身心。在任何境遇里,若都能做到片塵不染,歷歷孤明,慢慢地便會轉識成智。成就華嚴的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證到不可思議境界的重重無盡,無盡重重。能夠像釋迦牟尼佛一般,在大念大慧中,行以為游路。
其二,接引手法,萬變不離其宗。你應該形成自己獨有的風格,不需與我完全相同。

馬祖禪師一聲大喝,實是對學生後輩的拳拳愛護之情。百丈啊,一定不要忘記我今日講的話,認真用功,好好修行,萬萬不可懈怠啊。

未幾住大雄山,以所處巖巒峻極,故號百丈。四方學者麏至。一日謂眾曰:佛法不是小事。老僧昔被馬大師一喝,直得三日耳聾。
     不破本參不入山,不到重關不閉關。百丈禪師離開老師後,到人跡罕至處繼續修行。他對待四方參學者,像老師馬祖禪師愛護他一樣,率直且懇切地告訴他們:學佛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將相所能為。欲求根本智者,需為上上根器,且有絕對吃苦的心,沉靜下來好好磨煉。
     二祖斷臂後,達摩祖師知其為大器者,勉勵其言:「諸佛最初求道,為法忘形,汝今斷臂吾前,求亦可在。」

     身為醫者,日日與病人相處,反觀自己身心,深知病孽深重,平和喜樂者屈指可數,眾人皆在彷徨不安中,惴惴度日。在今日發展之中國,變幻莫測之世界各國,莫不如是。
我身在其中,每每接觸匪夷所思之人、言、行,常悲痛流淚,問自己,為何如此,何至如此。恩師張公尚德先生常講要靠自己站起來,站起來。站在哪裡?走向何方?近日有一答案交付自己,行立於世,應規範自己的言行將所有的人事物向其正確的軌道上推進,錯了便認及時扭轉,對的便堅守永不退怯。

最後,特以大哲方東美先生的一段話,獻給所有欲秉先聖之智的前輩、同輩、後輩們。
「在時雨初霽,清輝曠照的遠天之下,太陽常向無涯的海洋作黃龍飲水狀,然後忽又化為彩虹飛去,此時,丹霞萬縷,游曳上下,長空中飄忽的流雲,也都縱橫閒氣,布彩助紅,一時蔚為奇觀;現在我們不妨借此為喻,來設想政治的理想性。我們側身於現實的人間世,時或不免感受拘牽束縛與苦惱煩悶,甚且瀕臨困境,接觸罪惡,然而舉首回看,怡情遐想,彷佛在精神上又幻作彩霞,「縱浪大江中」,斬截橫流,騰躍昇遷,逍遙乎無垠之鄉,游心於萬疊清霄絳氛之中,漱瑤光而飲甘露,頓覺人生經歷之境開朗放曠,遠大崇高,所享受之自由幸福已臻極詣了。」


參考文獻:
1】《指月錄》。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2】方東美老師《華嚴宗哲學》。臺北:黎明出版公司。

        尚德讀後:
至為一致性。

二零一八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於台灣達摩書院


---------------------- 
淺談唯識與腦神經科學

奚霄鹏
西方文藝復興之後產生的自然科學,基於物質的觀察已經把微觀到亞原子,宏觀到星系和黑洞,外在的物理現象,內在的細胞和基因,所有這些範圍的客觀規律挖掘出來,並且設計了眾多可復現的實驗過程。但是在對於人體自身的研究尤其是心理研究上西方世界的理論體系遠沒有可以與唯識體系壹樣能夠完整並且細致的講清楚人的心理究竟是怎麽壹回事。主要的原因,壹方面因為人的身心不僅僅是物質的,必須超越物質,以阿陀那識的視角去全局看待才能統壹的了解各種身心現象;另壹方面,由於心理現象是動態的,變化的,只有在生命存在的時候才會產生作用,無法通過解剖等方法靜態的去法去了解其運作過程,因此壹直以來發展遠遠慢於西方科學其他方面的進度。

然而近年來,由於計算機科學的發展,以及各種傳感器,處理器在處理精度和速度上的提升,讓機器可以通過侵入式(通過手術在大腦皮層植入電極)和非侵入式(通過核磁共振或佩戴電磁感應頭環)的方式檢測大腦的神經網絡電位發放,從而控制人造機械假肢的運動,或者顯示人腦中專註想象的畫面。科學家甚至在嘗試直接模擬神經網絡的信號,讓人產生觸覺、聽覺和視覺。

下圖12011412日,美國布朗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圖2的微信芯片植入到壹個癱瘓15年並且無法說話的殘疾人大腦皮層,利用這個芯片傳出的大腦皮層電脈沖信息,病人可以使用自己的意識想象這個機械手就是自己的手,想象她使用這個機械手來拿東西,利用這種方法,這個病人十五年來第壹次自主抓起了壹瓶飲料,並且能夠自己喝水[1]

 
 
1意識控制機械手
2大腦皮層上植入的芯片


也就是說前五識生起作用的壹部分物質前提的原理已經可以以西方科學的方式解釋和實驗重現了。另外,隨著深度神經網酪算法的突破,人工智能領域也在視覺、聽覺等多個方面模擬出了類似眼識、耳識的功能,並且在不斷試圖使用長短記憶神經網酪(LSTM)”循環神經網酪(RNN)”卷積神經網酪(CNN)”對抗生成網酪(GAN)”強化學習(RL)”等技術試圖模擬語言、行動策略等高級的意識功能。

本文試圖結合唯識八識規矩頌和腦神經科學的內容描繪壹個從微觀到宏觀,從物質到超物質的八識的全貌。並且對比神經科學和人工智能的相關發現和技術來探討八識唯識體系中的修法路線的思路。

一、處理物質世界的前五識,腦神經科學的主要研究範圍

    腦神經科學所專註的大腦的功能,包括:自主運動(voluntary movement)、知覺(perception)、自我平衡(homeostasis)和抽象功能(abstract functions)其中自主運動涉及神經網酪和肌肉,該領域關註神經元信息的傳輸,小腦對於運動的控制等等;自我平衡關註遍布身體的無數感知組織以及大腦內部壹些負責感知時空,季節,氣溫等變化的部分,大腦的這些部分會負責驅動身體的各種腺體分泌化學物質來調節身體狀態[2]

腦神經科學專註的大腦功能

知覺的功能類似唯識體系裏的前五識,腦神經科學從物理的角度,分析了這個知覺產生作用的路徑:身體有無數的傳感器能夠把各種物理化學信號變成電脈沖信號,但是我們並不是對所有這些信號都能直接感知,部分信號輸入給了自我平衡系統,用於自動調節身體的各種變化,另外有壹部分信號經過神經網絡的傳輸到達大腦,經過腦丘的信號轉換之後達到了大腦皮層,而到達皮層的信號中也只有壹部分我們能感知。通過對壹些中風病人的研究以及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科學家們以及能夠繪制出大腦皮層的不同的區域負責不同的功能。


大腦皮層的區域功能[3]

知覺信號到達皮層後,又傳輸到負責高級抽象功能的其他皮層,例如上圖所示的聽覺區域和視覺區域信號傳輸至語言區域,我們能聽能讀就是依賴著這些皮層功能,一些由於中風導致相關皮層壞死就會導致對應的功能障礙。

至此腦神經科學家已經很粗略地描繪出了大腦大致的結構和功能。接下來,如果我們要瞭解我們大腦中存儲的每一段記憶,每一個念頭,我們可能需要詳細深入瞭解神經網絡內部的連接結構,以及每一個脈衝信號傳導至整個大腦的處理計算過程。理論上,如果我們能開發出一種納米級的電極,附著到大腦的每一個神經元細胞,並且能夠以一種對彼此不產生干擾的方式將電脈衝信號實時傳輸出來,並且我們擁有足夠強大的算力和儲存能力去儲存和計算經過所有的神經元的脈衝信號,我們就可以將完整的電脈衝信號群通過一個「解碼器」翻譯成念頭和記憶。但是顯然目前我們沒有這樣的工程能力,不過由於分布式和並行計算技術的發展,我們現在可以在人體以外,用計算機來模擬大腦的某一部分結構來實現某些大腦的功能,這就是近年來深度學習技術所做的工作。


二、西方科學研究的盡頭:心識

下圖是壹個全鏈接深度學習神經網絡模型,深度學習神經網絡的想法是和生物的神經系統壹樣,將壹組輸入向量的每壹個輸入都連接到同壹個下遊神經元,然後對於這個鏈接附加壹個權重系數(更多時候是壹個類似0-1的開關),最終輸出是壹個輸出的向量表達。


5全連接深度學習網絡


神經網絡模型以及BP算法(誤差反向傳播算法)早在80年代就被提出,但是由於計算機算力和訓練算法等問題,壹直沒有很好的發展。直到最近幾年這兩方面才都得到了突破,因此我們現在可以看到,深度學習的許多神經網絡模型都已經很好的模擬了人類神經網絡的壹些功能,例如視覺。利用卷積網絡(CNN)以及其變種,人們現在可以利用手機等設備毫無困難地識別人臉、車牌、美食等任何物品。其原理就是利用卷積網絡模型(其實是全連接網絡的有效的簡化)去訓練出壹個在功能上和人類視覺神經系統(從視網膜到視神經經過腦丘壹直到大腦皮層負責視覺的區域的整壹套神經網絡)壹致的人工神經網絡。深度學習技術聽起來很復雜,包含了很多精心設計的網絡模型和用於描述神經元之間權重關系的誤差函數,並且需要動用算力很強的GPU並行計算技術和大規模分布式計算技術。但實際上深度學習的原理非常好理解,本質上就是軟件設計師要用計算機的強大算力去出壹個可以完成大腦同樣功能的神經網絡來。這個的過程,包括去猜神經網絡的結構,和各神經元之間電壓信號開關的權重參數的值。所以現代人工智能技術號稱的機器學習,這個所謂的,其實只是而已。機器需要出壹個網絡結構和參數,讓這個結構能夠做到把任何壹個訓練集中的樣本(比如壹張人臉的照片)輸入到系統中,能夠得到壹個正確結論(人臉的位置,五官的位置和特征,這個人是誰)。我們現在已經掌握了可以高效去出這個答案的方法,並且把出來的結果固化在AI芯片裏,讓我們的手機可以在幾毫秒內識別出壹個人。

用於識別圖像的CNN神經網絡[4]
  
那麽,現在問題來了,第壹個問題:根據我們用深度學習技術出來的結果,我們可以近似的認為,實際人類大腦中整個視覺系統的神經網絡結構基本上也是跟在手機AI芯片裏的那個結構是類似的。而我們也看到這個神經網絡輸出,也還就是壹組向量輸出而已(多個輸出層的神經元的電壓脈沖狀態),是誰去領受這個狀態?誰去追求抓取這個狀態?如果沒有壹個主體去領受和抓取,大腦皮層視覺區域的那些神經元的放電狀態,也就跟躺在計算機硬盤中人臉識別結果的EXCEL文件沒有區別。第二個問題:大腦顯然不是跟深度學習技術壹樣利用計算機的算力去湊壹個結果出來,視覺神經網絡的結構壹方面是由基因決定了其大致的生長結構,另壹方面是由於有壹個主觀的心意識在底層神經元信號輸入時註意到了這個信號,並且反復重復才把神經元之間的鏈接用化學的形式固化下來(關於證明生物神經網絡學習過程中需要有心識專註註意的參與,有相當多的文獻和實驗討論和研究過)。多年來人們壹直在尋找關於這個心識註意的物質載體,但是壹直沒有成功。

按筆者的觀點,所有的大腦皮層的感知過程,包括簡單的看到圖像,聽到聲音,以及各種情緒(恐懼、快樂、憤怒等)和記憶都是包括了整個神經系統(包括皮層和其他部分的神經網絡)的電脈沖活動,以及壹個非物質的抓取、感受、分別和妄想的功能起作用的過程(這個非物質的主體即心識,又因為本來沒有壹個體,所以這裏稱之為壹個功能起作用的過程)。這整個過程在唯識的體系裏是壹個的功能,這個非物質和物質交互作用的過程,就包含了五遍行的作意、觸、受、想、思這些心所功能。由於是非物質的,因此科學家要想在大腦中找到壹個物質的心識主體的存在,永遠也只能找到它作用的副產品而已,也即心意識起用現行產生的種子繼而生起的共業而生的根身器界。

例如壹個喜歡大眼睛美女的人的眼識起煩惱心所功能的時候,每當人群中有壹個大眼睛美女出現在這個人的眼前時,美女的視覺圖像信息通過視網膜沿著神經網絡到達皮層圖像區域,心識立即開始抓取這塊區域的放電信號,並且驅使眼球對準這個美女不斷收集更多的圖像信息。甚至到後來,我們可能可以在大腦神經網絡的某些部分發現壹些神經元連接,這些鏈接可以使皮層出現大眼美女圖像對應的信號時,直接驅動控制眼球運動的神經系統去對準這個大眼美女,與此同時圖像處理相關的皮層區域也和記憶區域的相關神經元產生了鏈接,這些鏈接就是科學家能找到的副產品。這些副產品看上去是我們許多行為的原因,但是實際上是我們很多行為的結果。

隨著技術的發展,科學家未來將可以在大腦中越來越精細的找到承載快樂憤怒恐懼等的神經網絡區域,以及承載記憶的神經網絡區域,並且科學家將能夠精確的用納米電極人工制造脈沖信號,直接幹擾竄改原有的信號數據,使我們可以沈浸在壹個虛擬的世界中。到時候科學家會發現即使我們控制和觀測到了每壹個神經元的活動,除了看到哪些不斷出現的神經網絡放電以及慢慢出現的壹些新的神經元之間的連接之外,也無法找到那個去抓取喜歡的,逃避討厭的這麽壹個主體。
  
三、識並沒有一個實在的

假設科學技術已經達到了上述的水平,科學家們在已經嚴密監控大腦中每一個神經元的放電狀態的情況下,仍舊發現有一個看不見的力量驅使著整個神經網絡系統的推理(放電脈沖信號的來回傳遞)和學習(神經元之間鏈接的化學固化),這時他們就會想象有一個附著在大腦邊上的一個非物質的存在,一個靈魂,一個本體。那麽,既然我們已經可以了解並且重現每一個神經元的行為,那我們是不是可以制造出一個人造大腦,或者僅僅是在邏輯上和大腦一樣,但是是遍布在我們現代的計算機互聯網中的一個大腦,並且讓這個靈魂本體進入這個大腦,以得到永生呢?這個是很多文學作品與科幻影視作品經常暢想的一個話題。或者有一些有佛法基礎的朋友在考慮是否有可能會有生命投胎到一個已經搭好的人造大腦中,開始他這一世的數字生物的生活。

很遺憾,按照筆者目前的觀點,這是不可能的,至少不可能是投胎到我們這個世界的由我們人類造的數字大腦中去。原因有二。第一,心識並不是一個有實體的存在,像一臺核磁共振儀一樣檢測和操縱著大腦的神經網絡,也不可能造出一個人造大腦讓這臺核磁共振儀去操作。第二,心識這個功能起用的過程,起用唯一的原因就是以往業力的驅動,不斷通過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的循環演繹地去生出根身器界,去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神經網絡、語言、習慣、飲食愛好和記憶。並且投胎是因為第八識作意,而第七識抓了第八識的這個作意以及後面五遍行等等各種功能(見分)以為是(相分)這個主體,並且死死抓住自己以及由於往世熏習而喜愛的種種,逃避憎恨的種種。所以每一個生命都演化出體現自己習氣和業力的身體和神經網絡結構來,第七識的我慢和貪、癡煩惱不會願意投胎到一個別人做好的身體裏去,認作是自己。

四、從二十個大中小隨煩惱入手轉識成智

人的第七識抓住投胎對象的物質之後,由於自己往世的業力,發展出了自己的身體,以及大腦以及內部的神經網絡連接。這些神經網絡連接與身體中的各種感官一起時時刻刻產生著數量驚人的信號,第七識深深陷在這些信號裏,抓取自己喜歡的,忍受自己討厭的,不得解脫。

就像在國際大都市中的人們,人們聚集在一起,創造了城市,建起燈紅酒綠的餐館商場,排放廢氣汙染的工廠,不斷創造藝術和知識的大學和不斷制造各種犯罪的貧民窟,別忘了大部分的國際大都市都被數以百計的核彈對準著,隨時會毀於火海。人們留戀哪些燈紅酒綠,忍受哪些汙染犯罪,並且時刻害怕不知什麽時候到來的滅亡。解脫不是搬家到一個鄉村過恬靜的生活,因為那樣的話又會被鄉村的種種綁架。解脫是要轉識成智,要超越都市和鄉村的種種,不被煩惱痛苦和大腦皮層的各種妳喜歡的和討厭的信號綁架。然而在我們的前六識深深的執著抓取的作用下,不被各種喜歡的不喜歡的大腦皮層信號綁架是一件容易的事麽?

不容易。為什麽?因為心意識對這些信號的抓取和愛憎都是由往昔無始以來的業力驅使的,且不說減少心識貪嗔癡的力量,即使是這一世由於平時生活中形成的習慣(習慣大部分是在神經網絡裏形成了之前提到的由於貪和其他常常同時出現而被心識註意從而在神經網絡中形成的連接)我們很多時候都無法對抗。那作為我們這些凡夫俗子要如何轉識成智,超越煩惱?

八識規矩頌告訴我們,要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圓,要順序拔除大、中、小隨煩惱,最後滅除根本煩惱。結合腦神經科學,如何去理解和實踐呢?

我們可以詳細看一下這二十個大中小隨煩惱,看看有沒有辦法結合腦神經科學的道理去解釋並消減他們。

首先,十個小隨煩惱,基本上都是由於貪嗔所致,而嗔又是一部分由於沒有智慧所致:我慢和違順導致嗔,而我慢是由於智慧不夠以及第七識本身固有的特性導致的。這些煩惱已經是包括了一系列感知、邏輯思維推理、語言、記憶和自主運動相關的大腦功能,因此,在我們在這些煩惱功能起用的時候,意識註意著相關區域的大腦皮層的放電信號,會導致更多的神經元連接的形成,反過來導致在相關刺激出現時(各種境現前時)由於神經元的連接導致意識還沒反應過來時,隨煩惱那些相關的思維、記憶和行動就已經被激活並發生作用了。由此不斷重復,更加加深連接,煩惱也就越來越重。然而從腦神經科學角度來看,這些煩惱都是明了意識可感知的,因此我們只要留心,是可以觀察到這些煩惱的生起的。所以當我們註意到這些煩惱出現時,不要跟著這些煩惱的功能去加強那些神經連接,而是停止這些思維和行為,並且以智慧去思考這些行為和思維可能會給自身帶來的過患,將這些違順的境或者可貪的境和過患的思維和記憶相關神經元連接起來,這樣就可以慢慢減少小隨煩惱。

中隨煩惱:無慚、無愧,主要是由於智慧力不足以及第七識本來的力量,沒有能夠意識到自己行為的過患。大隨煩惱,是包括了許多身體生理原因(掉舉、昏沈、散亂)和一些世界觀知識結構(不信、不正知、失念)和態度(放逸、懈怠)導致的。這些都是無始以來的業力的功能變現,不僅僅是靠我們主觀意誌就能改變的,這就需要我們積攢福報。兩個方法:第一,做好事,多布施,並且布施的過程中緊緊看著自己避免升起那是個小隨煩惱。第二,親近善知識,念佛,和佛菩薩在一起,和諸佛菩薩打成一片,讓佛菩薩和善知識的力量幫助自己,能夠對別人好,去布施。這樣慢慢的福報智慧上來了,就可以消除中隨大隨煩惱。

最後,慢慢去消除根本煩惱,根本煩惱的消除,和隨煩惱的消除都是同時的。筆者相信,在隨煩惱很大程度減除之後,皮層中的神經元連接減少了,神經元放電也會減少,心意識會變得沒有這麽多信息可以抓取,也就清靜了,並且可以看清楚很多直接從感官神經直接傳輸過來的放電信號,到時候會更有機會看到世界生滅的本質,會有機會看到這個世界和我們自己身本來的樣子,了解原來我們本來都是無事的,都是清靜的,都是和天地和佛菩薩在一起的。也就有機會超越煩惱,轉識成智了。

[1]  People with paralysis control robotic arms using brain-computer interfaceBrown University Website.   https://news.brown.edu/articles/2012/05/braingate2

[2] Understanding the Brain: The Neurobiology of Everyday Life , University of Chicago,  Courserahttps://www.coursera.org/learn/neurobiology 

[3] Illustration of regions in human braina,  Peter Junaidy ,  https://www.123rf.com

[4] A Beginner's Guide To Understanding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 Adit Deshpande , https://adeshpande3.github.io


尚德讀後:
  本文將唯識學與現在尖端科技結合在一起,討論心意識,是一篇非常重要也非常好的文章。
  有一點應了解的是,人是來自於無何有之鄉的。釋迦牟尼佛所說的「阿陀那識」就是「無何有之鄉」的總結。萬類存在的總總基因都由此出發,眾生的阿賴耶識是從阿陀那識衍生出來的,當一切一切存在之後,包括眾生在內,方有業力和業識可言。種種的演化與變遷,才產生眾生習氣與業力。
  唯識法相的目的之一,也是在指出人生如何超越煩惱與痛苦,怎樣才能得到自在與解脫。這除了要深透了解人類社會的五濁惡世以外,更要了解解決煩惱的善十一。
  善十一是:
信、精進、慚、愧、不貪、不瞋、不癡、輕安、不放逸、行捨、不害。

Friday, 28 December 2018

Dan Arnold: Buddhist Studies, Philosophy of Religions, Family of Four

Some course syllabi....
(Page from a Gandhari Buddhist manuscript.)

Indian Philosophy I: Origins and Orientations (winter 2005; PDF download)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of Religion (winter 2005; PDF download)
Intentionality and Personal Identity in Philosophy of Religion (spring 2005; PDF download)
Modern Philosophy of Religion: The Enlightenment (fall 2005).
The Twenty Verses of Vasubandhu (winter 2006; PDF download)
Theories of Religion as Philosophy of Mind (winter 2006).
Buddhist Epistemology: The Philosophy of Dharmakirti (spring 2006)
Introduction to Constructive Studies: Philosophy of Religion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fall 2006)
Consciousness in Indian Buddhist Philosophy (winter 2007; PDF download)
Indian Philosophy II (spring term 2007)
Madhyamaka (winter term 2008)
Introduction to Constructive Studies (spring term 2008)
Yogacara (winter term 2009)
Modern Philosophy of Religion: The Enlightenment (winter term 2009)
Indian Philosophy II (spring term, 2009)
The Status of Universals: Realism and Nominalism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winter 2010; PDF download)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of Religions (winter 2010; PDF download)
Yogacara Texts: The Mahayanasamgraha (spring 2010; PDF download)
Madhyamaka (fall 2010; PDF download)
Indian Philosophy I: Origins and Orientations (fall 2010; PDF download)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s on Death (spring 2011; PDF download)
Pluralism and Philosophy of Religion (spring 2012; PDF download)
The Philosophical Career of Vasubandhu (spring 2012; PDF download)
American Religious Naturalism following James (fall 2012; PDF download)
Advanced Sanskrit (fall 2012; PDF download)
Indian Philosophy II (spring 2013; PDF download)
Advanced Sanskrit (winter 2014; PDF download)
Brauer Seminar: Intentionality and Belief (co-taught with Ryan Coyne, winter 2014; PDF download)
Recent Work in Philosophy of Religions (spring 2014; PDF download)
Indian Philosophy I: Origins and Orientations (fall 2014; PDF download)
American Religious Naturalism following James (winter 2015; PDF download)
Readings in Madhyamaka (winter 2015; PDF download)
Death: Some Aspects (winter 2016, co-taught with Dan Brudney; PDF download)
Buddhist Thought in India & Tibet (spring 2016; PDF)
Readings in Madhyamaka (spring 2016; PDF)
Buddhist Thought in India & Tibet (winter 2017; PDF)
Advanced Sanskrit (winter 2017; PDF)

Sunday, 23 December 2018

李四龙:现象学视野中的佛教世界观

李四龙:现象学视野中的佛教世界观

2016-12-22 12:47:00

M. J. 拉拉比:“一”和“多”: 佛教瑜伽行派与胡塞尔

M. J. 拉拉比:“一”和“多”: 佛教瑜伽行派与胡塞尔

2016-12-21 22:53:15